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在美国累克-塞克塞斯市召开联合国国际自然保护科学技术会议。1958年起,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了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维护地球环境而共同努力。1973年,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后,国际环境立法增加到100多项。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隆重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文件。150个国家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1997年,第3次《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在东京召开,通过《京都议定书》,从法律上为工业化国家设定了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2007年,在巴厘岛举行第13次缔约方大会,通过“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2009年,第1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中国政府提出自己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6年,《巴黎协定》达成,继续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落实。20176月,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引发世界各国对“巴黎气候进程”的普遍担心。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二战后国际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末以来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
2024-05-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4年,北洋大学制定了《外国留学生规程》,“外国人愿来本校留学者,须于本校招生时,用中英两国文字开具请愿书,说明国籍、住址、最近亲属或后见人之姓名、住址及本人在何处学校毕业,亲自报名并呈最近相片一张及最后毕业证书……俟核准后,随本国人同受入学试验”。

——摘编自余子侠、吉艳艳、王海凤等著《外人来华留学的历史轨迹》

材料二   1947416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外国学生来华学习除可经中国驻外使馆报送外,还可由其他国外国际文化合作机关保送。还要求学校放宽入学试验,并设法为中国文成绩差者补习,同时还规定学校指定专门人员指导外国留学生。

——摘编自余子侠、吉艳艳、王海凤等著《外人来华留学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   1979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接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1980年,中国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办外国人中文短训问题的通知》。1984年,在中国高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增至6144人,其中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至3551人。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招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力,使我国高校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学生市场。

——摘编自于富增《改革开放30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1978-2008)》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北洋政府相比,国民政府留学政策的发展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9年至1989年外国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主要特点。
2024-05-2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以战备为核心的“三线”,与60年代初我国所面临的严峻周边形势有密切关系,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20世纪60年代初期,北面,中苏关系更趋严峻,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全面的军事威胁。南面,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军事压力。美国不仅反对和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与台湾保持官方联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围堵中国,“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蔓延,成为美国战后的主要对华政策。

——徐俊武《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三线”建设把与国防军事工业发展有关的重工业放在了优先的位置,强调各地的工业建设要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基于对战争形势的严重估计,为了防止战争的破坏,一线的重要工厂和重点院校、科研机构被“有计划地全部或部分迁到三线”。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汇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1978年,三线建设中建起来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8000千米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各种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的新兴城市,煤都六盘水、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等。据统计,1965-1978年,“国家对三线建设投资达2000多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000个,形成45个专业生产基地和30多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在共和国西部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改变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三线”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轻视质量和效益、投资浪费、工业效益低下、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的破坏等问题。

——陈华文《讲述三线建设者的青春轨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线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臣僚说:比年以来,江浙之间差役为民害。不顾有田者其说,有二保伍之法。盖仿成周比间族党之遗意,不过便之讥查烟火盗贼,以保守乡井,而已法弊滋久。既使之督税赋矣,又使之承受文判;既使之治道路矣,又使之供雇船脚;既使之饰传舍矣,又使之应办食用。役使即同于走卒,费耗又竭其家赀。民不堪命.而官吏晏然为之,此为一害也。一都之内,膏腴沃壤半属权势。近年虽有限田之文,县道安得而侵之。中下之产役次频,并且如甲有物力一千贯,乙有物力七百贯,则甲替而差乙。无可选者,又于得替人轮差。每遇轮差,公行贿路,奸吏肆巧旋为升降,万一获免,已被重困。此为害二也。下户畏避,多致流徙

——摘编自汤文博《宋代农村经济的赋役博弈问题——以江南东路为例》

材料二   摊丁入亩这项制度康熙曾在广东试行过,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非常顺利,雍正登基之后,将摊丁入亩正式作为一项重大的经济变革措施。但是,这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开始也是遭到了当时多富户豪绅的强烈反对。浙江巡抚李卫精明能干,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他深知摊丁入亩对于最为底层的普通百姓而言是相当具有益处的。

在李卫采取的严厉措施下,由富户豪绅群起闹事的风浪迅速得到了有效平息。制度因而在浙江全省得到了顺利的推行和实施。继浙江之后,在雍正年间,其他如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省均陆续实行了摊丁入亩制度。

