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17732月开馆后,仅前后选用的誊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2024-02-2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东野语》记载,“自为遇仙酒肆……遂为湖山旗亭之甲”。宋代时期,这种供人休息驻足的旗亭大量兴建,不少商家因地制宜地在此开设酒肆、茶肆之类。在汴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市中,街道不断被拓宽,城中河堤修茸一新,“浮铺”“车担”等流动小贩穿梭其中,成为百姓休闲、赏景、作诗、品茗和社交的绝佳场所,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活跃其中,通宵达旦。节日期间,皇帝更是在御街进行“赐御酒”“撒金钱”活动。《岁时广记》“探春游”中载:“大抵都城(汴京)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人赏玩。”此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宋政府在节庆日活动期间加强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并为防止民众对公共场所地的侵占和破坏,政府数次组织对乱建房舍的拆除、雇佣民众对园圃和街道清洁及对恶意破坏市容卫生人员的抓捕。

——摘编自吴彩霞《试论宋代的城市公共空间》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规定允许使用地方财政进行市政工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建。各城市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运垃圾、疏浚河道、开辟苗圃、恢复整理旧有公园。1953年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与城市规划局对公共空间的人均面积、功能分区和分布等进行了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市的不同远景规划。除了拓宽马路、规划道路信号灯等,新建城市广场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亮点,最主要和常见的城市广场是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集会场所,空间尺度追求宏大、空间气氛追求宏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成都人民广场;此外交通广场广泛筹建,尤其是火车站前广场、机场航运枢纽站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车流的集散,也成为旅客的短暂休闲、休憩空间。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时期相比,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
2023-12-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历程是一部党带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反饥饿的革命史,是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史。马克思认为,以私有制为主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是导致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的根源,进而指出了解决贫困的基本途径: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消灭剥削,剥夺者被剥夺。在中国人民反压迫、反贫困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一经成立就把反贫困斗争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在百年的反贫困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反贫困和贫困治理当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编自雒亚男《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的机制创新和历史启示》

材料二   《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到2030年,92个国家中最穷的20%人口将因气候变化而遭受巨大收入损失。2021年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涨,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而作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价格的急剧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大幅增加,部分家庭由此而陷入贫困。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为例,这一地区成年人识字率仅为60%,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成年人识字率仅为30%左右,基本不具备参与现代化就业的能力。

——摘编自张琦《全球减贫历史、现状及其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反贫困和进行贫困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全球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脱贫减贫的重要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10年,法国颁布了对工业造成的环境危害实施管控的国家立法,即《设施分类法》,确立了以分类设施行政许可体系为基石的工业环境监管制度。高污染或高风险工厂必须在开工生产前获得官方许可,并遵守许可中列出的符合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技术操作细则,否则可能遭受严厉的行政处罚。这意味着政府有权也有能力对工业生产活动施加规范与限制。1917年,法国颁布新《设施分类法》,该法令更加重视健康和安全,国家的主导地位愈加凸显。为管控大气污染,1932年《工业烟尘禁止法》(又称莫里兹法案)明文禁止工商业机构排放可能妨害周边居民生活安宁、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或公共安全、农业生产、文物保护或风景区景观的烟尘、油脂、有毒或腐蚀性气体。然而,该法令在违法情形的判定和处罚措施方面均语焉不详。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禁排令无疑将提高生产成本,由此引发的某些企业关停可能造成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所以地方政府缺乏执法动力,这是莫里兹法案沦为一纸空文的首要原因。此外,伴随工业生产活动日趋复杂化、精细化,政府部门越来越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摘编自肖晓丹《光辉三十年期间法国工业环境监管模式的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环境污染问题不断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每年有上万名奴隶被船运到美洲。到18世纪,贩卖黑奴数达到了每年6万人的高峰。在欧洲进步势力的压力下,大家要求欧洲各国政府,按照人道主义的原则,颁布取消贩卖黑奴的法令。1751年公谊会教友派领导了在美洲北部开展的取消奴隶制运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大国。1806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法令宣布:“英国国王陛下决定,从180711日起,绝对禁止非洲奴隶贸易。”这样,英国禁止了黑奴贸易。在1815年维也纳条约中,欧洲列强签订条约,禁止奴隶贸易。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联邦军史无前例地招募黑人进入军队。尽管大多数黑人士兵只被分配做一些低下的工作,林肯总统的这一举措仍然赢得了黑人奴隶的拥护。1865年,战争结束后,宣言正式通过宪法批准。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

材料二   19788月,首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会通过的一项宣言指出,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危害世界和平和安全,种族隔离制度是一种反人类的罪行和对人类尊严的侮辱,也是对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

20018月,第三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通过了《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并最终铲除种族主义。

20094月,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审议大会在日内瓦举行,以审议《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21日提前通过会议最后文件,呼吁各国以更大的决心和政治意愿来对付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新西兰和波兰缺席此次审议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李保东大使发言时,提出了中国关于推进反对种族主义工作的三点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黑人奴隶贸易兴起到结束的简要历程,简析19世纪末黑人奴隶贸易结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联合国推进反对种族主义工作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原幕府事务局大译官创办了近代第一份日报——《横滨每日新闻》;1872年,《东京日日新闻》成为了明治政府的御用报纸,并得到数位政治家的鼎力支持。19世纪70年代,《读卖新闻》等宣传自由民权运动的“大新闻”报纸陆续问世,而带有娱乐色彩的“小新闻”也崭露头角。1875年明治政府颁布《新闻纸条例》,明确规定“凡欲发行报纸者,必须向内务省提出申请,获得许可”。19世纪90年代,全国性商业报纸开始出现,从社会大众角度剖析政治问题,报道内容也更倾向平民化。20世纪初,日本报业依靠兼并、垄断组成股份制企业,《每日新闻》《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成为日本三大报,从此“三足鼎立”。

