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大清律例》制定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责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咸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雍正四年(1726年),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施行,清朝还在川滇黔湘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府县,把各族民众编入民户,并将无主荒地“量与牛种银两,劝令开垦”,兴建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清王朝在制定政策时讲究“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官”,《蒙古律例》《新疆律令》等条例的颁布突出反映了这一点。清朝在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设官建制并保留部分伯克、扎萨克制度;在青海,西藏等地实行政教结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材料二   1949年以后,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不断深化,不同层级的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建立。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任务,即在“帮助他们彻底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中央人民政府在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建立了专门的民族委员会,完善调节民族关系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1952年,政务院制定的《各级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试行组织通则》详细规定了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性质、主要职能以及地方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工作制度等。

——摘编自周竞红《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建构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区别。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建议。
2024-05-1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西欧以新航路开辟为契机,以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更大的变化。19世纪的英国是世界经济秩序中最核心的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当时的世界经济秩序也被英国支配。但19世纪以后,英国面临新兴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曾经拥有的强大影响力也渐渐衰退。进入20世纪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强大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巩固了全球最强国的地位,此后,美国成功地把世界经济秩序由从前的英国方式转变成以美国和美元为中心的美国方式,就此,20世纪的以美国为中心的新世界经济秩序得以确立。

——摘编自金炷森《近代以来世界经济秩序变迁与东亚作用研究——以东亚国家之间相互关系和交涉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秩序由英国方式转变成美国方式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建立的影响。
2024-05-15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晋城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对重商主义贸易保护的观点进行了系统评判,主张降低关税,取消出口补贴,实行自由贸易。1838年,英国一些被称为自由贸易的倡导者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希望通过开放谷物市场的举措来换取别的国家对英国工业品的更大程度的开放。1845年,爱尔兰的土豆歉收使《谷物法》(旨在限制外国谷物进口)得以废除。1849年,英国废除了《航海条例》,该条例对进入英国经商的国外船舶的船主、船长和船员都有明确的限制规定。《航海条例》为英国船只保留了大量的外贸业务,从而为维护18世纪英国舰队的霸主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葛正鹏《欧美国家贸易政策的选择及启示》

材料二   在1824年的总统大选中,所有的总统候选人都赞成保护政策。在1828年关税法下,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飙升至61.7%,南部各州强烈反对如此极端的关税。1833年,国会通过了妥协关税法,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规定关税税率的最高限额为20%。1837年,美国经济出现萧条。信奉保护主义哲学信条的辉格党人赢得了1840年大选。接着,1842年关税法便恢复了1824年关税法中相对较高的保护性税率。1846年,在沃克关税法下,所有关税的平均税率都比1842年法案或其以前任何法案的税率低很多,尤其是对英国工业制成品减让关税。即便如此,至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时间的平均关税率仍然维持在20%—30%。

——摘编自邓峰、王军《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确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024-01-31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廉政教化十分重视,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廉为本”,法家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秦时规定“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宋朝吕本中撰写《官箴》,强调为官之法唯有清、慎、勤。二十四史中的《良吏传》《循吏传》《良能传》记述了许多良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早就领悟到依靠法制遏制、处置腐败的重要性。如《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官吏贪赃害民,百姓可以直接将其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这对官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防治腐败的制度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建立监察机构,西周时期就有御史执王宫例禁,纠察官吏风纪。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卢朝阳《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

材料二   中央苏区建立之后,个别干部受到官僚主义和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存在贪污浪费行为。1931年,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建议成立监察委员会,“同混入党内的贪污分子……作斗争”。中共中央遂在党内设立监察委员会,在政府层面设立工农检察部,同时在基层设工农通讯员及群众法庭,鼓励群众检举并揭发腐败现象。为防止贪污及挪用公款,中央苏区还制定了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及审计制度。《红色中华》《红星》等党政报刊辟有专栏,专门报道腐败现象及不良行为。在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中,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惩。各级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廉洁奉公,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与拥护。到1932年年底,政府的行政经费和伙食费支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节余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援前线战争。

——摘编自李悦《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中国古代与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建设的历史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减少。为应对这一状况,唐朝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的进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建中元年(780年),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实施“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那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役恶省,而丁额不废,中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与观察使、刺火计入产等级为两税法。此外做者,以枉法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材料二   汉唐虽然也有边悲,但他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编自鲁迅《看镜有感》

材料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汉武帝时期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制度。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唐高祖李渊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使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重向通宝。元宝演变,并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摘编自王学亮、辛玉梅《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现状及其国际化展望》

材料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

——摘编自马启智《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施两税法的背景以及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024-01-1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索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进行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大力推行牛耕技术,使犁耕技术得到了普及与应用;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养老院的发展,其推动力一方面有历史的沿承……到了近代,这一历史惯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则与西方国家的榜示有关。19世纪下半叶,我国近代一些思想先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之下,纷纷提出效仿西方,设立养老院。冯桂芬要求推行养老室等慈善救助组织。……上述倡导之外,舆论界也不断刊文,介绍国外的养老院。

——摘编自苏全有《有关近代中国养老院的三个问题》

材料三   番薯(甘薯)传入我国,名称因地区而不同。番薯传入我国的途径大概有二:一是由海路传入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一是由陆路传入西南边疆的云南。番薯传入我国后在各地传播得很快,在明代后期数十年间,闽广就广为种植,江浙也开始发展。到乾隆年间,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及东北三省未见有番薯种植的记载之外,其他各地都已种植。由嘉庆至道光,番薯的种植在各省区向纵深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主要是根据粮食问题产生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年到1952年,利用政权力量对粮食进行合理调配,利用市场机制使粮食得到正常流通,制定政策刺激粮食生产,加大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投入;1953年到1954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城镇人口发展的情况,采取了控制粮源的措施,制定了统购统销政策,将粮食的收购和销售控制在国家手中;1955年之后,则针对统购统销造成的农村关系紧张等问题,为了完善和改进统购统销政策,采取了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

——摘编自马双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实践和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中国养老院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甘薯传入中国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决粮食问题的特点。
2024-01-13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一中教育集团南岭爱物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歌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3-12-31更新 | 127次组卷 | 4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调研历史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8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1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农民难以忍受余粮征集制的沉重负担,产生了严重不满;大批工人由于饥饿和工厂停工而纷纷从城市逃往乡下,成为“背口袋的人”(搞粮食投机的人)。列宁认识到如不改变政策将失去广大工农群众。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只能采取“迂回过渡”的办法。19213月,苏维埃俄国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了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石镇平《重新解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在列宁心目中,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对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错误做法的纠正,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探索和尝试。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发展租让制、租借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恢复货币和商品交换等看出,无论是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还是允许自由贸易、商品货币关系存在,都是列宁在破解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难题取得的重大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毕竟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交换无疑是破天荒的。

——摘编自王进芬《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并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例,说明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2年夏以Solar World为代表的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交的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申请将宣布立案。……2012年9月,中国光伏企业如期等来了欧盟委员会的正式立案通知。事实上,这一雪上加霜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就在不久前的5月,美国商务部刚刚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反倾销税初裁结果,税率达31.14%~249.96%。彼时,中国大陆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63%,而欧洲和美国市场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近60%。

——2023年4月福布斯中国《中国光伏产业如何突围致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其趋势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经济全球化存在哪些问题。把材料二作为研究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史料,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2023-07-01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