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率团访苏,到1954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期间。中苏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协定,至此,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此后,1955年3月,中苏双方又签署了新的协定,包括军事工程、造船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等建设项目共计16项。1955年通过口头协议又增加2项。前后共确定174项工程。经过反复核查调整后,最后确定为.154项。因计划公布156项在先,故通称为“156项工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次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计150项。

——摘编自王奇《“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6项工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6项工程”实施的意义。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毋庸讳言,王安石变法的终极目的或指导思想是从宋室利益集团的特殊财政危机与社会危机出发,才将聚财富国强兵作为变法的最高目标。早在1058年时的知常州任上,他就曾在《万言书》中指出时弊的要害在于患在不知法度”“患在治财无道耳,认为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认为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不论王安石变法的个人动机如何高尚,如何敬业和努力,新法在形式上无论多么完善,等等,都会因为皇权专制政体本身违背公正和人权的大道原则而难以实现其预期的变法目的,至多只能达成一些具体的短期目标,比如聚财、缓和局部阶级冲突与矛盾等等而已。无论如何,广大老百姓是不可能成为变法的最终受益者的,反而会成为借着变法名义被更加严酷剥削的对象。

——摘编自《探讨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


(1)概括材料中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并加以评析。
2021-01-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人文主义是一种维护人类尊严的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得到了弘扬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的特点:一是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帝而转向了人……二是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

——摘编自徐国辉《论彼特拉克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们公开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他们的思想先驱。但在启蒙学派那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想已具体化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内容,而这种政治经济上的人权要求迫切需要理性加以论证,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证,理性成为人们评判一切的标准。而理性与科学又相互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科学理性精神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哲学研究、社会研究、政治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等都深深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国家是机器、动物是机器、人是机器等一度成为人们的“科学认识”。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性主义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性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关系。
2020-10-13更新 | 1144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云东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之后,上海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成为近代航运业的枢纽,出现了近代的房地产业,成为内外贸易的中心。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服务于航运、贸易的近代金融业。……而到了19世纪末,出现了各种近代企业……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把整个长江领域经济与海外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心城市。

﹣﹣吴景平《历史发展篇: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从1992年至1997年,全国GDP值年均增长率为11.2%,上海为14%.……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四个重点开发小区,开始出形象、出功能、出效益。

﹣﹣熊月之《上海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近代通商口岸和现代沿海开放城市不是“本同末异”,而是“末同本异”。而有的学者认为:单从经济发展本身来说,两者是“大同小异”的。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上海地位提高的历史背景。
(2)结合史实指出,材料二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材料中提到的“四个重点开发小区”的行业特点来看,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评析。
2020-07-2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严复认为……应做到“体用一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叶隽《严复、蔡元培在北大精神初构中的影响评析》

材料二 余言皆视乎一己之志愿如何,吾此身愿为华盛顿、拿破仑、玛志尼、加尼波的乎?则政治、军事不可不学也……

——宋教仁日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体用一致”的内涵,其思想实质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宋教仁的“志愿”是什么?他希望通过这种“志愿”建立哪种类型的“政治”?这种“政治”与材料一所倡导的“政治”相比在实现方式上有何不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7年2月,卢作孚到北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该局管辖江(北)巴(县)壁(山)合(川)四县团务,局址设在北碚,也称北碚峡防局。后来,他即以北碚作为基地,利用峡防局和由其担任总经理的民生实业公司,在嘉陵江三峡地区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究和社会实践。由于当地是抗战大后方,在其他地区乡村建设运动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而陷入停顿之时,卢作孚推行的乡建运动却仍然能够得以继续进行。另外,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卢作孚从事乡村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力图建构一个别具特色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以文化教育为重点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他为之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作孚发起的乡建运动顺利开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卢作孚的历史功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13世纪的中国人……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类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和魅力。”“……于东亚出现的新鲜事物一旦被集中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以其严密性和规模而非常感人的整体,……中国社会在这个时代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变化。……人们于此采纳了‘文艺复兴’一词。”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

材料二   至晚清,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先秦诸子声誉日起,一些知识分子在引入西学时,往往把它与诸子等同附会,甚至“西学源于诸子”的言论也流行一时。戊戌时期,重视诸子已成气候,严复以西学诠释老庄,谭嗣同以孔墨并举,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在万木草堂时已“治周秦诸子”,且好《墨子》,乃至康有为在构思变法理论时也提出“诸子并起创教、改制”的说法,改变了视诸子为异端的陈旧观念。世纪之交,诸子学领域大家辈出,章太炎、梁启超的诸子学已完全突破了依附经学、囿于儒学的思想局限。在这股思潮推动下,清末政府也已承认诸子的地位,大中学教育中“读经”与诸子科目并存。

——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东亚出现的新鲜事物”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诸子学复兴的现象。
2020-09-0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2020-11-0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材料一   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的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使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挑战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被设法成功地阻止了,但这种缓解只持续了20年,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成了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一削弱过程,使欧洲各地的帝国处于大混乱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和约》关于。战争罪行”的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简要评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对欧洲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