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动植物的驯化不仅仅发生在中东,也发生在其他地区,但每个地方是相互独立的:在12000至7000年前的这段时间内,这样的驯化可能发生过六七次。但是,因欧亚大陆的地形呈东西走向,且拥有很大一片温带气候区,让动植物的驯化和转移活动,以及不同文化的技术交流变得容易起来。中东地区的农民在向欧洲扩张,以及在向印度河谷和地中海非洲海岸挺进的过程中,留下了他们驯化动植物的印记。而在美洲这样南北走向的大陆上却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因为不同纬度间存在的显著气候差异形成了环境壁垒,阻碍了驯化技术的传播,此种情形直至新航路开辟才有所改变。

——摘编自[意]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等《进击的智人:人类多样性的壮阔历程》

材料二:绝大部分东非民族的口头传说中都提到古代的冶铁知识,其中既有熔炼也有锻造。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也证实,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冶铁技术由班图人传到东非。东非最早的铁器时代遗址是在维多利亚湖周围——布哈亚、卢旺达、尼安扎和卓比,在布哈亚可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在维南湾和乌干达北部可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科学委员会《非洲通史第5卷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的非洲》

材料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经常发生冲突。1494年6月,在罗马教皇的仲裁下,两国签订《托尔德西拉斯条约》规定在西非海岸佛得角群岛西370里加山处划一南北经线(教皇子午线),线西属西班牙,线东属葡萄牙。麦哲伦环球航行后,两国又发生冲突。1529年,双方订立新约,将西班牙属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度经线处。

——摘编自田德全《世界古代史》

(1)综合材料一、二的信息,得出一个有关文明演进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教皇子午线”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年1月20日,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战败国和苏俄暂被排除在外,以后发展到63个成员国,美国则始终未加入。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有权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它们的所有决议必须全体一致表决通过。国联还设立了国际常设法院、国际劳工组织、常设委任统治委员会等机构。国联盟约提出应尽的主要义务与职责:裁减军备;相互尊重并保持领土完整和行政独立;仲裁争端,反对并制裁侵略;公开邦交,废止与国联盟约不符合之条约;对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地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1942年的《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1943年10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所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勾画出了新国际组织的大致轮廓。在随后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上,各国首脑就这个国际组织的总体设想和结构原则交换了意见。1944年的敦巴顿橡胶园会议正式提出这个组织的名称为“联合国”,并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决定召开旧金山制宪会议。

——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的原因。
2024-06-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盟友和竞争对手中寻找或培育新的共同利益、开拓新的合作议程以获得国际合作的领导地位,成为尼克松上台后的重要任务。1969年,尼克松开启了北约“应对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建立工怍,环境治理项目成为该委员会的核心项目。此外,尼克松将环境议题纳入了对苏的“缓和战略”中。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一反8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低迷,开启了“美国第二个环境时代”。1993年后,美国积极增加了对外环境援助,并以此显示其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表明其对国际社会的“负责态度”。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并确定今后的环境外交工作重点。而《京都议定书》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要求,美国随即提出了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做法会加剧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惰性。

——摘编自夏正伟等《克林顿政府的环境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克松政府实施环境外交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90年代美国环境外交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美国环境外交战略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倡导和实践科学技术教育的关键人物之一。下表为这一期间李鸿章所办学堂开设课程一览表。

学堂课程
上海广方言馆除习经、习史等课程外,还分上、下两班。下班:外国公理公法,如算学、代数、几何、重学、绘图、外语等。上班:辨察地产,分炼各金,以备制造之材料;选用各金材料,或铸或打,以成机器;行海理法;水陆攻战等
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操炮学堂汉文、外文、算学、绘图、军事、炮法等
天津电报学堂电报实习、基础电信问题、仪器规章、国际电报规约、电磁学、各种电报制度与仪器、数学、制图、电力照明、英文和中文等
天津水师学堂英语、地舆图说、算学、几何、代数、驾驶诸法、测量天象、推算经纬诸法、重学、化学
天津武备学堂学堂所习兵法、地利、军器、炮台、算法、测绘等学,操演所习炮队、步队、工队及分合阵法
江南制造局附设工艺学堂化学工艺兼习国文、英文、算学;机器工艺兼习国文、英文、算学、绘图

——摘编自田正平、杨云兰《李鸿章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主持创办学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鸿章主持创办学堂的作用。
2024-06-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识字”——那时的定义是能够阅读拉丁文——只有在教会里才算得上普遍。因此,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曼(768——814年在位)让国土内的教堂和修道院来掌管学校。789年颁布的《法令集》要求:“必须建立学校,以便儿童学会阅读”,而且进一步规定每一所学校都必须有诗篇、日历、语法学和其他有用的书的精确复本。不用说,学校教学使用的都是拉丁语;尽管孩子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最后都演化为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地方语言,但他们在学校里用来阅读和写作的都是拉丁语。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佛罗伦萨统治者洛伦佐(1474——1491年执政)指出:“我们佛罗伦萨诗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已以其深邃、甜美的诗句和论文清楚地表明,用它(佛罗伦萨方言)来表述任何含义都可以轻而易举。……但丁仅以一部著作就完美展示了多位希腊和罗马作家的成就。谁能否认,在彼特拉克那里可以发现一种集严谨、轻快和甜美于一体的风格,……其风格能与奥维德、提布鲁斯、卡图鲁斯、普罗贝尔修斯或其他一些拉丁作家一样的庄严和优雅。……我已经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语言不比任何语言逊色。”

