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08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0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的余云岫发表文章,彻底否定中医理论,引发了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余氏称中医的“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都是说谎”,是“非科学的”,要“一切打空”。恽铁樵从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中医理论,回击了余氏的攻击。在他的影响下,许多中医也纷纷著书立说,回应余云岫的挑战。

1925年,教育界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遭到了西医界的坚决抵制。此后中西医界关系迅速恶化,西医界称中医为旧医,称自己是新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先进与落后之争;而中医界称自己为国医,称西医为西医,将中西医之争视为“中西之争”。双方讥讽之言与谩骂之词日趋激烈。

19292月,西医界代表提出了废止中医的议案。在中医界、舆论界及工商界的努力下,议案未获通过。但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没有消除。在论战中,中医不合科学之特性已被充分揭示出来。经历了此次生死抗争的中医界不少有识之士,也深刻意识到中医革新、中医科学化的迫切性。

——摘编自左玉河《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医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10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

——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材料二 陈永平、李委莎的社会调查报告《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社会学研究》1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对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可以运用材料或者所学知识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也较著名。……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股潮流兴起的国际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请各举一例分别评述材料三提到的“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出现的文化倾向。
(4)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迁趋势?
6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丹尼尔•史密斯《战火中的世界:全球20年局部战争统计与评析》
(1)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后冷战时代”世界局部战争频发的主要区域,并分析其成因。
(2)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评述这些局部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2015-07-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潍坊高三下期四县联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于天,人之性出于天,故因人性以为道,若男女食味被服别声,人之性也,但品而节之,而不绝之,故至易至简,而人不可须臾离其道也。苟非若婆罗门之去由出家,墨子之非乐不歌,则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人,凡人之为人,有生我者,有与我并生而配合同游者,有同职事而上下者,则因而立孝慈友弟义顺忠信笃敬之伦行。苟非生于空桑,长于孤岛无人之地,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教须臾而不能也。非惟中国为然也,恻隐羞恶谋虑进取,人之性也,扩而充分之,以为仁义智勇之德,虽禽兽亦有是一二焉,但不能合而扩充耳。则是道也,凡普大地万国之人,虽欲离孔子教须臾而不能也。……

故灭国不足计,若灭教乎,则举其国数千年之圣哲豪杰,遗训往行尽来灭之,所祖述者,皆谓他人父也,是与灭种同其惨祸焉。何其今之人,不自爱国,乃并数千年之文明教化,与其无量数圣哲之心肝,豪杰之骨血,而先灭之欤?彼以孔教为可弃,岂知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若孔子教可弃也,则一切文明随之而尽也,即一切种族随之而灭也。

——康有为《孔教会序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康有为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1889年,日本明治政府围绕“富国强兵”这一总目标进行了深刻的军事改革。改革首先是废除封建军事制度,逐渐解散了各藩的士族军队,剥夺了封建武士的军事特权,统一兵权,建立一支直属中央政府的常备军。并在1872年仿照欧美制度,撤销兵部省,分别设立陆军省和海军省。1878年模仿德国,设立参谋本部,首先在陆军系统实行军政、军令分离的双轨制。随着新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新政府着力改革军事教育,创办军校,培养具有近代军事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同时通过直接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装备,用高薪从西方招聘技术人才,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等方法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此外,还大力宣传“武士道”、“忠君”等封建思想,强化军纪。

——据谢朝晖《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军事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
7日内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成都石室中学高三下期适应性考试(二)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董煟编撰的《救荒活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研究荒政问题的专著。其值得充分肯定:一是主张藏粮于民,救荒用的储备粮,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二是主张在救荒中尽量发挥市场的作用,严禁各州县发布禁籴之令,反对粮食封锁,民户有米得价粜钱,何待官司之劝官抑其价,则客米不来。三是强调政府履行救荒职责,分别对君主、宰相、部省、州、县官僚提出详细的要求;同时加强赈济监督,挑选平时信义为乡里推服的人为监司,对救荒过程中官吏舞弊、侵夺灾民的行径当痛惩一二,以励其余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全书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财富增长的关键在于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年产物的总量。只有能创造丰富的生产物,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一国的生产量要想扩大,只有两种途径:一是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本从事生产,二是提高每个劳动力的生产力。无论哪种途径,都需要减少非生产性的消耗,而将资源更多投入到生产性事业中去。政府的奢侈妄为会把国家弄得穷困,而经济的运行实际上又根本不需要政府插入其间,市场上的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发地调节生产的进行。亚当·斯密坚持的振兴实业藏富于民以及劳动价值的三个基本观点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美)塞缪尔·弗莱施哈克尔《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哲学指南》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煟、亚当·斯密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煟、亚当·斯密的思想。
2024-06-1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二)·新教材·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水浒传》部分引文

引文

出处

嘉佑三年瘟疫转盛。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复会百官计议。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乃是参知政事范仲淹(9891052年)。

《水浒传》楔子

(宋江)清晨醒来较早,出来街上从县前过时看到了一盏明灯,仔细一看是卖汤药的王公来到县前赶早市,宋江撒谎道:“便是夜来酒醉错听更鼓”。

《水浒传》第二十回

卢员外攻打东昌府,因遇没羽箭张清,吃了败仗。宋江前去助战,被张清用石子打中一十五员大将。

《水浒传》第七十回

燕青和李逵入东京城看灯,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来到瓦子前……李逵定要入去。《水浒传》第一百一十回

材料二   中国自汉武帝开始启用年号,并以年号纪年,此后皇帝即位都要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改过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1056年9月,宋仁宗废止了使用两年的年号“至和”,启用第九个年号“嘉祐”,直至嘉祐八年宋仁宗病逝。

——据《中国历代帝王世系与年号总表》

材料三   东昌府,元东昌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初为府。领州三,县十五。东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据《明史·地理志》卷四十八

综合上述材料,评析《水浒传》的史料价值。
2024-06-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