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材料一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演说中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某中学的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上述观点组织研究性学习。在探讨“日本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因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以下四种观点:

甲: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乙: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是推行殖产兴业。

丙: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是倡导文明开化。

丁:明治维新的措施中,对日本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是建立新式军队。


思考
(1)你认为以上四种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甲:
乙:
丙:
丁:

材料二   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思考
(2)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人是如何“‘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重点精讲】
2019-10-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北票市高级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学案:第14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2 . 复兴中学2班在探究研究性学习《科举制度的兴衰》课题时,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分别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讨。

A组同学选择探讨的问题是科举制是一种更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B组同学在探讨废除科举制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搜集到了如下材料: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摘编自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如果你将代表A组同学进行展示汇报,请简要写出你的汇报内容。
(2)如果你作为B组代表,请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简要写出研究报告。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蔡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以下材料,以此来说明古希腊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情况。

材料一


材料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雅典卫城北坡的一口井里,出土了191片刻字的陶片。这些陶片上全部写着太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分属14个人的笔迹。

——据《人民政协报》

材料三   第一个与僭政无关而遭陶片放逐的人是阿里弗朗的儿子克桑施波……西马科斯的儿子阿里斯泰德遭受了陶片放逐。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陶片放逐法的利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则材料在研究古希腊陶片放逐法方面的史料价值。
2021-12-0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基层治理关乎社会稳定,宋朝以来绅士阶层随着科举改革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在基层治理中愈加发挥重要的作用。某学校学生就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同学绘制: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图


材料二   某同学整理:宋朝以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

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均田制崩溃以后,国家不能越过地主阶级直接掌握土地与农民。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地方绅士阶层难以获得政权,成将自己的经济、文化力量上升为政治力量控制乡村社会,出现了国家与地方社会脱节的现象。方案提出内容结果
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将各地选送的太学生分为三等,层层培训选拔官员,改革单纯通过考试选拔官僚的制度。变法的政治实验失败。
学校取士北宋程颢通过学校选拔官员并要求由儒家学者主导文化教育并获得向朝廷推举官员的权力。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科举理学化南宋姚勉通过科举理学化,让皇帝承认信奉理学的乡村绅士才是国家选官的恰当对象,承认他们在乡村社会的文化权力和政治地位。理学的最高解释权归皇帝,将升科举、理学与官学体系结合,秀才和举人成为功名身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宋朝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以绅士阶层社会地位的提升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020-05-13更新 | 236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抚顺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某中学高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一小组同学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不同时期各国实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做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


(1)根据卡片一,归纳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其依据是什么?

卡片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片二中俄国、美国、中国的三次改革在农业方面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卡片三


(3)卡片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哪些调整?其特点是什么?

卡片四


(4)20世纪50年代和1978年后,我国曾两次借鉴国外发展经济的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两个时期我国分别学习了国外什么发展经济的模式,并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6 .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1)这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
(2)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3)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4)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