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9 道试题
1 . [现代化背景下的美国和中国]

材料一   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

随着美国经济的变化,对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有着很大的影响。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从1970年到1985年间,南部乡村黑人,无论和农村的白人相比,还是和城市里的黑人相比都存在着持续地高失业率。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后工业化时代少数族裔经济地位研究》

材料二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

——摘编自李伊《党领导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2 . [《时务报》与《民报》]

材料一   1896年1月,上海强学会遭封禁后,黄遵宪愤学会之停散,谋再振之,亦以报馆为倡始。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正式创刊,梁启超任主笔,设有论说恭录谕旨奏折录要京外近事域外报译西电照译等栏目。黄遵宪非常自信地向友人表示:吾辈事期必成,非阻力所能阻。直到1898年8月停刊,《时务报》共出版了69册。

开创《时务报》的资金来源,在张之洞名下的占半数以上。开办之后,张之洞又下令按时拨款。并称誉《时务报》 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妙,拜以此札伤治下各州县购读,同时要求报馆向文武大小各衙门乃至各局各书院各学堂按期足数寄发。他将仿札登载在《时务报》上,公开表明支持态度。紧踵其后,便有数省官员起而效尤,纷纷通札各属及书院诸生悉行阅看,或令自行购买,或由善后局拨款购送

——摘编自黄升任《黄遵宪与<时务报>》和陈长年《从<时务报>看张之洞与维新派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等人就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曾决定将正在刊行的由宋教仁创办的第2期《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作为其机关报。但由于该刊第2期中有一篇抨击日本侵华野心的文章,杂志被日本内务省下令押收。同盟会便决定停刊,别起报名,另行出版。1905年11月《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到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至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共出了26期。在前后5年时间里,有一套自己的经营方式:首先是依靠社会捐款和同盟会拨给经费出版。其次,《民报》创刊之初,发行工作靠同盟会员的革命热情去义务完成。此外,《民报》创办初期并不重视广告业务。

——摘编自王业兴《<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比较《时务报》与《民报》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分析《民报》与前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时务报》和《民报》的共同影响。   
2024-05-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州高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的牛耕图]

材料 牛的形象在中华文明原始时期就已出现,牛耕图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载体。隋唐时期,牛耕图并不只在描绘北方旱地牛耕场景,南方水田耕作场面日益丰富,牛耕图像逐渐定式,同时牛耕图的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如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之墓中就见两幅牛耕图。同时该时期牛耕图样逐渐丰满,并不止于单纯牛耕活动描绘,还增添了画面背景的刻画。牛耕也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如凿于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刻画了《佛说弥勒下生经》中一种七收的场面,画面中就有牛耕图的出现。

宋代画家对于牛耕的描绘日渐脱离墓室以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出现在文人画家笔下,且并不再局限于对农事的真实描述,而是以耕牛来寄托画家之思,并逐渐成为皇权的教化工具。据史料载:   仁宗宝元初, 图农家耕织于延春阁。

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与此同时,承袭宋元之制,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据悉明代仇英、唐寅皆绘过耕织图,至清代多位皇帝都曾任命宫廷画家画耕织图。

——摘编自夏恒《象征与教化:中国古代牛耕图发展的多重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牛耕图的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牛耕图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5-06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州高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陈诚与新湖北建设】

材料一: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十月,《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提交省府会议决议公布。……经济建设方针凡列十一目,举其尤要者:以民生主义为最高指导原则。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求达到民生主义之目的;以临全大会及五中全会宣言为根据,确定经济建设之中心政策,为逐渐“实行统制经济,以调节物资之生产消费”,而树立“施行计划经济之基础”;采取农业与工业相互促进配合发展之政策;以发展机器工业为主,并扶植手工业之生产,以补机器工业之不足。

——摘自《陈诚回忆录》

材料二:在陈诚主政很短暂的时间里,新湖北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特别是鄂西建设发展较快较好,为当时后方各省所瞩目。……“政府与人民亦分工合作,人民不能垄断公共事业,政府亦不可侵犯人民应享的权利”分明系统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经济民主的特征。立足抗战现实,新湖北建设从鄂西北着手的务实精神和作风,对于我们这个有着“务虚”传统的社会更是应该深以为鉴的。由于首先是军人,也由于时代的局限,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缺乏理论性系统性,有些甚或是错误的。……陈诚把经济统制适应范围放大并作为目标模式予以追求而树立所谓“计划经济之基础”,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精神相背的。这是陈诚认识上的时代局限,也是政治对于经济的绝对支配与统治的权力政治的魔影在其身上的深刻投影。

——昌文彬《陈诚新湖北建设思想评介》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中经济建设方针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诚关于新湖北建设的主要思想。
2024-05-0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考试历史试题
5 . 【亚欧大陆移民浪潮】

材料一   19世纪20年代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到50年代约有260万人,1900年至1910年间达到了顶峰,共有900万移民,几乎每年为100万人。移民到达美洲后,他们拥有的技术上的方便条件使他们能够开发大陆腹地。轮船往返于沿海水域和内河;运河连接各水道;公路和铁路则形成陆上交通网;电报和邮政系统加速了通信联系;机械能够用来在草原切割草皮和平整森林;医学成果可用于对付曾使早期移民大批死亡的热带疾病。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1849年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吸引着数量众多的淘金者,加拿大的金矿也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移民。在不计其数的淘金者中,有数百万的欧洲和亚洲移民或者走进工厂成为工人,或者修筑铁路,或者在美洲种植园工作。与他们一起到来的,是那些为移民工人提供服务,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的服务人员。与此同时,美洲的文化和种族也发生了改变。旧金山的中国城里,陈兴发的中餐馆为中国移民提供家乡饭,同时也把中国的烹饪方法介绍给美国社会。全世界的移民带着他们的家乡美食、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来到美洲,并从中得到了相似的安慰。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欧裔移民达到了230万——几乎等于18001850年这50年间所有横跨大西洋的人口总和,直到20世纪初,移民仍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洲亚欧移民浪潮不断扩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美洲亚欧移民浪潮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古代改革】

