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如西方古老的希腊、雅典文化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而东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依然令世人折服。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由于这种文化模式的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

——摘编自徐贵相《关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文化的民族性》

材料二   文化帝国主义是二战后以文化作为核心手段或目的的新型殖民形式。它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拓展和占领世界文化市场,以一种隐蔽性的但更具欺骗性的方式企图延续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全球统治。在理论层面上,文化帝国主义表现为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和不平等的结构,与19 世纪存在的旧的帝国殖民体系没有本质区别;在具体的实践层面,文化帝国主义与“美国霸权”的概念基本是重合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活着的”和“未被终结的”理论,迄今仍处于“未成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扩展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大发展的情况下,文化帝国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而它带给全球的影响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摘编自张小平《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危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处理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关系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数据来源: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确保取消农业税后农民负担不会反弹,我国又实施了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减轻农民在教育费用上的过重负担,以及推行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及增加对农村的补贴等措施。

——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下降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及其对税制改革的启示。
2024-03-20更新 | 381次组卷 | 8卷引用:专题10 材料题(查补能力·提升练)-【查漏补缺】2024年高考历史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陶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景德镇被誉为世界瓷都,在陶瓷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对中国陶瓷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景德镇陶瓷历史上,元青花的出现,既是一次陶瓷技术的革命,更是一次文化融合和时代风尚的变化, 其融合了14世纪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青花的器型普遍较大,这种大器型为文化附加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绘画、书法等传统文化的艺术样式都可以借助陶瓷媒介进行传播。 就文化传播媒介功能的发挥来看,陶瓷比丝绸、茶叶更适合各文化样式的创作,陶瓷如同纸张一样,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媒介。

——摘编自张泽兵《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

材料二   中世纪期间,中国瓷器在欧洲受到珍视。1500年后,中西方贸易扩大,欧洲人把购买和搜集中国瓷器说成像去“寻找黄金”。17、18世纪,仅有记载的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运销的中国瓷器就达6000万件, 但当时的外销瓷器规模远不止于此:从市场看,除了欧洲,日本、东南亚和南亚也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重要市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也把美洲市场纳入了世界瓷器贸易中;从贸易商看,除了荷兰商人外,还有中国海商,东印度公司、散商以及已逐渐衰落的葡、西两国商人。

——摘编自刘强《18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制瓷业的衰落:一个全球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景德镇陶瓷的文化价值。
(2)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对东西方瓷器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宣传口号

提出时间口号
1949.10.03“拥护共同纲领”“拥护中夹人民政府”“拥护人民民主专政”
1950.02.12“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人人要问,不论老少,人人要识字”
1950.11.12“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
1950.11.18“稳定物价,加紧生产,加强劳资团结,搞好公私关系”
1950.12.17“缴完翻身粮,赶快闹翻身,好好把田分!”
1952.07.04“男女一齐发动,男女平等,反对打骂,婚姻自由”
1953.10.01“发动增产节约竞赛,继续提高管理水平,为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1954.03.03“搞好生产迎接普选”
1954.03.23“边生产,边建社!搞好生产,争取入社!”
1956.05.02“亚非各国的友谊万岁!”“拥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4-03-06更新 | 41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研究性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作者信息
①《世界和平纲领》(1918年提出)伍德罗·威尔逊,一战期间任美国总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231931年出版)温斯顿·丘吉尔,一战期间曾任英国海军大臣、军需大臣等职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年)》(1975年出版)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历史研究所编著,主编为苏联历史学家罗斯图诺夫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79年出版)萨那、孙成木等,萨那和孙成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⑤《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2020年出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


(1)阅读材料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从图示中提炼研究角度。
(2)阅读材料二、说明表中资料对于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资料?
2024-01-20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下图为12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拉里·尼尔等主编《剑桥资本主义史》

(1)概括指出1300-1600年间英国实际工资的发展呈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成因。
(2)指出与1300-1600年间相比,影响1800年后英国实际工资主要因素的不同,并简要说明从中得出的历史启示。
2024-01-12更新 | 309次组卷 | 6卷引用:纲要下第五单元 测试卷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民生建设上,精心撰写了《实业计划》,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他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在十至二十年内,修建十万英里铁路和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修建全国公路网,整修运河和内河航道,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加快钢铁、石油、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农业实现机械化,广泛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加工制造业。

——摘编自彭南生《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

材料二   1978年至2017年,我国GDP从1495亿美元增加到1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5%;我国经济总量从占全球1.8%提高到占15.3%,稳居世界第二位。现在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19.8%。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6%,比1978年提高27个百分点。1978年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1万亿美元;累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9万亿美元;2013201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928.6亿美元,超过前30多年累计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我国外汇储备1978年仅有1.67亿美元,2017年底达到3.14万亿美元。

——摘编自林兆木《改革开放40年成就巨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实业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2023-11-15更新 | 112次组卷 | 4卷引用:黄金卷08-【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战役进行中,解放军广大指战员发扬高度的革命积极性和主动精神,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军队战斗;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当时,解放军的装备虽已改善,但运输条件还极差。供应前方庞大部队的需要,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

——引自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有其历史必然性。领导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建国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政党。……回顾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土地兼并和贫富悬殊是每个王朝晚期面临的共同问题。土地兼并将会导致大量无地流民出现,贫富悬殊将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最终导致国家的崩溃。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一个事关大一统的制度考虑。中国的大一统社会一直存在着基层社会自发的封建化倾向,当这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瓦解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顽疾,就必须要废除其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最后,中国在1949年建国时国家一穷二白,积贫积弱。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的常规发展,中国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要求中国必须快速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尽快建立起国防工业,因此社会主义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自寒竹《民族复兴百年进程的历史逻辑》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核心是制度变革,这一制度变革使中国经济从改革前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体制增量改革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体制外市场化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整体协调改革时期。……渐进式改革道路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产物,其中增量改革、试点推广、改革和开放互相推进都具有开拓性。

——摘编自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对“前线空前规模的支援”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伟大意义。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概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进程,并概括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13更新 | 228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16 中国近代史 非选择题汇编-【好题汇编】2024年高考历史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新高考专用)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杭州小姜小范小张提供

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所体现的城市功能及雅典卫城中的建筑艺术代表,并分析宋代江南城市能够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结合所学,列举1919-1922年间在上海“新的思潮、新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实践的主要史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