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夏朝以来,就有了庠、序、校和学等教育机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学校学习,而劳动人民子弟只能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跟长辈学习一些为人之道和生产劳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在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中,其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据《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古代儿童启蒙读本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据《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材料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是我国古代教育的真实写照。这一情况在19世纪60年代因新式学堂的出现有所改观,当时的学校开设有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行军布阵等课程,特别是1904年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更是规定了学校教育中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法制理财、体操等课程的课时,在中学堂180个课时中,读经讲经以45课时居于榜首。

——据《中国近代教育史》

材料四:恢复高考以来高校招生统计图表


(1)据材料一述评孔子的办学思想。
(2)根据材料二归纳有关信息。你对此有何看法?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我国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什么趋势?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材料四状况的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的看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原子能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请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时间国家新科学技术
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
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
1947美国晶体管问世
1954苏联第一座核电站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69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81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96英国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2000美、日、法、德、英、中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材料三       

   
法国国营企业核电站

   
70年代末苏联阅兵式上展示的洲际导弹

材料四       美国人很快算出来,在苏联的GDP比美国及盟国少2334的情况下,这件事开辟了一条可靠的对于他们没有任何风险的破坏苏联实力的道路。归根到底,通过在无望的军事角逐中的经济消耗,有可能使苏联遭到彻底破坏。

——《世界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发生的现象与哪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有关?他提出的利用原子能理论基础的关系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在新科学技术的发明方面,苏联的地位怎样?试分析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当时西方和苏联的经济建设,各有何特点?
(4)材料四中的“这件事”指什么?美国的目的是否达到?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024-03-19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法国邀请美国、英国、德国、意走利和日本领导人开会协调经济政策,以共同应时油价高涨和经济衰退。此后,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八国集团长期主导着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材料二   2009年二十目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发表的宣言指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心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二十国集目的成员既有美、英、法等八国集团,也有中国、印度等国家.显然具有更走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二十国集团也反映了全球实力与经济权力平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在全球重大决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客人”和“观众”。而逐渐成为全球问题的决策者.成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力量。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八国峰会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峰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2)在对全球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4-03-1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5 .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四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
春秋战国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先秦儒家有一种宝贵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两汉组建元五年,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免除其本人的徭役赋税)。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郡国掌书办的小吏);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班固《汉书·儒林传序》统治者的尊儒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两宋组材料一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卷四十


材料二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朱以陆之教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理学进一步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巩固了其主流思想的地位。
明清组李贽原籍河南,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在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衡量的标准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性色彩⑥。李贽的思想属于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一组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该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与材料相符?
(2)根据两汉组展示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兴办对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影响。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说明其新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在治学方法上有何区别?
(4)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明清组材料中的划线部分,分别属于哪一部分?
2024-03-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涟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检测一历史(理)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就一直维持着一个以编户齐民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经济。人们可以自由占取土地,但只能占取本户现有劳动力可能耕种的面积,也因为地多人少,无地之民可以占领荒地耕种,无须以其他方式出卖其劳动力,所以此时绝大多数的农户都是自耕农,所据有的耕地面积也是相对平均。然而这种平均分配的状况不会维持太久。一旦荒地被占取尽净,土地又恢复为稀有生产要素,企图扩充农场之人只能从他人手中购入土地,于是分化过程便开始了。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战乱和改朝换代,都会出现大量荒地,供人自由开垦,便形成一次地权的再分配,也就是农村分化的新起点。对于农村中的分化过程,有些人曾经强烈地表示不满,主张实行限田政策,但是在大部分时间政府都不曾认真实行平均地权的办法,一切听其自然。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同时,人地矛盾逐渐凸显。一方面,地主们占有大量的未开发土地(拥地自重),而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没有土地而破产。因此日本政府决定实施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都被分给自耕农,此后的农田买卖都有新立法的限制,农村中土地投资的大门从此被关闭……由于土地政策的挑战,农村中富有企业精神的人士被迫转移到城市的工商业中去,这些原来的地主摇身一变而为成功的城市新兴工业的企业家。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十来年表现的成果几乎全部导源于农民工作积极性之提高。换言之,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大幅升高。

——摘编自赵冈《传统农村社会的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土地现象。并概括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战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024-01-1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车臣共和国处于里海与黑海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进出高加索的咽喉要道。它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导致了(苏联)俄罗斯政府与车臣地方政府都想要控制此地。车臣人大多数是穆斯林,在二战时,因为民族主义泛滥而仇恨苏联制度,大部分车臣人乘机试图与德国军队合作谋求独立。直到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政府才决定恢复车臣自治共和国的建制。1991年叶利钦曾下令在车臣实施紧急状态,却遭到戈尔巴乔夫的反对,在苏共高层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进行着激烈的权斗,都通过各种手段支持车臣的分裂势力,以争取对自己的支持。苏联的解体催生起车臣人强烈的反俄情结,车臣民族主义便产生觉醒在苏联土崩瓦解的废墟之上。叶利钦上台之后,立即制定对车臣的作战计划,在整个车臣战争中,俄罗斯消耗了大量军费,使经济危机与民族危机形势更加严重。独联体国家与俄政府内部不少高级官员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主张和平方式解决车臣问题,反对战争。中东穆斯林国家和西方一些国家则指责俄罗斯“破坏民主”“践踏人权”,宣传要和俄罗斯断交,有些国家还采取了经济制裁。

(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车臣战争爆发的背景与原因。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车臣战争的影响有哪些?
2024-01-1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1届高三12月双百金科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清代中叶徽派代表人物。其治学博广,为一代通儒和宗师。戴震强调情欲天然合理,要求“遂民之情,达民之欲”。他主张“理存于礼”和“礼理合一”,“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戴震认为“情之不爽失为理”,努力使情与理达至平衡。在伦理思想方面,他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戴震的礼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建军《戴震礼乐思想的内涵及其学术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震的礼乐思想和程朱理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震礼乐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3-10-0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瓜达尔卡纳尔岛,位于南太平洋,这里自然环境恶劣,丛林茂密蚊虫肆虐。瓜岛对日本来讲是进攻澳大利亚的重要军事基地,对美国来讲关系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运输航线的安全,瓜岛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1942年8月,美军成功抢滩登陆,“瓜岛之战”拉开了序幕。过分自负的日军将领估计美军不会这么快就反攻,结果让美军占得先机。日军一拔接一拔的自杀式冲锋,给美军造成了伤亡,自身的损失却更加惨重。日军遭到占据有利地形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集中火力的压制,无望扭转战况,且由于物资保障跟不上,登岛日军逐渐陷入了绝境。1943年1月4日,日军从瓜岛撤军,至此,瓜岛之战以日军的惨败而告终。瓜岛战役后,日本被迫停止了旨在攻取四川的“重庆作战”。

——摘编自约翰·托兰《日本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瓜岛之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岛之战的意义。
2023-10-0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几千年来,封建婚姻制度以夫权为中心,要求妇女恪守“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把妇女压迫在社会最底层,并剥夺男女婚姻自由。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初,就把领导全国妇女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中央苏区时期,根据现实需要,各级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从婚姻原则、婚姻缔结与解除的条件及程序、财产和子女问题、特殊群体的婚姻问题等方面对民众婚姻进行规范。规定男女平均分配土地,同工同酬,享受同样的劳动保护。《婚姻条例》还特别规定,禁止招收女工从事特别繁重或危险的工作,并对妇女的产期、哺乳期等予以特殊照顾。获得解放的苏区妇女真正成为了红色政权的“半边天”。

——摘编自庄秋菊《中央苏区婚姻政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央苏区婚俗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央苏区婚姻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2023-10-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