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出处
史料(一)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后晋]刘昀《旧唐书》
史料(二)三品已上,大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已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已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绸,其色黄……流外及庶人服绸、纯、布

材料二   到了明中叶,除江南之外,全国仅有山西潞安、四川成都等少数城市以及华北个别地区还保留着一些规模有限的丝织业。但它们在全国丝织品市场中的地位远不及江南。四川民间衣服所用丝织品尚多取之于江南,位于川西金沙江林区的建昌卫,因有大量木材输往江南,故“虽僻远万里,然苏杭新织种种文绮,吴中贵介未披而彼处先得”。时人张翰说:“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缯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江南生丝与丝织品的国内外市场及其变化》

(1)指出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在探究唐代丝织品用途方面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解释。
(2)指出材料二中明代丝织品国内市场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4-06-1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通过政治宣传、组建政治团体、开展思想论战积极推动维新变法。20世纪初,在革命派的持续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推出一系列“新政”,如废科举、设学校、设工商部,颁布提倡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一些办法。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革命派,一次又一次组织革命团体、开展政治宣传、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尽管他们寄予无限期望的多党政治、责任内阁、临时宪法被袁世凯撕得粉碎,但是毕竟使中国政治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的抵制日货运动中,上海日货厂店中的中国工人几乎全部罢了工。1916年,法国强占天津老西开,扩大租界,天津各业工人们组织了“工团”,领导了罢工斗争和示威游行,获得各地各阶层人民的同情支援。

——摘编自徐军《中国近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为适应不同的斗争环境,数次调整土地政策,农民因土地问题的解决而加入革命队伍,支援抗日前线。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给予民族资产阶级以政治权利的政策……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照搬西方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而是立足于本国国情,通过贯彻群众路线自上而下地引导民众参与,在这一过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争取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以国家大局为重,立足于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群众”的内涵。

——摘编自陶砥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群众路线和民众政治参与互动关系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政治参与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政治参与的历史经验。
2024-06-1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众多海神信仰中,龙王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至隋,文献中关于龙王的记载都与佛教有关。唐以前的龙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海神,更多是作为事关农耕大计的神明,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域一带,而非东部沿海地区。唐以降,文献中记载各地修建龙王庙的事情很多。龙王不仅司职降雨,而且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人们面临困难时可以祈祷的神。两宋时期,龙王作为“四渎之神”,更有“奠安海国”的作用。

——摘编自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材料二:妈祖原型是宋建隆年间出生于莆田的林氏女林默,经修道最终飞升成仙,普渡众生于苦厄之中,自飞升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褒封和赐谕,深受民众喜爱,其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渔业和商业,甚至也涉及到政治。其神力所达范围甚广,可以从泉州地区到直隶地区,甚至于“宾丹、爪哇等国”。今日学者统计全世界妈祖庙多达2500座,分布在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巴西等26个国家。在许多地方,妈祖信仰早已超越了海神信仰的概念,信众甚至将其视为万能的神,类似于观音。

——摘编自应南凤《从龙王到妈祖——中国海洋社会的信仰观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民间信仰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21世纪,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元素逐渐得到挖掘,成为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摘编自游红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野下妈祖信仰谱系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龙王信仰形成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间信仰的现实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英国,普通法的发展陷入了困境。繁琐的法律程序、不一致的判例以及有限的法律适用范围,使得社会对于法律的确定性和公正性产生了质疑。然而,这个时期见证了一系列重要法律文献的诞生,例如《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以明确而坚定的条文界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为法治社会的扎根奠定了稳固的基础。面临着巨大挑战的法官们,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精心审理和裁决,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法律经验。与此同时,法律教育在社会中逐渐普及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法律学习和研究,他们积极参与法律讨论和辩论,为普通法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亨利·梅因《英国古代法律史》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而传统的法律规则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各州纷纷行动起来,制定了一系列新法,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现实需求。这些新法广泛涉及劳动关系、商业交易、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法律界的学者和专家们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推动了法律理论的创新,为解决现实中的法律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用主义法学思潮的兴起,更是为美国的法律实践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此外,美国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交流也日益频繁,并从中吸收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法律体系。

