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9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衡南县衡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桑弘羊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人的经济思想,主张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冶铁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认为重农是对的,但不经营商业是不能富国的,商人之所以富贵是因为“或累万金”,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商业的辩护人。他主张山泽资源归国家所有,不宜私营,而国家可以将这笔收入用于“助贡献、修沟渠、立诸农、广田牧、盛厨田”,既发展农业生产,又不至于加重农民负担。但是他的重商理论的目的是通过统一和加强中央财政,巩固封建政权,而不是直接为商人阶级利益服务,这与当今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主张限制商业资本,认为实行盐、铁专卖也是为了“建本(农)抑末(商)”。这些政策有效地增加了西汉王朝的财政资金积累。

材料二   司马迁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求利致富,另一种是享乐。第一种本能是一切为了财富,第二种本能是要牺牲财富换取一切。司马迁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应当顺应自然,使人类能够发挥上述两种本能,这样社会才能富裕安定。司马迁认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上策是顺其自然,对经济活动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最后才是用刑罚的方法说服人民;下策是与民争利。根据儒家的思想传统,中国千百年来对“富裕”采取否定的态度,耻谈富裕,耻谈经济;但司马迁对这一问题持反对态度,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衣食充足的社会,公众讲求礼节,热心公益;一个贫穷的社会,人民缺乏礼让,铤而走险,社会不安。

——材料二、二均摘编自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桑弘羊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较于桑弘羊,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之处,并对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做简要评价。
2023-01-14更新 | 36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选择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话语演变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二次革命或推倒袁世凯的再造共和的持续的革命,即使取得功效,也只不过是革命时代甚或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诚如鲁迅所认为的那样:以上的所谓革命成功是指暂时的事而言;其实是革命尚未成功的。革命无止境……

——摘编自王先明《从风潮到传统:辛亥革命与革命话语的时代性转折》

材料二   19261月,毛泽东指出:辛亥年的革命(失败),因为当时还没有有组织的工农群众;当时国内还没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国际的局面是几个强国霸占了全世界……中国当时的革命没有国际的援助。”1938年,又提到:孙先生的伟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的三民主义的纲领,统一战线的政策。”1939年,他在名为《青年运动的方向》讲演中说: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他又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

——摘编自卢毅《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一开始张扬出的旗帜就是‘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体现。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发展提供的有益经验教训。
23-24高一上·湖南·期末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说: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秦始皇命大将屠睢、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岭南战争。公元前214年,整个岭南地区划入了秦朝的版图。秦始皇平定南岭,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康说历史人物》等

材料三   汉初,在北方边界扩建长城,设渔阳等几个防御据点,以和亲求得暂时稳定;汉武帝通过三次大战,将匈奴逐出漠南地区,建立以呼伦贝尔大草原、阴山、祁连山等为中心的防线;汉宣帝设立都护府管理西域,同时对西南地区采取笼络手段。唐朝建立后,因无法对中亚、西亚、外东北等地区实行有效控制,于是采取“羁縻”政策。元朝在西藏、青海、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设置行省,直接管辖边疆地区。康熙停修长城,对蒙古各部恩威并济,征服准噶尔势力等,确立辽阔疆域版图。

——摘编自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史料出现的时间(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拓定边方”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朝至清朝边疆治理的主要方式,并指出其历史意义。
2024-01-20更新 | 2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

   

战国时的铁制农具

   

私田出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2024-01-02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泸溪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主要表现。
8 . 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最早成文法和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主要不同之处。
2024-01-0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政治比较富有合理性,毛病多出在人事上,与整个制度无关。人事变动给人以许多希望,何必把整个制度彻底推翻呢?而且中国传统政治,容许全国知识分子按年考试选举,可不断参加。有政治抱负的人,总想着自己一旦加入政府就上课亲自来改革,遂不想站在政府外面来革命,而且中国传统政治职权分配十分细密,各部门各单位都富有一种独立性与衡平性……在中国历史上不易发展出一种民众选举制度,有它本身客观条件之限制,不能凭空说是专制压力所造成的。社会在下面不易起革命,政府在上面也同样不易有专制。若说这是中国政治的缺点,则这一缺点存在的原因是国家规模太大,但我们究竟不能责备中国古人为何建立起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国家呀!

——摘编自钱穆《论中国传统政治》

(1)根据材料,概括钱穆的观点。
(2)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钱穆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证。(要点:写出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