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2 .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了以下材料。如此判断,其研究主题最可能是(     
序号内容
《汉书·西域传》记载: “自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位于今天的新疆)。”
敦煌悬泉遗址中,发现至少8枚汉简涉及朝廷在渠犁的屯田事宜。
《后汉书·西域传》: “(汉)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A.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B.西域地区的民族关系
C.中原与西域的商贸往来D.丝绸之路的经济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4 . 《汉书·薛宣传》记载:申咸批判薛宣骨肉之情单薄,不宜封侯,薛宣之子薛况指使人将其刺伤在宫门外。廷尉以薛况本意是维护父亲为由,罪减一等。《后汉书·刘恺传》记载:安帝初年,清河相叔孙光因坐藏罪禁锢二世不得为官。太尉刘恺认为依《春秋》经义,罪止本人,不应禁锢子孙为官,得到皇帝认可。这反映出,汉代(     
A.政府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儒家思想融入司法实践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D.封建礼仪制度不断完善
5 . 有同学为研究武则天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出处
史料一夫能渡一切苦厄者,其惟世尊乎!惟佛之国,黄金界道。唐《御史台精舍碑》(701年)
史料二则天以方庆家多书迹,尝访求右军遗迹……王方庆乃献王羲之以来二十八人书迹……则天乃令中书舍人崔融为《宝章集》,以叙其事,复赐方庆,当时甚以为荣。《旧唐书》卷《王方庆传》
史料三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92年)

(注:《御史台精舍碑》是崔湿在武则天朝任殿中侍御史时所撰写的,旨在借助佛教的感化力,使有罪官员忏悔。)

材料二   唐代对武则天的记载多集中于史书、野史及笔记小说,除了史书中的传记类作品篇幅相对比较长以外,其他作品多是只言片语,或是简短的小故事。记载的多是关于武则天的言行、施政措施、朝野逸事等,比较接近历史上武则天的真实面貌。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在文人士大夫的政论、文集、小说和戏曲中频频出现,出现了较多关注武则天与太宗、高宗的中篇、长篇作品小说,武则天形象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摘编自韩林《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史料,阐述其对研究武则天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的武则天形象相较于唐代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根据《左传·隐公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国君为惠公,他的妾为他生了个儿子叫息,后来惠公又娶了正妻,生了个儿子叫允。惠公薨时,允尚年少,无法独立执政,就立息为国君,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息的王位来的不合礼制,死后谥号称为“隐公”。“隐公”的称谓反映了(     
A.依据选贤任能确定王位继承人B.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被削弱
C.鲁国保留了浓厚的宗法制传统D.治国理政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2024·湖北·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据《旧唐书食货志》、《通典》等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均田赋税法令,作每丁岁入租庸调若干;开元二十五年令:诸课户一丁租调,准武德二年之制。然而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时均田制尚未颁行。以上记载均未指明受田丁课役若干。据此可知(     
A.均田制是租庸调制顺利推行的基础B.租庸调制和均田制都以人丁为标准
C.均田制的瓦解导致租庸调制的衰落D.租庸调的负担者不一定是受田之人
2024-01-13更新 | 262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8 . 根据传说和文献记述,大禹治水动员了各部族的人力、物力,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隓山壑川,逎(乃)癸亥起征,降民监德”的记载。这反映出早期国家(     
A.以武力控制所有部族B.实行原始民主制度
C.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D.借助神权治理水患
9 . 南宋临安“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南宋杨万里诗云:“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南宋方志记载,“昆山县西三里处有东西杨庄,皆产瓜。”这些可用于研究南宋时期(     
A.南方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B.人口迁徙改变经济重心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升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10 . 某高中学生要完成关于“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综评研究,他对教材中的两则材料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材料一   里耶秦简


释文大意:

东成里的户主夫是士五(平民),成年女子为妻子沙,未成年女子是女儿泽若与伤。

材料二   亦集乃文书


释文大意:

现户主是兀□嵬汝,原户主是祖父兀屈支立嵬。

第一次登记的人口:成丁可征差役的男子祖父四十三岁,父亲……叔叔……。不成丁的女性一人,祖母五十五岁。驱口(家庭奴婢):男性……,女性……。

事产:房子五间,有地产五顷……,包括见种地……麦田……盐碱劣地……。

孽畜:马三匹,牛一头,羊七十口。

现在登记的新增人口:

成丁男子,户主本人四十二岁,大弟……二弟……三弟……,户主儿子阿立嵬二十一岁;不成丁的户主妻子俺赤20岁,弟妻……弟妻……弟妻……


探究活动1:解读史料

“里耶”在秦代属洞庭郡迁陵县,今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亦集乃”今为额齐纳河,在元朝时设有亦集乃路总管府,是从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漠北蒙古的枢纽。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秦代“里耶”治理的描述正确的有,此地(     )(双选)
A.属于京畿腹地B.实行羁縻管理C.由朝廷任免长官D.推行文书行政
2.亦集乃路总管府的上级管辖机构是(     )(单选)
A.郡国B.枢密院C.行省D.宣政院
探究活动2:推测比较3.依据《亦集乃文书》和所学,推测元朝在当地征收赋役依据的是(     )(双选)
A.成年男丁B.成年女子C.家庭驱口D.房屋田产
4.概括两则材料户籍记载的不同之处。
探究活动3:深层探因
5.推测导致两则文书关于户籍记载不同的因素。
2024-01-1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浦东新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