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国际法大事记

1920年,国联成立。宗旨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

1945年4月,50个国家在旧金山召开会议,制定了《联合国宪章》。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主要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

1945年12月,29个国家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同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1964年,《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发表,“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它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最大的经济组织。

1968年,美苏等59个国家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

1972年,75个国家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被誉为“一部真正的海洋宪法”,改变了之前的海洋法只为少数大国服务的局面。

2016年,170多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协定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里程碑,最大程度的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智慧,开辟了全球气候治理新时代。

——摘编自刘松柏、何成刚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帝国秩序、国联体系、联合国体系和后冷战秩序。

——曹亮亮《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联合国体系和后冷战秩序”阶段的全球治理体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积贫积弱论的定形,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钱著分别以“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与“宋代对内之积贫难疗”为章节标题。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从此,积贫积弱作为宋朝的标签而凤靡一时。至今,积贫积弱论尚有许多信众。

       ——摘编自来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1)如何理解“从纵向的时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历史积弊,从横向的空间角度而言,宋朝的贫弱是社会危机”?
       材料二尽管宋代财政有军费和制度弊病导致的绝对困窘,如南宋初期和后期的情况,但很多时候还是财政管理制度所导致的负责“经费”的三司和户部的困窘,而非全国财政总量的不足。

       ——捕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在与辽夏金元的战争历程中,宋朝尽管多为被动防御,可是亦有主动进攻。面对防御战,宋军是胜多败少者;面对进攻战,宋军是败多胜少者。……赵宋政权只是国家能力弱,但综合国力并不弱。

       ——摘编自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
       材料三李裕民宣称,宋朝“政治体制是中国古代最为民主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最为辉煌的”“思想是最活跃的”“教育是很成功的”“科举制度是最先进的”。

——李裕民《破除偏见,还宋代历史以本来面目》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宋史研究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切土地:国家的、皇族的、寺院的、教会的、工厂占有的、长子继承的、私有的、公共的和农民等等的土地,一律无偿转让,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

       ——苏俄《土地法令》(1917年1 1月8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土地法令》出台的背景。
       材料二   第一条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被没收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的旧土地所有者,不得有任何分配土地的权限。……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1931年12月1日)

(2)材料二的法令内容较之于材料一有哪一重大区别?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令》出台的意义。

材料三   就政治意义而言,土地革命中的阶级政策也被看作一种争取中间阶级的努力。毛泽东提出,实行没收一切土地重新分配,对自耕农打击过重,一旦白色恐怖反扑,中间阶级几乎完全依附豪绅,贫农就会成为孤军。于是,苏区建设不久,中央苏维埃和各级苏维埃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土地政策和经济成分方面的思路,开始逐渐借助私人经济,尤其是“小生产者私人集体的合作社经济”的发展。

——黄军甫等《社会主义何以能实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苏区经济建设的认识。
2024-05-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中国共产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着重指出,从国民革命失败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期间,党团结领导群众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思想上同敌人进行了伟大斗争,取得了伟大成就;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党在某些时期犯过的一些错误,其中以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所犯的“左”倾错误最为严重,给党和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损失。正是因为有了对三次“左”倾错误的正确认识,党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英勇斗争并取得伟大成就。《决议》秉持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通过对错误组织路线的深刻批判,始终坚守着人民利益至上的崇高价值,实现了党内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赵阿飘《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精神探析——基于<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文本分析》

材料二   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新道路所作的初步概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为实现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比较两个决议的异同点。

材料三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中华文明为出发点、以近代波折磨难为切入点、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落脚点,对党的百年征程进行全景式回顾,凸显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历史决议》用较大篇幅梳理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原创性思想、突破性进展、历史性成就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以光明前景的擘画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进,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李弘业《中国共产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内容和启示研究》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2024-05-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历史试卷
5 . 长城,横亘万里,纵贯古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曾言秦朝修筑长城造成的影响:“秦祸北构于胡,……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汉朝贾谊谈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武帝在修筑长城的前后,在河西至西域间修筑了新的防御工事。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无论是对长城线路的选择,还是对城防体系的完善,无不以秦长城为基础,而对长城沿线经济开发,也是沿用秦始皇的方式:移民实边、屯田开发、设立政区,与内地一体化。

——聂倩倩《长城与秦朝政治经济再研究》

(1)概括材料一中班固与贾谊对修筑长城造成的影响的看法;并说明如何理解汉武帝修筑长城和移民实边这些举措?

