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原地区,标志着华夏族群完成了内部整合,并建立起统一的封建集权制王朝国家。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在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较好的地域设郡县直接管辖,公元前214年的岭南越族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个郡。在中央设置了典客和典属国,专门负责盛情款待与秦王朝友好往来的陆地边疆各少数民族领袖或部落头领,以及管辖治理依附、归降和顺从秦王朝的各少数民族或部落。

——摘编自李庚伦《中国历代陆地边疆政治安全治理研究》

材料二   汉朝廷续了秦朝的治边策略,坚持“守中治边”的原则,集中精力建设中原地区,增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实力,保持中央政权整体相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绝对优势,从而达到“治安中国,则四夷自服”的治理效果。汉朝通过联通西域、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将中原的农耕灌溉技术、历法等传至边疆,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出现了少量的相互吸收现象。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在与其他族群交往的过程中被称为汉人,汉人也逐渐成为指代生活在中原地区人群共同体的新称谓。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对边疆管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对边疆管辖的积极作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共和国后期,“随着立法发展为复杂和广泛的整体,出现了新的分工的必要性个职业法学者阶层形成了”。他们着重从理论上探讨法的本质、法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对法律效了精辟的定义,使罗马法沿着理性的轨道发展。作为国家立法与司法实践的参与者,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他们的解答成为罗马法的重要渊源,从而使法律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在获得开办法学教育的权利后,他们广收门徒,传道授业,培养了一批批熟谙法律的专门人才。罗马法也因此高潮迭起,并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逐步成为世界性的法律。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材料二 在英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政府蓝图,强调任何机关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洛克强调政府的权威直接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无论国家采用什么形式,统治者应该以正式公布的和被接受的法律”来进行统治。政府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孟德斯鸠以“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为由,提出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使之彼此牵制,保持国家权力间的平衡。

——摘编自许兵《试论近代宪法的基本功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学家对罗马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启蒙思想家关于未来政府的相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021-09-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3年的《彭德尔顿法》标志着美国现代意义上的以功绩制为核心的文官制度的建立,该法律规定“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是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却无须自找麻烦地去操纵行政管理机构”。……政务类官员对政党负责,事务类官员对上级服从,后者“并非服从他个人,而是服从那些非个人的制度,因此,仅仅在由制度赋予他的、有合理界限的事务管辖范围之内,有义务服从他”…“在行政体制的半科学、准司法、办事和幕僚的那个部分中,就应该做出长期任职规定。而在行政体制的较高层次上,即在那些任职官员对政策问题具有影响性的地方,特别是对那些行政首脑来说,则应该避免长期任职”。

材料二1920年,美国通过了《文官退休法》。1923年、1949年美国分别通过了《职位分类法》和《新职位分类法》,建立了系统的分类考绩制度。1939年通过的《哈奇法》(《政治活动法案》)重申禁止文官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1950年通过了《工作考绩法》,1958年颁布《培训法》,1970年制定了《联邦文官收入比较法》,等等。这些法案在《彭德尔顿法》的基础上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调整,直到1978年通过的《文官制度改革法》才对美国文官制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大的改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施雪华《不断自我调适中的美国政治体制》


(1)有学者认为美国文官制度实行“三个分离”,根据材料一对其进行表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在确立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021-09-2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将考试与选官相结合,对选官用人制度进行成功改革的范例是科举制。宋朝的科举取士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辨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选才方式“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实际上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蒲松龄一生屡试科举,直到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他在《儒林外史》中将明朝八股取士制度下众考生的心态刻画为“七似”:包“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悦,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头絷之猱。忽然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ta:失意)然若敛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

——摘编自《儒林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消极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民众极度贫困,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的福利保障制度,通过国家干预控制市场经济所导致的社会不公,应时社会风险,增进公民的普遍福利。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广泛实施福利制度,它们把实施福利制度作为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措施。正如阿里夫德里克所言,福利制度被用来阻止资本主义危机的发生。19487月,英国首先宣布成为“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随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确保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新自由主义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的集中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摆在了福利国家面前:社会福利开支数额过大、财政负担加重、财政赤字增加、食利阶层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福利国家普遍陷入了财政困难、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福利依赖日趋严重等福利危机之中,社会不平等日益加剧。

