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食物来源特别不稳定,“食物是古印欧人的第一生存目标,食物的匮乏和来源的不固定使得他们几乎无法在一个地方久居,游牧和迁徙成了古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此外,由于马的饲养成功,也加快了印欧人的迁徙速度和节奏。

材料二   据相关资料考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就来到这里(古罗马地区),创造了巴拉菲特湖上文化,后陆续又出现了印欧人的特拉马拉文化、亚平宁文化和威兰诺瓦文化。虽然这些文化一直在发展,但与进入东方的印欧人迅速进入文明时代不同的是,在这里的印欧人始终在文明边缘徘徊,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进入文明时代。

材料三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印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和主要条件是什么?古印欧人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有何影响?
(2)用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商路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2022-07-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   高速铁路。高速铁路作为一项铁路高新技术重要成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随着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高速铁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高速铁路被推向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摘编自《世界高铁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商食官”是殷周奴隶制时代国家实行的工商业全部官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青铜、丝织、制陶、骨器等传统的官营手工业部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有新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冶铁、煮盐、铸币等新兴的官营工业。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适应列国纷争、弱肉强食的严峻形势,便以日益强化了的国家机器作为调节手段,更加注重官营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与国家政权基本上处于一种联合的状态。但到了战国时代,封建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之间的矛盾、私营工商业者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为了维护王权至尊的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维护各国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各国统治阶级不得不认真地考虑对策。战国时期,尽管重农轻工商的思想弥漫于各国,但由于当时兼并战争频繁以及各国具体国情不同等原因,真正彻底地执行抑制工商政策的只有秦国而已。

材料二   清入关前己十分注重商业,注重发展与明朝及朝鲜的商贸,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入关之后为尽快恢复经济,清廷一方面因循汉族重农传统,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桑垦种;另一方面延续明中叶以来的恤商政策,不断革除病商之弊。雍正即位之初,有谕旨告诫官吏:“凡居官者,操守固是要好,还要中正和平。公心办事,不可偏执小见。天下的人,士农工商虽不一,朕视之皆是赤子。”这一政见可以看作清初至中叶,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基本执政追求。就伦理范畴而言,清朝把商贾视同士、农、工,这又在明朝进步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了一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清代前中期实行恤商政策的原因。
2022-07-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至1835年年底之间,国会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一时蔚然成风,如火如荼。美格兰的铁路已经画好了蓝图。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利润和百分率被广泛地引证,伦敦—伯明翰铁路的前景和力量却被说得天花乱坠。

——摘编自(英)《现代英国经济史(上卷)》

材料二   运河运输的成本大致相当于公路运输的1/41/2,许多投资运河建筑的人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到1830年时英国已经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纵横交错的运河,沟通了主要河流,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工业的发展。从1770年起,苏格兰、法国和美国的发明者就在船上试验蒸汽机。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的。很快,欧洲就采用了这种发明。1835年,英国就拥有315艘载重量为33444吨的汽船。

——摘编自萧国亮、隋富民《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铁路和运河繁荣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铁路和运河繁荣发展的积极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如东汉孝和帝驾崩后,邓后临朝听政,号令自出,不论外戚还是宦官,在她的严格约束下都心怀畏惧,不敢擅权为政。她还先后创办两所宫邸学,整理经学,教授宫人,教育王家子弟,亲自监督考试,以示督促。吕后听政时,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严苛法令予以省减,先后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允许民间收藏书籍,恢复言论的相对自由。

——摘编自贾丽英《论汉代母后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概况

时间

史实

公元前139年张骞从长安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昆邪王降汉后,在其故地设酒泉、武成、张掖、敦煌四郡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河西四郡辖35县,置军屯、民屯共71270户。

——据《史记》《汉书》

材料二

1950年底,相关部门勘探出玉门地区石油蕴含量达160.85万吨,天山南北也勘探出大量金矿、钢矿、锡矿。1953年,中央划拨1.7亿元资金,正式启动兰新铁路建设。兰新铁路从兰州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新疆。1956年,刚从莫斯科访问归国的周恩来总理向中央汇报,提出“要重视河西走廊,要加快兰新铁路建设。”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通车。

——据史跃林《建国初期河西走廊大动脉——兰新铁路》

材料三

新时代的河西走廊,原有的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已全面升级为高铁。截止2019年,河西走廊开通了5条国际货运列车线路、12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河西走廊承载“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的辉煌历史,伴随“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将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风采。