——摘编自[]卡尔·卢埃林《美国法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普通法得以完善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法律发展的共同之处。
2024-06-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5 . 民族一统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致力实行包括政治、文化、思想、民族在内的真正大一统。对大一统理论体系的构建,董仲舒可谓居功至伟,董仲舒曾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司马迁的《史记》中也阐释了圣王同祖”“华夷共祖的社会理想,注重华夏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有了理论依据后,汉武帝就以实际行动外事四夷。

——摘编自邹国力李禹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源:以西汉武帝时期族群整合为研究对象》

材料二 四守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汉武帝泰山封禅)泰山石刻文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大一统”理论体系的内涵并简述汉武帝“外事四夷”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外事四夷”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从“地方分权”演进为“干强枝弱”的中央集权制。自此,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总的趋势,“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成为共识或常识。

——摘编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材料二   《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大一统”和“华夷一体”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宋太祖、宋太宗为解决五代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问题,将方镇的兵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朝廷。元代创立的行省制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行省作为流动的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止已延续近两千年的宰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清朝雍正帝创设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军机处,推行“密折奏事”制度,将内阁架空。皇帝大权独揽,以防止权臣“上下蒙蔽”。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概括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制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明清政治制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简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8世纪,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使伊斯兰文化传播到亚、非、欧三大洲,这些地区无一例外地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冲击,尤其对两河流域的波斯地区影响至深;同时,具有悠久文明积淀的波斯文化在政治、宗教、文学、语言等多方面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摘编自李敏等《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文化与波斯文化的交往》

材料二   在上千年的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广泛、最深远的,唐文化对于在其影响下所推动的且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大化改新,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日本学习中国政治文化的极好例证之一。

——摘编自贾建梅《唐朝文化对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

材料三   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不仅承袭了阿拉伯帝国所统治的核心地区,而且其政治、经济制度也未在阿拉伯帝国基础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奥斯曼帝国内,苏丹作为帝国最高元首,统辖军队;帝国宰相听命于苏丹总揽国政;许多大臣分管行政、司法、财经和宫廷事务。地方诸州均设有军事、民政和财政长官等遍布各地的苏丹耳目和四通八达的邮递驿站,全国处于苏丹的严密统治下。

——摘编自田瑾等《奥斯曼帝国后期中东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政治、经济、宗教、社会以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曼帝国和古代日本改革政治的共同目的,并简述二者所体现的中古亚洲文明发展的突出特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基督教诋毁非洲历史、亵渎黑人尊严不同,伊斯兰教最大限度地维系了非洲习俗和制度完整性,其倡导止恶行善、施舍济贫、和平安宁及平等观念,为非洲人提供了莫大的心灵安慰,使伊斯兰教在非洲得以迅速传播。在前殖民时期,非洲已经形成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传统宗教三足鼎立的宗教格局。近代以来,交通的发达使得穆斯林人员深入到过去所不能到达的地方。随着贸易商路由纵贯撒哈拉沙漠改为沿着西非沿海,穆斯林人数开始增长。殖民者除了利用基督教徒作为殖民扩张的引导外,还启用大量的穆斯林教徒作为向导、代理人与办事员。

——摘编自A.阿杜·博亨《非洲通史·第七卷(殖民统治下的非洲1800—1935 年)》

材料二 在非洲,各个殖民宗主国及殖民地当局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不一,而且同一殖民地当局在不同时期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也不尽相同。英国一直坚持与穆斯林合作的态度,法国起先打压伊斯兰教,而将基督教文明的“好处”带给他们的属民。但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展,打压方式已不能运用到整个法属区,法殖民当局倾向于采取拉拢、合作的态度。由于西方殖民化进程的迅猛和伊斯兰教本身的封闭状态,穆斯林集团在非洲国家的政治生活已处于守势,尽管他们开展了针对西方殖民者的马赫迪起义和哈马利雅运动,但结果以失败告终。后来虽然出现了改良主义运动,以抵御西方殖民对其信仰的挑战,但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微不足道。

——摘编自柴玲玲、周海金《论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伊斯兰教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斯兰教在西方殖民前后得以在非洲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在非洲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颁布组织公约、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1933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提出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段的问题,即成片的历史街区或历史地段的保护
1964建筑师和技术员国际会议《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肯定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
197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区分为文物、建筑群、遗址
197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将世界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
198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佛罗伦萨宪章》提出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强调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景观的重要性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005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宣言》将环境对于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朱祥贵《文化遗产保护法研究——生态法范式的视角》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2024-06-0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高三5月高考适应性大练兵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