材料一   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即标榜中兴汉室,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也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遂“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因此选用贤良,重视吏治,与民休息。光武帝首先释放奴婢。自登位次年(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六下诏令释放奴婢。包括因饥荒穷苦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府者,战乱中劫略者等,如有抗命不释者,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盲奴婢之人数。而且亦可便于征收赋税及力役。如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东汉初,因战费等支出浩大,田租征收十分之一 后减轻赋税,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政策等。

——摘编自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班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为了“裕国”“安民”,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反对在解决财政困难时,把“裕国”与“安民”对立起来的作法、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安民方能裕国”。雍正帝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其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入,解决民食;通商裕国,即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雍正皇帝反对“困商”“累商”,而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班正帝曾三令五申各税关不得多方勒索,分外苛求,以利商业的发展。他说:“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所以便民,而非以病民也。”

——摘编自马博《大清十二帝》第三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光武帝改革相比,雍正帝改革的不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近现代国际法】

材料一   近代国际法虽然确立了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等原则,然而“非文明与半文明”的殖民地、附属国却无法享受这些原则的保护。在欧洲大国的主导下,近代国际法确立起保护关系,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这些原则成为列强殖民扩张和统治的重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常大毅《从法的性质看国际的本质》

材料二   二战后,国际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法律”,应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国际法领域的租借地、势力范围等原则被废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获得极大发展,在经济和文化领域订立了大量国际法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公平、合理、互利”为原则,并推动制定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规。为协调对太空的利用,各国还订立了《外层空间法》。国际法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谢晓庆《论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作用。
2024-04-28更新 | 8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024-04-28更新 | 16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少数民族政权与大一统

材料一   辽朝的《鲜演大师墓碑》有“大辽中国”的说法。《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辽史·世表》则认定“辽之先,出自炎帝。”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并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西夏李元昊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西夏“自称西朝,谓契丹为北边(朝)”,宋为南朝,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

(1)依据材料一、概括辽夏政权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发边疆地区一览表(部分)

少数民族名称开发地区
百越岭南、东南沿海地区和山区
巴、蜀、蛮、僚、俚西南
肃慎、东胡、鲜卑、乌桓(丸)、靺鞨、高句丽、奚、契丹、女真、满等东北
匈奴、鲜卑、丁零、突厥、回鹘、党项、蒙古、回、维吾尔等北方、西北
羌、吐谷浑、吐蕃(藏)等青藏高原
高山族(台湾“原住民”)台湾岛

材料三   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即取消兵车,改为骑兵,同时改穿紧身窄袖、便于作战的“胡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政策,一般都包括沿用部分既定制度。清朝统一内外蒙古后,就根据蒙古长期形成的习俗,建立了盟旗制度,成功地解决了游牧民族聚居区的行政管理难题。

(2)依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2024-04-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一卷(四)历史试题
10 . 【地税征收】

材料一   1860年,太平军开辟苏福省和浙江天省两片比较稳定的基地后,遍立乡官,以“依古制而惠四方”的原则征收赋税。下表为太平天国在两省部分乡村地税征收情况一览表。

太平天国在两省部分乡村地税征收情况

地区模式具体方法
嘉善粮由租出佃户交租给地主,地主交粮于当局,“乡民……还租,然后业户收租办赋”
常熟、昭文等地“着佃交粮”佃户代地主直接向当局交粮,完粮后仍需向地主交租。按规每亩征粮“一斗
无锡等地代业收租由当地土豪、绅董等兼乡官,设立收租局等,“逼业主将租簿送到局中”,按租簿向佃农催发地租,“除完粮、(收租)局费外,给还业主”
吴江、震浙部分地区招业收租地主将土地报官备案,太平军当局发给地主“田凭”(土地证),地主自行收租
绍兴等“打贡”“打先锋”率万余人“大掠于乡”,“焚掠各大户……小户开门者不打,闭户者立即打破”

——摘编自刘晨《太平天国辖境苏浙农村社会经济秩序探析》

材料二   1928年1月,方志敏等领导开辟了赣东北农村革命根据地。1932年底,根据地扩大到闽浙赣三省。在此期间,根据地颁行了《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土地分配法》《闽浙赣省苏维埃土地税征收法》等,规定“以村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逐渐形成累进制土地税,以全年收谷五担为起征点,有疾病或其他困难者可申请减免。征税人员在收税时一律填发土地税收条,青湖一村征税人员“瞒了土地税谷140余石”,遭到苏区政府严厉处罚。以税收收入为担保,苏区发行公债券,支持消费合作社、储粮合作社,在春耕时节向农民发放低息贷款,“使工农红军与敌人长期作战不发生丝毫经济的和给养的困难”。

——摘编自欧阳秀兰等《方志敏财税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天国在苏浙农村征收赋税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闽浙赣根据地的地税政策与太平天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历史意义。
2024-04-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石市第二中学高三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