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悄忧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

材料三 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先指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理论来源,再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严复和孙中山在政体主张上的不同。
(2)据材料二,概括国人对西洋文明觉悟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后的觉悟”的核心内容。
(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的政治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目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1920~1936年)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1936年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官僚资本1.8442.22.2212.01.18
民族资本2.5157.816.3288.012.41
合计4.35100.018.54100.0

材料二   中外产业资本产值的增长及比重的变化(1920~1936年)

货币单位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1936年1920~1936年平均增长(%)
产值比重(%)产值比重(%)
中国资本6.6144.826.0963.29.0
外国资本8.1355.215.1636.83.9
合计14.74100.041.25100.0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发展所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019-07-22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选修练习一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2019-05-12更新 | 1150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选修练习(二)
4 .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带来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5 . 新时期党的历次三中全会都对国有企业改革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并不断出台政策与措施推进与深化改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几年城市改革的试验充分表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经验同样适用于城市。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材料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基本特征包括:

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三、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材料一中“基本经验”具体指的是什么?党在新时期的改革道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存在怎样的相似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按下方第①点的概括样式,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补充完整。(每点概括的字数不超过8个字。)①产权明晰、②、③、④。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国内政治背景。指出此次会议通过的决定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年产量增加
1.95亿吨19%30%
164万吨26%93%
535万吨296%580%
1.3亿吨96%210%
193.4亿千瓦时166%320%
原油146万吨235%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工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7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这有利于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材料二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机户”与“机工”之间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在当时发展缓慢的主要政策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9171979年的六十多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几经沉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五四”时期,爱因斯坦曾二度访问中国。“五四”的许多激进分子,为了表明列宁的民主是与爱因斯坦的革命科学相结合的,提出了“民主和科学”这个通俗口号。中国人认为革命飞跃和爱因斯坦主义是一致的。

       ——A·弗里德曼《爱因斯坦和毛:革命的比喻》


材料二     一位工人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说:“总的感到对爱因斯坦这个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应狠狠地批判,应该摸这个老虎屁股。”1973年,《复旦大学学报》第三期发表了李柯的文章《评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文章说:“牛顿沿着形而上学的道路,把时空看成是高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最后成了神学。爱因斯坦沿着唯心论的道路,也使时空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实质上也成了绝对时空,最后也不能不走上为神学张目的道路。”

—胡化凯《“文革”期间的爱因斯坦批判》


材料三 今年(注:1979年),是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我们纪念他,因为他不仅在科学上作出了和哥白尼、牛顿媲美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个正直的高尚的人。他一生中坚持不懈地反对侵略战争。他是一个反对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不屈的战士。……爱因斯坦和美国罗斯福总统的长子詹姆斯·罗斯福一起,在美国发起成立援助中国委员会。爱因斯坦在为美国二千个城镇发动援华捐款作了积极的努力。

——戴念祖《爱因斯坦在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被认为是“革命飞跃”的原因。提倡爱因斯坦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的一些中国人从哪两个角度对爱因斯坦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他们的思想倾向。(3)据材料三,指出爱因斯坦在中国人心目中有哪些形象?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导致中国人对爱因斯坦评价不断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018-04-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周末检测二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是以为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       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任参加政事后,七月就推行均输法,九月又施行青苗法,十一月制定农田水利法,十二月实施保甲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月又实行免疫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设立市易法,五月颁布保马法,八月实行方田均税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现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王安石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的背景及强调“理财以农事为急”的目的。
(2)材料二反映出王安石在理财实践中存在哪些不足?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能从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实践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
2018-04-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三历史周末检测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针对当时俄国的形势,发表著名的《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第一阶段向革命第二阶段过渡……”

材料二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材料三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材料四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请回答:

(1)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时,俄国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材料一中“革命第一阶段”和“革命第二阶段”各是什么性质的革命?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材料二、三反映了俄国人民当时的什么要求?

(3)根据材料四,我们能够得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