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西部建设

材料一: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现今四川境内的场镇共设置40个商税务,成都府的商税额达17100贯,居全国第二位。成都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商埠,是著名的粮食、茶叶、蜀锦绢帛、麻布的产地和集散地。

一些商人通过开设专门保存现钱的铺户,初步了解与掌握了货币流通基本规律,知晓如何使用和管理货币,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并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

——孟建华《北宋交子发行的过程时间、作用意义及千斯仓”钞版考》



“千斯仓”出自《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1)结合材料,以纸币为切入点,对宋朝成都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描述。

材料二: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
这已不是渤海太行
这已不是衡岳潇湘
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
莫辜负伟大的时代
莫耽误宝贵的辰光
赶紧学习赶紧准备
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
……

     ——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
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紧张活泼严肃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文理导愚蒙   
政法倡忠勇
师资树人表   
实业拯民穷
健体明医弱者雄
勤朴公诚校训崇。

            ——西北联大校歌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得到极大发展。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我国全部的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1956年《论十大关系》

2000年1月,国务院组成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2000年~2007年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845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6%,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看到了更加光明美好的发展前景。2020年5月印发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实施西部建设国家战略的条件和意义。
2024-01-2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华夷之辨”也是司马迁民族观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司马迁以华夏中国为中心,将四夷纳入王朝的统治,这种“夷夏同朝”、“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王朝观将夷夏一家的共同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武沐《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迁炎黄共同体理论》

材料二   《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有自从汉俗定姓者,皆以明时始著姓”。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制度可以争取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源。以科举制为例,在汉文化中心主义占主导的文化语境中,少数民族常常受到歧视,很难在科场中脱颖而出,步入仕途,而攀附汉姓,假扮民族身份,不失为种理性的选择。如彝族李学周,就是改汉姓穿汉装前往北京赶考应试考中进士的。汉族的门当户对、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思想观念在云南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廖国强《清代云南少数民族之汉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023-12-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3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材料一   所谓“大一统”观念,就是主张华夏族和四方的“五方之民”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战国时还实现大一统,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许多著作都讨论了“大一统”这个课题。《禹贡》、《周礼》等主张中国、四夷“四海会同”,统一由“王”来集权专制治理,并借用周代许多“设官分职”的成法制定出统一集权的官僚体制。

——《礼记》

认识到中国、蛮、夷、戎、狄五方之民各自都有其居、住、吃、穿、用使用器物的特点,这是不同的经济、文化、习俗造成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治理各族人民要尊重他们的民族特点,不要随便地改变他们的习俗。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材料二   在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汉武帝主导的文化建设迅速推及全国各地,并对各地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俞伟超先生曾经指出,从考古学发现来看,西汉初年各地都存在形态各异且独立发展的文化特质,这些文化特质直接继承自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化。到了武帝时期,各地文化开始趋同,渐形成一个整体,而六国文化基本消失,真正意义的汉文化出现了。

——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材料三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观念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汉武帝时期出现“真正意义的汉文化”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何尊”底铸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注:何尊,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
《尚书》: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注:《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为孔子编订的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材料二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春秋左传正义》

材料三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何尊”和《尚书》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中国”一词来源问题上的价值。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中国”与“华夏”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
2023-12-1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9月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更名田的前身是明代藩王、勋戚的田产。经过战火,明代“宗室故绝,而房地故在”,于是,自顺治元年起,清政府便对这部分明废藩遗产进行清查。但是这些田地正式改为“更名由”则是始于康熙八年。《清康熙实录》中有相关记载“免其变价,给予原种之人”“与民田一例纳粮”。由此可见,原属于明代藩王的被清政府掌握的土地,已经交由民众种植,并且与普通民田同等纳税,虽然由官田变为真正的民田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耕种“更名田”的民众并未受到更多的剥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摘编自陈支平《清初更名田立法考实》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清代推行“更名田”的历史背景,并说明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摩诃婆罗多》这一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全书共分18篇,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处在印度从原始部落社会转化为国家社会的时代,也是婆罗门教向印度教转化的时代。该书用梵文写成,采用对话体,共有10万颂(每颂为1节双行诗体),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书中插入了各种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宗教教义、哲学、政治、律法和伦理等论述(约占全诗篇幅的一半),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著名的印度教哲学经典《薄伽梵歌》就是其中的插叙之一。

                         ——摘编自朱维之主编《外国文学史(亚非卷)》等

材料二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摩诃婆罗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的历史记载的原因。
2023-05-23更新 | 173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部分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7 . 从史料中探寻历史真相

材料一:匡济(即匡互生)从西院窗口将铁栅扭弯了两根(匡在年少时就练就了一手好内功……),打开了一个缺口,他从缺口爬进去,摔开守卫的警察,将大门打开,群众便蜂拥而入。

——夏明钢《五四运动亲历记》

材料二:我身材较高,就踩在高师同学匡互生的肩上,爬上墙头,打破天窗,第一批跳入曹贼院内。我和同学把大门门锁砸碎,打开大门,于是,外面的同学一拥而入。

——陈尽民《回忆我在五四运动的战斗行列里》

材料三:当时与警察争执之际,竟将电灯打碎,电线走火,遂肇焚如。

——《字林西报》(1919年5月10日)

材料四:群众找不着曹汝霖更加气愤,有人在汽车房里找到一桶汽油,大家高喊“烧掉这个贼窝”。汽油泼在小火炉上,当时火就烧起来了。

——范云《五四那天》(发表于《北京日报》1957年5月4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关于火烧赵家楼,有不同的记载。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不同点。
(2)出现这些不同记载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3)要真正厘清这些细节的历史真相,我们该如何运用相关的史料?
2022-06-15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材料三   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氾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四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在以上两则材料中,判断文明出现标准有哪些相似之处?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022-01-10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课时基础识记与对点精练(选择性必修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当隋炀帝迁都洛阳后,那里居住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在洛阳经商的外国商人须向市署登记,取得市籍,才能在市场内进行买卖。据《隋书》中的《裴矩传》记载:“大业六年,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列酒食,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武则天时期,大量人口的迁入,为洛阳商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并拓宽了市场。武则天定都洛阳的四十八年中,来往洛阳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其中以西域胡商居多,他们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来到洛阳。他们带来大量的香料,同时从洛阳地区贩走大量的瓷器和丝绸。

——摘编自郭金歌《隋唐洛阳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城市商业繁荣的原因。
2021-10-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第九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果表
朝代科技发展成果
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及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魏晋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6
《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完整农书
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火药应用于战争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医药学成果
宋元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造出人工磁化的指南针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当时许多科技成果
《农书》集南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表格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1-11-2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