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悉达多太子“夜半逾城”是佛教故事中的经典题材。下列图片可以用于佐证(     

浮雕上,四大天王命令手下的具有守护意义,画面中在一座代表城门的雕刻前,身着汉族服饰的的保护神夜叉捧举马蹄,腾空而起,在城门之上太子骑于马上,同时在这匹马的下面雕有四位头梳一跃而过,身穿半袒衣服的太子坐在马上,手举高髻的人物形象,这四人各托一个马蹄将白马托起无畏印,神情坚定毅然,左上角还有“飞天”紧随其后。
A.石窟是佛教故事传播中的唯一载体B.佛教在中原的世俗化明显
C.佛教在中原传播呈现出本土化特征D.东西方浮雕技术高度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某一农学著作评价是“于农圃,衣食之法纤悉毕备,又文章古雅,援据博奥,农家诸书,无更能出其上者”。关于这一著作表述正确的是(     )
A.体现出中华农耕文明领先于世界B.对传统科技工艺领域进行了总结
C.凸显了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D.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唐诗人元稹《法曲篇》云:“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白居易《时世妆》云:“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唐传奇《东城老父传》云:“今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中少年,有胡心矣”。这些主要体现出唐代(       
A.城市经济发展繁荣B.多民族交融的趋势
C.胡汉矛盾得以解决D.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4 . 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B.实施重农抑商
C.允许土地买卖D.推行严刑峻法
5 . 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A.提升了官员素质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D.稳定了社会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前秦立国不久,逐一消灭了前燕、前凉等国,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前秦又迅速土崩瓦解,之前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这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是(     
A.南北对峙B.士族崛起C.分裂混乱D.民族交融
7 . 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遣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B.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
C.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D.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8 . 下表是学者戴逸对康乾盛世的不同评价,造成其评价相异的主要原因是,该学者(       
《论康雍乾盛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繁荣程度超过了汉唐盛世
《论乾隆》如果把乾隆一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世界范围内)的考察……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A.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B.史学观念发生变化
C.所处社会环境的变迁D.史学研究不断深入
9 . 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这一理论的出现(     
A.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从根本上否定了儒家仁政思想
C.有利于约束封建君主的行为D.为儒学产生找到了自然依据
10 . 唐太宗认为“人才有长短”,“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于是任命刚正不阿的李道裕为刑部侍郎,不通经史但能秉公办事的戴胄担任大理寺少卿一职;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并广泛听取官员的意见。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不兴土木,休养生息D.保证农时,轻徭薄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