——摘编自杨静陈亮陈霞《福利国家的性质、模式及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福利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思想提倡尊卑型伦理,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仁义礼智信”的和谐关系,注重社会的家庭本位,而反对个人主义,期望在一种共识道德体系的规范下实现“社会大同”……

——辛允星《儒家伦理的当代反思》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伯恩斯、拉尔夫合编《世界文明史》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对中华各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

——《明夷待访录·原臣》

天子之所是未尽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以为是,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学校》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明夷待访录·置相》

重设方镇(藩镇)……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

——《明夷待访录·方镇》

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明夷待访录·原法》

材料三   《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光绪年间我们一般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该书(《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2019年北京卷高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与古希腊先哲相比,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有何思想特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未来的民主设想有哪些举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和革命派发现了黄宗羲思想的什么价值?
2021-08-2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对于前代技术和经验的积极总结,新的发明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在后世都有极大影响力的农业书籍。皇帝和王公贵族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同时,宋代积极与外国进行交流,引进海外优良品种,如占城稻的推广。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注重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摘编自谷跃东《论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材料二   五代至宋,东京逐渐繁盛,城内到处有酒楼、食店、茶坊,还有瓦舍、勾栏。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前的夜市不禁。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天明即散,叫做“鬼市”。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遍布内外城的商店铺席外,还有定期的集市贸易。随着城市的发展,宋政府把汴京临安等大城市贴近城郭的草市当作城镇的一部分来对待。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无法驱除,建都开封更使宋室处于极不利的形势下。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是中外史学家对宋代的不同评价,分别指出他们的评价角度。
2021-08-23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第五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所特有的空间结构一各 类建筑交叉林立、城市布局混乱等,导致了“城市病”的产生,而自由放任大背景下,市政当局的无为而治成为“城市病”蔓延的重要原因。进入19世纪中叶后,以治理“城市病”为主要目标的城市规划运动开始兴起,并历经了公共卫生阶段、住房规划阶段、综合规划阶段。截至1939 年二战爆发前,通过调整和重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病”已得到缓解,工业城市的物质环境大为改善,由此推动着城市化进程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英国在城市化方面的经验教训,给后发展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编自梁远、刘金源《近代英国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1848~1939)》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在国家权力的主导和规划下,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空间重构,以礼制、宗法和王权为导向的传统空间布局,被以现代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及公共建筑为主体的现代空间布局所取代。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且因集权体制,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展现国家意志和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国民政府的空间策略促进了城市发展,并在改变城市空间格局的同时,影响着城市住宅分异,强化了社会分层,使下层平民无法享受到公平的空间权利,政府未能完全承担起建立“空间正义”的责任。

——摘编自陈蕴茜《国家权力与近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英国城市治理相比,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近代中英城市治理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结(719~772年),唐代文学家。青少年时期的元结,居于商余山。固接触草野,知悉民情,养成了敦实俭朴之风。习儒家经世济民之学。他有儒家的政治主张,增恨当时的贪虐政治;还有儒家的文学主张,要求变革时俗的浮靡之风。他抨击时俗文风:“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辞,不知丧于雅正。”他要求诗文之作,必须"变时俗之浮摩,为后生之规范”。元结把文学基本功能归之“教时劝俗”“规试”“感化”,其作用是补阙拾遗。“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他的散文排除了初唐以来采繁竞俪的积习,摒弃了陈辞滥调,有所创新。清代学者章学诚说:“人谓六朝绮,昌黎(韩愈)始回八代之衰,不知早有河南元氏,为古学于举世不为之日也。呜呼,元亦豪杰也哉!”

——摘编自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结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结的贡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4年,包令正式出任英国驻华公使。包令受命期间。外相克勒拉得恩伯爵于同年2月13日向他下发了英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调令一“ 修约",修约内容如下: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啼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的各城以及浙江省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规定不得在外国进口的货物上,和为向外国出口而购买的货物上,课征内地税或子口税....争取英国国主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包令于4月25日照会叶名琛,提出修约的要求。修约遭到叶名琛的拒绝。英方提出所谓“修约”即是对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合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引中英(虎门条约》第8款:“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公允。

——摘鳊自李晓峰(第二次鸦片战争若干问题一 以“修约”、 “换约”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清政府拒绝英国修约提出三条合理性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