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4 道试题

1 . 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这种变化反映出(     

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
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2 . 【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时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髦”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憧憬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僭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韦《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3 . 汉代各郡国向朝廷上计,丞相先听上计,据此“课其殿最,奏行赏罚”。御史大夫既听上计,也听“刺史”汇报,将两者所述情况加以对照,一旦发现上计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绩。这有利于(     
A.强化专制皇权B.解决王国问题C.提高地方效能D.完善监察机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       
A.政府的高度重视B.经济计划的制订
C.生活的实际需求D.交通运输的发展
2024-03-07更新 | 526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
5 . 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A.侧重经济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D.强调多元互鉴
2024-03-04更新 | 440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932年初,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2月28日,英法美三国公使介入调停,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这一事件(     
A.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B.表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达到顶峰
C.为日本再次侵略中国积蓄力量D.促进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15世纪,德国杰出工匠古登堡发明了油墨印刷机,开始印刷《圣经》,因每页有42行,而被称为“42行圣经”。此后,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自己阅读《圣经》来领悟基督教的教义,而不是靠神父讲解经典和教义去了解”。这表明(     
A.杰出工匠引领近代科技进程B.全民阅读《圣经》成为时代潮流
C.民众对教会的崇拜日渐消亡D.技术进步为宗教改革提供条件
2024-03-01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公元前486)主持修建御道,从苏萨到萨尔迪斯,波斯信使骑马经御道只需7天,旅行者经普通道路则需90天。对此,色诺芬评价道:“很明显,这是人类在陆地上所能实现的最快信息传递方式。越快了解事态发展,越能快速处理。”御道的修建(     
A.意在同化被征服地区B.强化了对地方的治理
C.维护了多元文化格局D.促进了希腊文化传播
2024-03-01更新 | 2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17732月开馆后,仅前后选用的誊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2024-02-28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10 . 1875年,清政府正式同意对外遣使,这改变了自1861年以来长达十四年的只有外国驻华公使而没有中国驻外公使的不正常状态,使原来“彼有使来、我无使往”的单轨道变为“有来有往”的双轨道。这说明当时的清政府(     
A.废除了传统的宗藩体制B.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与列强建立起平等关系D.逐步发展近代外交体系
2024-02-28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