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65次组卷 | 33卷引用:四川省遂宁绿然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据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总统成,皇帝灭,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新教育兴,旧教育灭,弓矢灭;新礼服兴;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阴历灭;鞠躬礼兴

——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4-01-03更新 | 90次组卷 | 17卷引用:【区级联考】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4 . 唐宋以来的城市发展展现出一种新的城市面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荣的商业街是宣德门东的潘楼街、土市子一带,州桥东的相国寺一带等。潘楼街一带是金融中心。金银交易的发达和交子、会子等货币的发达,正说明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相国寺位于城市繁华区,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场。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这种瓦子全城有五六处。

——摘编自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

材料二   晚唐以来商业中心兴起,至两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城市发展的新起点,即商业镇的出现。这些县以下的镇级聚落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镇是在大型商贸城市周边出现的,如在开封府便有31个镇,河南府有22个镇,大名府有20个镇,成都府有19个镇。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发展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业市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3-01-03更新 | 293次组卷 | 15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
2022-10-15更新 | 185次组卷 | 16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丝绸的故乡,据记载,先秦时期丝绸生产已经兴起。从丝绸遗址分布看,黄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川蜀盆地以及华南地区丝绸业出现比较早。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丝绸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纺织工具不断革新,在魏晋南北朝,丝织物品已经达到20多种。魏晋之后,丝绸生产重心逐渐向南转移。到宋朝,江南地区成为全国丝绸重要的产区。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丝绸专业市镇,丝绸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丝绸贸易成为我国和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摘编自朱新予《中国丝绸史》

材料二   1718世纪,大量的中国丝绸运往欧洲,因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图案,给他们带来了关于中华帝国的形象化的联想。加上入华传教士书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来华经商商人的渲染,一股对中国丝绸的狂热爱好便席卷欧洲,从而形成了“中国风”。在18世纪因法国路易十五的提倡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并迅速传播。“中国风”主要体现在18世纪的法国,里昂、都尔等城市是这类丝绸织物的生产重镇。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开发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8世纪欧洲丝绸业流行“中国风”的背景和影响。
8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法案》重申了正统的政府必须依法而治这一古老的思想,还规定议会是英国政府中最高权力的拥有者,议会制定的法律是国内最高法。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都是在继承古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况不同,英国法律制度是从自身内部产生出来的,并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独立地向前发展。英国没有统一的宪法典,三百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无宪法”但有发达的宪政的迷人风采彪炳于世。一些基本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援用了几百年,一直未宣布废弃它们,英国“新的政治设施总是兴建于旧设施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夏新华《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

材料二   纵观美国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封建君主制尚居绝对优势。16世纪末尼德兰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联省共和国”,实际上是商业资产阶级和贵族联盟的寡头统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也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1787年宪法则创立了新的政体,第一条   第九项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宪法规定由人民选举总统,人民代表机构有权罢免总统。

——摘编自《评美国1787年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宪法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所确立的“新的政体”的进步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英国政体的相同点。
2022-05-01更新 | 263次组卷 | 2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9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10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的合理性。
2022-01-01更新 | 541次组卷 | 35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南宋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04更新 | 101次组卷 | 2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