——摘编自于青《清朝摊丁入亩制度考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南宋当时“差役为民害”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摊丁入亩”制度在浙江能够实施的原因。
2024-05-2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使职指的是以皇帝的名义从原有行政机构中临时派遣一些大臣去处理各种特别事务,而不是通过原有的行政机构本身。唐代自高宗和武则天以后大量出现使职差遣,并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行政机制:临时派遣的使职演化为固定的职务,并逐渐形成一个与原有尚书六部行政体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机制处理政务的体系。唐以后各朝代,尽管行政体制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但在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机制却一直发挥着作用。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使职与差遣制度可谓贯穿于历代,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述,如明朝以都督府、指挥使司官员充任总兵官的制度,历代遇到较大规模战事时以朝廷重臣出任临时指挥官乃至钦差大臣的制度,等等。使职差遣制度的普遍存在,充分说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必然性。

——摘编自李宜春《使职与差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路径》

材料三   是后,多掌事于外,诸司互以他官领之,虽有正官,非别受诏亦不领本司之务。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众,皆无定员无月限,不计资品,任官者但常食其俸而已。时议以近职为贵,中外又以差遣别轻重焉。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以后各朝代使职差遣依然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推行使职差遣的目的,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突出特性。
2024-05-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局部的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末年。秦始皇对旧六国的遗产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全面的郡县制。但是,分封子弟作为屏藩拱卫王室的思想始终存在,汉晋就发生了封建制的回光返照,使郡县制度严重变形。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派九卿出任地方州牧,州牧以监察官兼管了地方的兵权、财权和行政权,于是州成了郡的上一级机构,两级制政区转化为三级制。 隋统一中国后,全国存190郡,1255县。唐朝开国之后,郡又被改名为州。

材料二   元朝建国后,在中央立中书省。省臣被派往地方执政,称为行中书省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忽必烈灭宋前后,陆续设立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等行省。以后,元成宗大德年间又在和林设岭北行省,合共十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为后世长期沿用,是我国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沿革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到唐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7 . 印第安人独立发展出了特色鲜明的古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上众多的远古文明中,玛猴文明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然而,它却在500年前像这一样消失了,大约在10世纪,高耸的金字塔,庄严的神殿,精美的纪年石碑,发达的水利沟渠系统,以及那些象形文字、历法、宗教……这些累累硕果都掩埋在了丛林之中,泥土之下。

——摘编自赵刘阳、程垫丰、王智力《“失落”的文化遗产——玛雅文明》

材料二   拉美印第安各文明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东半球各文明的。早在文明诞生初,西亚、北非、南欧诸文明便有了较多的交往,这些文明后来又与印度文明乃至于东亚文号发生交往……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之火,带到更远的地区……拉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他们处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十分落后且极端孤立隔绝的状态。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了哪些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印第安文明消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推行土地改革的同时,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地方各级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地建立保证土地改革具有持久活力的农民协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联盟。并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没收了祠堂、寺庙、教堂、私塾、墓地、祭田、义田、公会田等土地财产,取缔了神汉、巫婆等封建迷信活动,革除了早婚、溺婴等社会陋习,改造了“二流子”,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政策,举办农民夜校和扫盲培训班,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这种新民俗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资源,为随后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改造运动奠定了深刻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新光《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60年变迁与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改造运动的历史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农村社会改造运动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五口之家农户税赋负担简表

财产税人头税
土地
(亩)
产量
(石)
税率粮价
(钱/石)
土地税
(钱)
刍稿
(钱)
更赋
(钱)
算赋
(钱)
口赋
(钱)
701501/3080400小于503450最多60至少240

——摘编自张敬群《中国税制演进规律初探——三条脉络、四个节点、五个阶段》

材料二   东汉田租以产量为标准,实行三十税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东号称“百姓劝农,家家丰实”,冀州号称“户口最多,田多垦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曹魏的租调制对汉代赋税所做的调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曹魏的租调制。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党在这次事变(九一八事变)中的中心任务是:抓住广大的群众对于国民党的失望与愤怒而组织他们引导他们走向消灭国民党统治的争斗……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侵略。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材料二:19358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指出: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过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摘编自《八一宣言》

材料三:西安事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事宜,同意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1937715日,周恩来向蒋介石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基本主张,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保证。为了尽早实现联合抗日,中国共产党还主动积极动员国民党内各种势力停止反蒋,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凤志、钱家慧《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抗日方针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所作的努力,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