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启蒙时期批判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以个人主义批判礼教之宗法主义家族伦理。陈独秀倡言“尊重个人独立自主之人格,勿为他人之附属品”。中国伦理变革,应“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李大钊也将家族制度归为摧折个性的“万恶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旧伦理束缚和思想观念、建立新型家庭婚姻秩序和伦理秩序,《婚姻法》成为新中国最早颁布的重大法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得到大发展,家庭结构与功能逐渐“小型化”:其一指家庭结构、规模逐渐由繁变简、由大变小;其二指家庭职能逐渐由多变少。 由此引起了夫妻、亲子等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大变化。家庭关系的轴心已由亲子关系转移到夫妻关系,家庭的关注重心开始由长者下沉到年轻人和儿童身上。

——摘编自赵庆杰、王利华《近现代中国社会家庭的伦理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变化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民族主义是王夫之思想体系中尤为重要的部分.他认为、忠于割据之主是一人之义;忠于天下之主是一时之义;维护民族利益则是古今通义。若一时之义与古今通义相冲突,应抛弃君臣名分,维护本民族利益。

——摘编自陈仁鹏《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蚕食传统文化的阵地。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使向来有着文化优越感的封建士大夫们尤为反感。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正迎合了士大夫们的心声,他用维护“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的文化民族主义来口诛笔伐,以图匡正秩序尊卑。

——摘编自文瑶、潘新辉《王夫之民族思想对曾国藩的影响》

材料三   中国需要一种包含着巨大内在张力的普世民族主义,它必须既是民族的,以便实现国家的动员与组织,应对险恶的国际环境;又应该是超越民族的、打开世界视野,从世界历史意义来理解中国……于是共产主义成为中国达致普世民族主义的必要精神介质,进一步,抗日战争使得中国共产党的各种努力与民族救亡嵌合在一起。

——摘编自施展《枢纽》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汉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普世民族主义”的内涵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近代,英国圈地运动让其农业走上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发展道路;而1789年7月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在进行土地改革时却让众多小农变成了小块土地所有者,致使法国资本主义农业在长时期内主要沿着富农经济道路发展。这是因为,法国农业在主产品方面的商品生产力,完全符合当时市场发育水平的需要,且在葡萄方面的商品生产力还有过剩;当时全国小农达2100多万,他们的宿愿便是获得真正归自己所有的能用来解决其生存的小块土地,国内真正要求和赞成走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道路的,只有少量的地主和农场主。与此同时,法国农村还存在着一支时刻期待着农场雇佣工作的赤贫农民队伍,“他们时常失业”,平时则“靠打零工和在农作物收割季节、葡萄收获季节打短工度日”,这一时期工业中雇用的人力仅有160万人……

——摘编自邓俊康(《法国大革命缘何未剥夺小农土地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

材料二: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幕府将军和各藩大名作为封建领主,在其领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占人口绝大部分比例的农民却没有土地,只有通过佃租来使用土地,且需要按时缴纳年贡。从1869年开始,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使原来各藩领主所辖的土地和人口交归为明治政府。1871年秋,宣布允许农民自由选择种植作物,1872年,正式废除实行了两百余年的《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还允许务农者经商,而后,又于1873年颁布了地税改革法令,规定统一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作为土地税额,并用货币税取代了原来的实物税。

——摘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革命时期法国农业形成小农生产、未走上资本主义大农场发展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农业改革的影响。
2024-05-1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丰满水电站位于第二松花江中游,距吉林市25公里。1938年7月厂房开始施工,至1942年9月全部建成。1942年2月安装1号机组,1943年3月25日发电,1945年年8月15日,5号、6号机组正在制作安装设备,3号机组、8号机组尚未安完。至此,丰满水电站共发电14.95亿千瓦时。工程所需资金由伪满洲国政府以发行国债方式筹集,实际投资额为2.37亿日元。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施工质量尚可;此后施工草率,混凝土质量低劣,从1942年至1945年,死亡中国劳工6500人以上……

——井志忠《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水电资源的开发与攫取》

材料二: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丰满水电站几经易主,从苏联军队的劫掠到国民党撤退后的险遭破坏,可谓命运多舛。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电站机组型号十分复杂,机组部件分别来自苏联、日本、美国、瑞士及我国等多个国家,“水电博物馆”之称名不虚传。丰满水电站未完工程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在经过一系列的恢复、改建和扩建后,1959年一期工程的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1960年5月最后一台3号6兆瓦机组发电。至此,丰满电厂成为当时新中国最大的水力发电厂。

——王晖、王劲松《丰满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及其影响初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丰满水电站的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并分析当时日本在中国东北兴建水电站的危害。
(2)作为“水电博物馆”,丰满水电站可用于辅证哪些专题性历史?
2024-05-12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世界市场与大国关系】

材料一   从棉花贸易的主要供给者——美国来看,棉花、小麦和烟草出口在18201860年占美国全部出口的70%以上,其中多为棉花,其棉花产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个19世纪出口占产量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从棉花贸易的需求者——英国来看,英国的棉花消费量远超过其他国家,1890年前甚至远超过欧洲大陆整体的棉花消费量;1820年英国进口美棉占其棉花进口的74.7%,1880年为72.36%。

——摘编自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

材料二

年度英对美进出口贸易额占比
(单位:%)
美对英进出口贸 易额占比
(单位:% )
占英国总出口额占英国总进口额占美国总出口额占美国总进口额
186016.221.349.438.3
189012.123.050.223.0
19107.217.428.117.0

