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近代美国的社区治理,政府基本不直接干预社会公共事务,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自由和平等的参与。社区区民可以选举或政党选举来影响公共事务。这一现象体现美国社区治理
A.是三权分立模式在基层的体现B.是代议制民主在基层的缩影
C.社区权力单一化和治理组织化D.社区的治理以市场化为目标
2022-04-01更新 | 770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观察下表,可以从中得到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代表城市西周王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清北京城
形态体现线网络空间
商业空间形态变革历程物物交换形成最初的市,规模小,数量少,在城市形态结构中并不十分重要从依附于宫在到独立为里坊制的城市结构,位置灵活,数量增多商业形式多样化,不断突破"市”的城市形态结构,侵街形成开放街巷经济发展空前繁荣,多种形态综合形成遍布城中的复合商业网络体系用地紧张,矛盾加剧,商业建设繁荣发展,极大改变了市形态和天际线景观
A.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B.民居和交易场所没有界限
C.城市规划突出商业网络D.商业空间极注重节约用地
3 . 《明神宗实录》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明中期,《广东通志初稿》载“山主……每山开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这反映了
A.官商分利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传统经济中亦有近代因子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日益普遍D.摊丁入亩便利劳动力流动
2022-04-01更新 | 493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史记》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为少数民族单独述史。《史记》记述了境内外少数民族的起源史与演变史,全方位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民风民俗等基本状况以及各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史记》这种民族书写
A.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
C.体现了民族平等共同进步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需要
5 . 下图为摄于1905年北京汇文书院的一张老照片“辫子画圆图”,使用辫子画圆在晚清课堂中屡见不鲜。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处于转型时期B.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C.新式教育得到普及D.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讲话:“我们是为着社会主义而斗争,这是和任何革命的三民主义都不相同的。现在的努力是朝着将来的大目标的,失掉这个大目标,就不是共产党员了。”这表明中共
A.对革命目标保持清醒认识B.注重维护民族统一战线
C.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D.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022-01-02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具有进步觉悟的知识分子从日文翻译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介绍进程。图1为1901--1912年翻译自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刊发数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国开始从欧美转向从日本摄取新学
C.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起伏性
2021-12-12更新 | 210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 学年上学期高三一诊模拟考试(一)历史
8 . 贫困治理

材料一   183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内容主要包括:缩小救济对象和范围;实施“济贫院检验”和“劣等处置”原则。“济贫院检验”原则旨在使申请救济的穷人到济贫院中接受救助;“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通过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的水平以下,并通过济贫院严格的“监狱式”管理,使被救济者能够勤奋工作以早日走出济贫院实现就业。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描述说:“这个监狱让这些社会的残渣(穷人)都变成了金钱。”

——摘编自王丰《恩格斯对“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80年,中央财政首设“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自此开启了中央政府专项扶贫活动。从1982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核心变化就是总结之前实践经验,给农民发明的“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上了户口”,使之有了合法的身份和户籍。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反贫困的组织系统正式确立……80年代中期,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增速快于城市,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张瑞敏《中国共产党反贫困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时期反贫困事业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成祖以降,“毋论富豪贵介,纹绮相望。即贫乏者亦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时人张瀚指出:“今也散淳朴之风,成侈靡之俗,是以百姓就本寡而趋末众。”正德、嘉靖以后,徽州“业贾者什七八”,“大半以贾代耕”。店铺里陈列的商品很难看到大宗生产用品,“通都之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当时出现了许多作坊和手工工场,但绝大多数是进行消费品生产的。同时,生活以侈靡相高,人情以放荡为快。争讼叠起,甚至公然打家劫舍。“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周极,骨肉相残。”

——摘编自蓝东兴《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刍议》

材料二   19538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与方向:在建设工作中,必须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精简行政机构;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节约粮食。《人民日报》96日也发表了同主题社论。厉行节约作为一项国家政令在一五计划中开始实施。全国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的国营企业机关迅速进行动员布置。群众性节约运动开始在一些工矿企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基层中开展。1954年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强调了厉行节约与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性。19557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厉行节约的决定》。群众性节约运动在各战线全面开展起来。1955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了节约储蓄的号召。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把节约提升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宏观方针。各地纷纷把增产节约视作1957年工作中心。……国务院指示,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开展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开展整风运动。……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积累资金高达909亿2千万元,并把它全部用于国家生产建设中。

——摘编自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奢侈浮靡之风盛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开展节约运动的原因,概括其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计量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它使许多传统的看法得到检验和修正。同时使历史学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下层人民群众,转向了物质生活和生产领域,转向了家庭史、妇女史、社区史、人口史、城市史等专门史。历史资料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像遗嘱、死亡证明、法院审判记录、选票、民意测验等等,都成为计量分析的对象。由此反映了(     
A.历史研究逐渐数字化B.历史研究重视证据
C.计量方法优于传统叙事方法D.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
2021-12-07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 学年上学期高三一诊模拟考试(一)历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