——摘编自刘耀春《语言与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查理曼的文化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洛伦佐的文化主张。
2024-06-0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法拉第在19世纪40至60年代以蜡烛为主题,面向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演讲内容后来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出版发行,内容主要涉及蜡烛的组成、蜡烛的燃烧,以及氢、氧、水、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有大气的组成。如“我们知道蜡烛曾是一种重要的照明工具,它很亮,但温度不高;而同样来自氢氧焰的火炬,温度很高却不亮”。不过,科学家对物体的加热发光原理的解释,直到1925年运用量子理论才最终完成(如霓虹灯是由氛气放电造成原子内部电子的跃迁而发光的),法拉第那个时代这些理论都尚未成形,但是他对自己实验所描述的现象,进行了完全合理的解释。截至2020年,《蜡烛的化学史》英文版已再版200多次,日文版也畅销了80多版,第一部中文全译版正式问世。有两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将该书视为自己的启蒙读物。

——据[英]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等整理

材料二   1950年8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在当时推动翻译了大量苏联的科普图书,比较著名的有商务印书馆的“苏联大众科学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联青年科学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选译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系列等。1961年开始,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国内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知识科普丛书。代表性作品的有胡愈之倡导、竺可桢等参与撰稿的“知识丛书”,华罗庚等编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小丛书”,茅以升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小丛书”,李四光等撰写的《科学家谈21世纪》,等等。这些图书都受到了广大读者包括青少年读者的广泛欢迎。在借鉴苏联科普名著的基础上打造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创造了中国科普出版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颜实《70年,由科普爱上科学——记新中国科普出版7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蜡烛的化学史》一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表现,并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科普事业发展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非拉民族主义的发展

历史轨迹现代化因素建设模式
17、18世纪初步产生于欧洲民族国家构建时期萌发了民族独立的意识具有先进资产阶级文化特征的思潮和模式逐渐出现
19世纪民族主义在欧洲发展,继续扩散至亚非拉地区由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两个方面构成对异质文化抗拒
对本国文化发展
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代表了当时民族主义的主要趋势以反对殖民统治和建立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为主要目标充当了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的条件

——据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亚非拉民族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2024-06-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卡德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中使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楔形文字,起源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完全废止于公元1世纪左右。目前发现最早的阿卡德语铭文,属于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2400年)。约公元前2300年,阿卡德王萨尔贡征服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各城邦,并开始用楔文符号书写阿卡德语。此后,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同样成为两河流域地区的通用语言和文字。到巴比伦第一王朝时(公元前18世纪),由于美索不达米亚涌进了大批说塞姆语的阿摩利部落,阿卡德语言和文字完全取代苏美尔语成为两河流域的通用语文。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阿卡德文字成为近东各国书信往来中的通用的外交语言文字。埃及法老和亚洲各国王们往来通信都是用阿卡德文字写成的,埃及王廷一定有懂阿卡德语的翻译。

——摘编自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材料二   公元前3千纪,苏美尔地区的交流仅限于城邦之间,至多扩展到伊朗高原,苏美尔语成为相关地区的通用语言。公元前2千纪前期,从地中海东岸到伊朗高原,各国交流频繁,古巴比伦语成为通用语言。公元前2千纪后期,西亚北非地区国际交流体系形成,助推阿卡德语成为地中海东岸地区的通用语言。

——摘编自国洪更《古代西亚通用语言的形成与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卡德语形成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知识,分析古代西亚通用语言形成的意义。
2024-06-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朝时期,史无专官,史官均由内阁、翰林院、各部院衙门以及征召、荐举、招考的学者担任,史书修完,史馆撤销,史官解散。比如钱大昕两次奉敕参与志书的修纂,与馆中同仁讨论体例,交换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方志修纂思想。乾隆三十年(1765年)国史馆在东华门内开馆,蒋良骐入史馆编纂、在纂修国史的过程中,不断抄录史馆资料,积少成多,遂编纂成书,是为《东华录》。尽管专制政权对史馆控制严格,但只要不触犯大忌,统治者一般都会“开明”处理。在编纂《明史》的过程中,潘耒等入史馆的私家学者提出核事实、乘公心、彰直道的思想,主张作史一定要“直则万世之公道伸,平则天下之人心服”。学者们在治学方向和方法上相互影响,甚至诸如经世致用的私家史学理念在官修史书中得以体现。但是所修史书切近帝王根本利益,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修史准则,特别是乾隆对官修史书的指导思想、体例、内容等乾纲独断。晚清时期,一大批触觉灵敏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王朝危机,研究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魏源、姚莹等都是先行者。

——摘编自王记录《在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之间—从清代学者的活动看官、私史学的联系与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官、私史学的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朝的史馆修史。
2024-06-01更新 | 8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四年(1675年),朝廷颁布《开采铜铅例》解禁铜矿;康熙四十四年,由于从日本进口的铜料不能保证,朝廷下令铸币铜料可采用滇铜;雍正初年,清政府又提高铜价,抑制短价收买,鼓励铜矿发展;乾隆二年,京局铸钱所需的铜料全部改为滇铜;乾隆三十八年,又规定私人开采的铜可留10%自由出售,使开采者有利可图。

——摘编自杨黔云《论清朝前期滇东北地区铜业开发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玉米在滇东北地区的推广大致是在清初期,《恩安县志》载“梁类,苞谷,俗称玉麦,可酿酒,可救饥荒,乡人围圃扩种。”玉米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在很贫瘠的山区生长,而滇东北地区很多新开垦的土地都位于山间。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因其产量高,在滇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取代了原本的燕麦、荞等成为山区的主要种植物,《镇雄州志》载:(乾隆年间)“包谷,汉夷贫民率其妇子垦开荒山,广种济食,一名玉秫。”

——摘编自彭建《清代云南玉米种植概况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滇东北地区开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滇东北地区高产作物扩大的影响。
2024-05-3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统一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