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出处
“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
“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救荒活民书》(南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材料三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根基,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为核心战略思想的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摘自毛长喜《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新时代粮食安全观。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哲学家只有使自己成为能对他的同类作出贡献时,他才有权利对自己作出估计。哲学家并不为自己,而是为别人, “只对自己有好处,就是一无好处。” “智者在抨击干扰理性或阻碍理性发展的谬误中,智慧会感受到有朝一日将如此正当地为减轻甚或消灭曾使人备受痛苦的各种灾难作出贡献的那种光荣。” “因此让我们自由写作,也自由行动吧……一个顾虑重重、畏缩胆怯的作家,是不能为人类的精神和为他的祖国效劳的……一个哲学家必须以崇高的坚毅进行写作,或者就应预计到象并非哲学家那样的人去阿谀奉承,从这些哲学家自己写的这些文字里,分明可以看出这些自称为哲学家的特性和由他们所掀起的启蒙运动的特性。

——摘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饶勒斯认为, “否定思想对经济体系和特定生产形式的从属地位是徒劳的和错误的,同样,单纯用经济形式的演变去解释人的思想运动,那也是幼稚的和低劣的。法国大革命的完成,并不仅仅因为它势在必然; “人的力量、意识和意志的力量也都起了作用。虽然如此,饶勒斯强调指出,大革命毕竟是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这些发展使资产阶级成了执掌经济和政权的主人。

——摘编自[]饶勒斯《法国大革命的社会主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特性”,并列举这一时期一位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及其独特的思想。
(2)概括材料二中饶勒斯关于法国大革命起源的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结论。
2024-04-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52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任命了一个由前司法大臣领衔的十人委员会开始编纂新法典。在编纂的过程中,委员会遵循删繁就简的原则,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并使之系统化。新编纂的法典中,皇帝的谕令在法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受基督教的影响,有关奴隶制的法令被简化了。在关于嫁妆和妇女的婚前财产方面,查士丁尼规定离婚时丈夫返还给妻子的婚前财产应该与嫁妆的价值一样。534年新法典颁布,但是编纂活动并没有因此而终止。之后,他又颁布了许多谕令。这些谕令的编辑工作一直持续到皇帝逝世时为止,后世称之为《新律》。《新律》是用希腊文完成的,这样的做法实则是对东罗马帝国日益希腊化趋势妥协的产物。

——摘编自陈勇《查士丁尼法典评析》

材料二   唐高宗李治(649683年在位)时期,《永徽律》颁布。后人将《永徽律》与注疏的合编本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划为“十恶”,“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唐律疏议·名例篇》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按照唐律规定,七岁以下和九十岁以上的犯有死罪之人,不判死刑;十五岁以下和七十岁以上患有残疾的人,犯流罪以下的罪行可以收赎。唐太宗执政时期,因错杀大理丞张蕴古、交州都督卢祖尚,后悔之余制定了死刑执行前需要执行“三复奏”“五复奏”的制度。唐高宗即位后,“遵贞观故事,务在恤刑”。

——摘编自石志刚《《唐律疏议〉的内容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查士丁尼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律疏议》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部法律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基于自身立场,均颁行了自己的劳工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如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经过修正的《工厂法》和1931年及1933年共产党颁布的《劳动法》,其部分信息见下表。

法律法规

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发放形式

工资发放时间

加班工资标准

《工厂法》

以工厂所在地的工人生活状况为依据通用货币定期发放,每月两次延长工作时间应加给平时工资的1/3—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

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额现金(不得使用物品)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休息日和节假日,发双薪;额外工作,发双薪;夜间工作,按一定的比率增加工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3年)

由当地政府依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职业等级,确定最低工资货币和实物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临时性工作)工作完成时发放,且应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内发放2小时以内,增加50%;2小时以上,增加一倍

——摘编自衡芳珍《二十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

(1)根据材料,指出国共两党劳工政策中关于工资规定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共两党的劳工政策。
2024-03-01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这一时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基本上是小范围的,污染源较少,往往可以由一国政府独立解决。70-80年代后,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70年代后半期,美国积极倡议并参加多种形式的国际环境合作,推动创立国际环境机构并提供大量环境援助。80-9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环境外交政策由积极合作转为消极对抗,90年代初再次进行了调整。1996年,美国以捕捞大虾未采取措施保护海龟繁殖的环境义务为由,禁止进口中国的大虾。自1997年起,美国政府在每年的地球日都要发布有关环境外交的报告,对全球环境状况和国际环境政策作出评估……