——整理自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三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欧洲国家中产生了“美国威胁论”。19世纪末英国开始了从美洲战略撤退的进程,20世纪初期英国多次在英美外交纠纷中主动向美国让步。处于崛起过程中的美国虽然也曾卷入战争,但更多的是回避与列强迎头相撞,特别是对当时的霸权国家英国,美国一边表现出友好的一面,一边把实现本国的利益摆在首位。正是这种应对英国的策略,使美国增强了国际影响,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走向全球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国。

——摘编自李维永《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崛起过程中对英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英美贸易关系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20世纪初美国对英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总结历史结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熙赈灾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东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给京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当日,康熙谕大学士,“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茸,更堪悯恻。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毋致遗漏……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如官绅富民愿捐资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令督察院五城御史遵行”。

◆当日,康熙召集臣僚曰,“兹者地震之变……盖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符,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周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虐民,是非颜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兹灾告"。

◆九月十三日,康熙谕礼部,“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度诚齐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即择期具仪来奏特御”。九月十八日,“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诣天坛祈祷”。

◆十二月初六日,康熙“免直隶顺天等府属五十七州县卫本年分水旱等灾额赋有差。又发仓库银米,赈济饥民”。

——摘编自田帅保《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地震及赈灾研究》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
(2)概括康熙赈灾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毛泽东十分重视少年儿童及其组织问题。1938年,他为陕甘宁边区《儿童报》题词,勉励“儿童们起来,学习做一个自由解放的中国国民,学习从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争取自由解放的办法,把自己变成新时代的主人翁”。1941年他提出“好生保育儿童”的号召。毛泽东勉励儿童“天天向上”“学习做新中国的新主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为《中国儿童》创刊号题词“好好学习”,1951年为渡江小英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52年为育英学校题词“好好学习”。毛泽东的儿童思想在巩固政权和维护国家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思想,也代表着党和政府对新中国儿童的期望。

邓小平在1980年为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题词,“希望全国的少年儿童: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在1989年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材料二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从政党初创到革命建国,再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及至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放在首位,深刻认识到年轻一代的生力军作用,关注与关怀其成长,并在保险儿童基本权利和独立地位的前提下使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诸多叙事不断证明“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因此着力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同时又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个性化人才,培养具有坚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品质与素养的儿童群体,正是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乃至全体中国人民要同心同向同努力的事情。——以上均整理自薛国凤《“变”与“不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儿童观》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儿童观的共性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儿童观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春秋时代华夏意识的产生,汉民族开始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诸子百家的诸文化被创造出来,又逐渐在秦汉时代被统合为华夏的文化。秦汉对前代的继承方式,带有将原本来源各异的民族与其诸种文化整合为汉民族、中国文化的特质,统一的文化意味着“中国”的形成。

——摘编自【日】石见清裕《秦汉VS隋唐,历史为何总是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   隋唐对前代的继承之处,是汉民族向南方扩张,同时从北方新来的诸民族不断涌入中原。北方民族带到中原来的还有接受波斯文化形成的希腊风伊朗文化和接受印度文化形成的中国佛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隋唐结束了魏晋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混乱,带来久违的和平与繁荣的唐代。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在素朴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中的东洋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秦汉文化与隋唐文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秦汉与隋唐文化差异的原因。
2024-05-08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到1906年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写了《新民说》。在书中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应该公德和私德兼备,传统的儒家伦理主要是在私德上着力,导致国民缺乏公德,而公德是国家所赖以成立的根本因素。梁启超特别反对中国传统所提倡的宽柔以教、以德报怨的妥协主义,这将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1919年梁启超在游历欧洲的时候写下了《欧游心影录》。在文中他认为由科学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并没有给人带来预想中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精神的迷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文化上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存有敬意,并融合中西方文明,建立一个世界主义的国家。梁启超他还认为竞争和强者的权利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要用互助主义来补救,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互助精神。

——摘编自干春松《梁启超儒学观的转变—从<新民说>到<欧游心影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儒学的现代转化上取得新的进展。从80年代起,海外现代新儒学的学术成果被陆续介绍到大陆,助推了大陆的“儒学”热。学术界开始重新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寻找现代化的思想资源。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民族复兴必然带来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儒学现代化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摘编自郭瑞《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儒学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民说》和《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对儒学认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儒学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西周时期,先贤就从哲学角度展开“和”“同”之辩,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 难在“不同”中如何能求“和”,对此中华文化有长期的实践和多方面的积淀。例如从矛盾双方   的对立中求共性,包容差异中促发展;强调和谐、合作,但不能丧失主体性、消解自我意识等等。 “和而不同”是君子待人处事的人文精神,早已成为中华儿女潜意识的处事准则。“和而不同” 使中华民族越来越凝聚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共同体,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发展到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越抱越紧。

——摘编自王建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源》

材料二   习近平主席强调:“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 那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因共生而繁盛。当今世界,各国都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 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走“同 而不和”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老路无法解决世界问题,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走得稳、 走得远,只有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会持续稳定。中国始终尊重“和而不同”,尊重 发展道路多样化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使各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交流、交往,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包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及其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实现“和而不同”的主要方式并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和而不同”思想对古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和而不同”理念的原因。并列举我国新时代“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体现。
2024-05-05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押第17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辽宁、黑龙江、吉林适用)-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辽宁、黑龙江、吉林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