——摘编自尹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报业的发展与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批开明人士在香港、上海等沿海城市将封建社会类似报纸的“瓦版”同西方报刊模式相结合,创办了近代中文报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取代香港成为新的报业重心,这一时期参与报刊创办的无论是近代知识分子还是洋务派官员或商人,都将报道重点放在了西式文明上,如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针砭时弊,并倡导言论自由,随后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也成为鼓吹兴办洋务的主阵地。此外,《申报》发表了若干评论时务和为中国富强献策、揭发基层苛政的论说文。而这一时期多数办报不以盈利为目的,很多报纸从创刊到停刊只有短短几个月,因此《申报》等采用优惠宣传的方法,推出类似于现在报纸的“广告套餐”,以寻求资金。

——摘编自曾浩《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报业生态环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日本自办报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日本,近代早期中国自办报业的不同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日两国自办报业对当今我国报业发展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对唐代中国的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唐初统治集团深受塞外文化的影响,这对唐前期较为开明的内外政策,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唐朝根据自身的社会层序结构,各民族也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水平,分别对外来文化做出遴选和抉择。

——摘编自王小甫著《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宋代世族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地位上升,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迁,使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推动了宋代文化的发展。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确立了儒、释、道三家并行的政策,对于思想、学术、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多采取宽松的态度,有利于各种学术之间相互交流。宋朝采取了“重文”政策,社会上广泛兴起重学兴文的风气,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

材料三   近代中国人看不起大举东侵的西学,认为中学远比西学优越,甚至认定“西学源出于中学”,中土即使需要学习西方文明,也应从“经世之学”出发去学习,而且应仅限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正是这一心态严重阻碍了中国文明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充分、健康的吸收,从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启动。然而,中国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已被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起来。诸如三元里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首举起了反英大旗,接着中国士大夫阶层开始酝酿变法维新。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滋生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华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会才开始。

——摘编自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文明观念的变化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保持中华文明活力的看法。
2023-10-11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23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书院是继“学宫”“太学”“国子学”之后的一种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组织形式。本质上是至圣先贤们进行儒学承继的文明再造。它兴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既有官学的成分,又有对传统私学的继承与发扬,是与官学、私学相并列的第三种教育实体存在。它是集藏书、修书、教育、学术、祭祀、议政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书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儒家经籍经义的理解与探寻。书院的创办者和主持,一般是当时的名师宿儒或社会贤达,他们既热心于教书育人,又致力于学术研究,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儒学研究成果,传授学术心得。

——摘编自吴玉军《试论民办高校对古代书院讲学模式的借鉴》

材料二1882年,张之洞抚晋,在山西省城太原创办了一所新式书院——今德堂书院。创建之初,教授内容仍以经史、考据、辞章为主,但增加了自主选学部分,给学生自主选学的机会,开阔学术视野,提倡学以致用的精神。胡聘之任山西巡抚后,1896年奏请改“学院”为学堂,另立水师、武备、船炮以及工技制造等类教学内容。此学堂,中西学并重,为近代山西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1901年8月,清廷颁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府改设中学堂、县改设小学堂。晋抚岑春煊在令德学堂基础上,合并晋阳书院,筹办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丽文《晚清书院改学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书院教育兴起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书院的变化及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与近代书院演变的启示。
2023-11-23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01)-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元、天宝年间,唐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由俭趋奢。“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居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当时人情多以放荡为快,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性消费到歌舞娱乐的精神性消费,尚奢华、重炫耀成为展现个性、个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手段。商人为了迎合大众需求,“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品茶啜茗之风也从宫廷传至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并渐入寻常百姓家。茶叶、花卉、酒等成为风靡城乡的消费热点,“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一些官员和商人为满足自己奢侈消费的需求,猎取法外收入、牟取暴利,最终受苦的还是广大平民。

——摘编自张雁南《唐代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关系探析》

材料二   伴随着城市市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新贸易航路的开辟,追逐奢侈的消费风潮从贵族特权阶层逐步传递至城市富裕的商人阶层,乃至普通手工业者。世俗统治者往往将节日庆典和宴会活动视为展示统治能力以及城市实力和形象的舞台。威尼斯流行的一首件名诗歌记载了这样一个人:一位名叫尼科的平民,非常讲究穿着打扮,虽然只是一名造船厂里给船甲板填缝隙的工人,但也向人炫耀曾身着天鹅绒披风,腰间斜挎一把银质匕首,戴着各式戒指,在装饰豪华的家中享受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意大利地区48座城市共计颁布了391份涉及限制服饰、宴饮等奢侈行为的法令法规。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崇奢与禁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中后期奢化消费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中后期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奢侈消费的共同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颁布众多禁奢令的看法。
2023-08-29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全国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