材料二   在鸦片战争以前,长城主要是作为一种“因地形,用制险塞”的古老、庞大的客观存在,留下了“边城堡垒”的历史意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更迭,长城变成规范草原与农田、农民与牧民之间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从防御屏障转变为区域安全、和平交往的保障……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孙中山在1919年出版的《建国方略》中写道:“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在这时,长城已初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端倪。“万里长城”被赋予中华民族的象征意义在民间广为传诵,则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在1933年可歌可泣的“长城抗战”中,宋哲元率领的二十九军英勇作战,“大刀队”的勇士不惜以血肉之躯同装备先进的敌人进行顽强拼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义勇军进行曲》高亢嘹亮,振奋人心。“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长城谣》的曲调婉转凄凉,诉说着悲愤,号召着“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刊物编辑部《传记文学》

材料三   19613月,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12月,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围绕“长城与长城精神”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调查(三)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运货铁路。1877年,为保障北洋海军、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的煤炭需求,开滦矿务局计划修建铁路承担煤炭运输工作。此计划因守旧官员施压下被清政府撤销,直到次年复请修建才获准。开始曾用驴马拖拽,后改机车曳引。1885年,迫于中法战争的失败,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并以“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教”,兼管铁路事务。1886年李鸿章奏准把唐胥铁路延展到芦台并计划与津沽铁路连接,同时向北展筑到山海关。这一计划,在巩固海防和东北边防的名义下,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金世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材料二   津浦铁路是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是旧中国铁路最为华彩的篇章。

津浦(津镇)铁路修建大事记

1898容闳请修津镇铁路获得清政府批准。德国因美国资本参与该线途径山东,阻拦铁路修建。英国认为沙俄资本支持的芦汉铁路威胁其长江流域势力范围,要求清政府给予津镇铁路贷款权作为补偿。
1899在英德利益妥协下,共同出资与中方签订《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借款订为740万英镑,年息5厘,借款期50年。
1900义和团运动在华北兴起,筑路一事遭到当地民众反抗,正式合同各方都未再过问。
1903英德要求与清政府“速行商妥”正式合同签订,清政府一直以拖延方式回应。
1905收回利权运动和各省商办铁路运动蓬勃展开,直隶、山东、江苏三省绅商要求废除借款自行筹款修建津镇铁路。
1907清政府批准自筹款项修建津镇铁路,英德两国获悉后以“妨碍邦交”为名向清政府提出诘问。后经各方谈判,三省以厘税做担保向英德借款,但办路“一切之权全归中国国家办理。”
1908津镇铁路改为津浦铁路,6月正式开工修建。

——整理自金世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材料三   唐胥铁路起点“唐山铁路遗址(现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与津浦铁路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据《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天津附近铁路得以修建的契机和阻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在铁路修建过程中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新变化?分析造成铁路修建过程曲折的原因。
(3)综上所述,分析唐胥铁路与津浦铁路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理由。
2024-05-14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十二区重点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英国人为学习外国语言,观察外国的文化、礼仪和社会,纷纷涌向海外,前往欧洲大陆学习、游历。海外旅行逐渐成为深受英国绅士欢迎的一种教育实践,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大旅行”则发展成为该实践的典型形式。18世纪中期,托玛斯·纽金特在编著《大旅行》一书时,称赞旅行是“一种明显旨在以知识丰富头脑、订正判断、去除教育偏见……成就完美绅士的习俗”。事实上,在18世纪,“大旅行”得到强调的一个好处就在于,游历让年轻绅士在比较中认识到本国的优越性,从而最终让他们更加依恋自己的祖国。

