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一一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一一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概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3-08-01更新 | 516次组卷 | 6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编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历史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正面战场多次大规模作战,吸引并杀伤大量日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将是艰难的;同样,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对日、伪军的有力牵制、打击,正面战场所承受的军事压力将更大,有些战役失败得也将更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作用是明显的,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游击战场的关键作用也是明显的。

——摘编自曲青山《在抗战纪念活动中需把握好的几个重大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并比较说明中国两个战场间的主要不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正确态度评价抗战期间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背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和道具”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中国外国
1415世纪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30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200余家纺织工场雇佣3万余名工人。
16世纪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一条鞭法”改革。
李时珍《本草纲目》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牡丹亭》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哈姆雷特》。
17世纪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天工开物》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022-08-19更新 | 2134次组卷 | 49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湟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秦朝、西汉、元朝三代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秦朝实行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
(2)据图二,回答西汉初年对地方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
(3)据图三,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4)结合图一、二、三,扼要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7 .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主题二: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2)结合材料及所学内容,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路德被称为“异端”,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异端思想的矛头指向及原因。
2022-04-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
2022-04-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中的改革在政治方面的共同作用。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汉高祖败于匈奴,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并赠送黄金、丝绸、粮食给匈奴,谋求和平。当汉朝公主的后代成为匈奴首领“单于”时,双方会成为更亲密的亲属;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又设置田官,督率士卒屯田。

材料二   唐代“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得到丝绸的渴望,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唐太宗被西域各部称为“天可汗”,这一头衔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证明在唐太宗的帝国理想里包含“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意识。唐太宗大量任命非汉族官员进入中央,包括西域少数民族首领,甚至赐给他们皇室“李”姓。唐先后在西北设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统一于中央政府。

材料三   清代前期,通过平定西域噶尔丹叛乱,中央政府巩固了其在西域的统治。晚清时期,受英国怂恿的阿古柏政权企图分裂中国,洋务派主要代表之一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摘编自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中央经略西域的措施,并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中央与西域关系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新疆设省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央政府治理西域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