——据殷晓霞《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王朝经略河西走廊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兴建兰新铁路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河西走廊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各处逃民,先因水旱窘于衣食,又为官府科征无艺,不得已流移外境。”所谓“科征无艺”,就是灾荒中对灾民仍然征收赋税的行为,使灾民处境雪上加霜。明代荒政制度是完善的,政府在救荒时总体上也很努力,但严重的灾荒发生后,往往出现“公私俱困”的情况。在明代,“一户常有数差,一丁常有数役,赋敛横流,徭役山压。”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小民只有逃亡。明代一些地区耕地少而人口多或土地贫瘠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北方的山西,土地所出不足以滋养其人民,使山西在明代成为迁徙人口的主要输出地。再如南方的江西,人少地多,“江西填湖广”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在此。

流动人口的持续和大量出现,给明代原有的管理制度带来巨大冲击,政府一方面努力制止流动的发生,设立抚民官,编制《逃民周知册》,强调流民复业回到原籍。另一方面,在事实上无法控制流动发生时,采取了顺应形势的人口管理政策——附籍,即允许流动人口在所在地区安插落户,并在当地承担国家赋役,“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这项政策收到了很好效果,中期以后明代社会较长时间的稳定和晚明社会的繁荣变迁均与此有关。

——摘编自张兆裕《对明代人口流动的若干认识》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应对人口流动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
8 .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文化的交流是推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   性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 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材料二   东方的犹太文明和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起初各沿着自己的轨道独立地发生、发展,但到了一定的时期,双方相互间的接触、交流日益频繁,公元前 4 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是这一东西文化大交汇的关键性起点。巴勒斯坦也成为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   国的一部分,由此犹太人进入持续 170 年的希腊化时代。尽管希腊本土已度过其灿烂的文明盛世,但醉心于其文明的亚历山大却在推行军事扩张的同时,把希腊文化遗产的新生和推广当作自己的天职。

——余建华《早期犹太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交融碰撞》

材料三   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而其更为积极的结果却是文化的互相渗透。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   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概括材料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所学,从国家治理角度概述其价值。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希腊化时代”的含义,并从亚历山大远征的文化影响视角谈谈你对“希腊文化遗产的新生和推广”的理解。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请结合汉代相关史实加以说明。②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   从社会制度层面论述“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以来)四种灾祸——贫穷、军国主义、宗教迫害和政治上的专制——在不同程度上是意大利人、斯拉夫人和犹太人愿意乘船长途旅行到新世界来的原因。不过所有权威人士都认为,一些吸引移民到美国的力量,如新机会的诱惑力、轮船公司的宣传和征募经纪人骗人的鬼话,比起把他们从故乡驱赶出来的力量,更加具有信服力。而且,新移民中的大多数,或者是直接响应美国对不熟练劳工的需要而来的,或者是受到与铁路和工业雇主配合密切的职业介绍所经纪人鼓励前来的。

——摘编自阿瑟·林克等《一九○○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二   “新移民”中只有很少数去南部各州,他们中的大多数定居在纽约、芝加哥和底特律等一些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工厂林立、商业发达,就业机会多,而且他们在民族聚居区里有不少亲友和同胞,这些都有助于他们谋求生计和适应新的环境。这些不同民族聚居区俨然大城市里的小城镇,因此有许多美国学者把它们称作“被包围的飞地”,比如当今纽约市里仍存在的“小意大利区”“犹太人区”“斯洛伐克人区”等就是延续下来的“飞地”的例证。因此,这批在大城市定居的“新移民”,既没有与土生的美国人融合在一起,也与其他民族聚居区彼此隔离,不大往来。

——摘编自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以来欧洲人移民北美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移民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10 . 人口迁徙会对人类经济、文化变迁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移民与城市化。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多样性可以说是与生俱存的。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后,便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组织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美国化运动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暴露出强迫同化的低效性和反民主性。美国化运动的不成功结局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认真反思民族关系,文化多元主义应运而生,……少数民族集团把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新教徒集团视作民族群体之一,而不是必须归从的主流或主体民族,自己民族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把美国视为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权利寻求与民族祖先国家的交流。

——摘编自高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


(1)概括材料一中“移民”的流动方向,并结合所学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华工出国的原因,试举两例说明华工对美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国移民社会的主要特征。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