——付有强《近代初期英国人对教育旅行的论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时,英国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新时代。18417月,英国旅行家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各类游客500多人,从莱斯特包租火车,来到35公里外的拉夫堡观光。在连续组织类似活动的基础上,他成立了世界上首家商业性质的旅行社,现代旅游组织形式由此诞生。库克还于1845年首次编写了旅行指南,介绍旅行中应观赏的景物。在某种意义上,英国近代大众旅游的发端或以乡村为起点,或与乡村有关联。海滨休假最初以海岸渔村为基地,库克组团旅游的目的地拉夫堡就是个乡村小镇。

——刘丹青《英国:乡村旅游业的先行者》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国人旅游出现的变化。
(2)16-19世纪英国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任选其中的两个阶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述其历史背景。
2024-05-10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其特征为:第一,把文学作为揭露社会的手段;第二,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第三,关心社会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 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关怀……

——整理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59年撰写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其以法国天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双城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反映的却是现实问题。作者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愤懑与不满,觉得情况与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相似。下表是小说中的部分典型人物与形象介绍。

人物形象介绍
梅尼特医生人道主义的典型。他正直高尚,凭良心过活,因告发一侯爵兄弟霸占农妇的恶行而遭陷害,最终被关进巴士底狱
厄弗里蒙地侯爵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顽固坚守贵族特权,最终被革命党人刺杀
得伐石太太革命群众的代表。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性格特点是坚定、冷峻、没有仁慈,不讲怜悯,其最后在与他人的扭打中被自己的手枪打死

—整理自[英]狄更斯《双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狄更斯《双城记》折射出的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反思进行阐释并加以评论。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运用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4-04-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3.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标志着中央党校的诞生。

19372月,中央党校进驻延安。

19487月,为了迎接新中国培养干部和理论人才,党中央决定建立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

19558月,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高级党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高级党校停办。粉碎“四人帮”后,197710月,中央高级党校复校,定名为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十一屈三中全会前后,中央党校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党校认真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境界。

2018年,中央党校与国家行政学院合并,发挥着公务员培训、公共行政理论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政府决策咨询等作用。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史、公共管理、国家安全学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以上材料整理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官网

(1)根据材料一、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发展简史进行阶段划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其历史作用。
(2)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的现实意义。
2024-04-22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九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一)历史试卷
10 . 公平公正是历代考试制度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中叶以后,文化重心转向南方,并且科举考试偏重诗赋,这对有诗赋学习习惯的南方士子有利,因此进士录取南多北少的格局固定下来。北方籍士大夫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即将省试的录取名额划分到“路”中,各路按照“十人取一人,少于五则不取”的规则进行录取。他指出不应再以浮华务虚的诗赋作为考试内容,而应该以策论成绩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博采众科、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欧阳修认为科举制度“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唯才是择”,体现出其严格、宁缺毋滥的人才观念。欧阳修是正宗的南方人士,他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司马光通过考试制度笼络西北士子的主张,是对“天下至公”理念的违背。科举改革的争论,寄寓着一代文臣对清明政治的憧憬、对天下至公的追求。

——贾树硕《从司马光与欧阳修的科举论争看北宋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元朝的科举考试将考生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类别,无论是考试还是录取,均按照完全相等的固定名额在各民族中进行分配。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时任主考官的刘三吾等人录取的均为南方士人,引起了当时北方士人的不满。朱元璋命人重新阅卷,复查结果是刘三吾茅人并未舞弊。北方士人不服,又有人举报张信等人故意将北方试卷中的劣等试卷呈送皇帝,朱元璋震怒,将张信等人处死。朱元璋亲自策问考生,又录取了六十一人,皆为北方士人,时人称之为“南北榜”事件。刘三吾是明朝著名儒士,为人慷慨并不设城府,他参与科举舞弊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且南方士人文化水平普遍高于北方也属事实。宣宗即位后,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制度,后又演变为南北中卷,并确立了录取比例。清康熙帝取消各省进士的固定名额限制,正式确立了“分省取中”的取士制度,反映了科举公平改革的趋势。

——石海龙《“南北地域之争”;理解科举制度的另一视角》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欧阳修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说明双方争论实质上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简析这场争论发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影响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种发展变化的利弊。
(3)综上,请你谈谈宋元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调整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2024-04-09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