日本在1991年主持召开亚太环境会议,表示积极提供资金和技术以加强亚太各国之间合作,全力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与此同时,日本又不顾国际舆论向海外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欧洲首次提出发达国家应降低有害气体排放,并表示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欧盟与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等地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环境合作。欧盟在对外环境政策上有系统全面的框架,但内部政策执行时困难重重,如德国和瑞典积极促进欧盟实行较高的环境标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则表示反对。

——摘编自房乐宪等《美日欧环境外交政策的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美、日、欧的环境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西方环境外交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部分史料中关于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记载。

史料一

贞观初,唐太宗指出:“自隋季道消,天下沦丧,衣冠之族,疆场之人,或寄命诸戎,或见拘寇手。”。

史料二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突厥颉利部抄掠汾(治今山西汾阳市)、潞(治今山西长治市)二州,“取男女五千”。同年,唐朝从高丽索回隋军战俘1万余人,还有大量的战俘因已定居高丽而未返回。

史料三

开元后,唐军制发生变化,如幽州北榆关(今河北抚宁区东)的戍兵,便“常自耕食,惟衣絮岁给幽州,久之皆有田宅,养子孙,以坚守为己利”。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三卷:隋唐五代时期》

材料二   拉丁美洲曾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移入地之一,也是近代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可谓是典型的“种族大熔炉”。15世纪末以来,拉丁美洲出现过四波大规模的国际移民潮。第一波国际移民潮在西班牙、葡萄牙在拉美的殖民扩张时期,移民主体为欧洲大陆的白种人;第二波国际移民潮在16—19世纪初的奴隶贸易时期,移民主体为非洲黑人;第三波国际移民潮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大移民”时期,移民主体为南欧的自由移民和少部分亚洲移民;第四波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向外移民时期,出现了“重返欧洲”或“重返亚洲”等“回流”现象。

——摘编自杜娟《拉美外来移民史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路径——兼论亚裔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汉族人民向边疆地区迁移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似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拉丁美洲前三波大规模国际移民潮出现的国际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移民的文化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8月,一位英国人在信中说道:“我以为东方必将发生一场变革。日本的胜利似乎已对这个东方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俄国革命(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也在这里产生了极为惊人的影响……在中国,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排外运动……在波斯,这种觉醒看来像是采取了民主改革运动的形式。在埃及和北非,觉醒突出地表现为狂热行为的明显增加……这些动乱症状的同时出现太惊人了,不能完全归因于巧合。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确实正从其长久的睡眠中觉醒……”

——摘编自EG布朗《19051909年的波斯革命》

材料二   两次大战之间亚非拉主要民族民主运动一览表   

地区国家主要事件
亚洲中国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印度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英殖民者作斗争
非洲埃及在华夫脱党领导下,英国被迫让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埃塞俄比亚与反法西斯同盟军队一起,抗击意大利侵略军
拉丁美洲尼加拉瓜桑地诺带领游击队反对美国扶植的独裁政权,迫使美军撤出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引导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一中关于“东方觉醒”的观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呈现的新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023-06-28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序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搞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锦延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2024-06-05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忻州市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中叶,鉴于加纳王国经济衰敝以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孙迪亚塔建立马里帝国后,利用尼日尔河上游谷地的灌溉条件,扩大耕地并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全国政权和兵权都在国王个人名义下,由中央控制,各级官吏也由国王任命。继任的君主将九万步兵分布于全国,以掌控全境商路,还建立了精悍的万人骑兵队。来自印度洋的子安贝被作为流通货币引入国内贸易中,这既可以增加税收,还利于粮食与其他货物之间的交易。14世纪,快速崛起的马里引起阿拉伯世界和欧洲的高度关注。

——摘编自郑家馨《十三—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等

材料二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中称:“非洲是一个仍处于幼年时代的地方,还笼罩在夜的黑幕里,看不见自觉的历史的光明。”之后不少欧洲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非洲文明属于外来文明,认为非洲文明是由含米特人所创造的,而含米特人属于欧罗巴人种(或称白种人、高加索人种)。

——摘编自汪二款《非洲古代文明历史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里帝国崛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进入封建社会后取得了很大发展。汉朝出现了以刘向、刘歆父子编纂的《七略》为代表的古代图书分类“六分法”体系。唐朝时很多大家纷纷著书立说,文献数量激增促进了图书馆发展,出现了官府设立的修书院来抄写与校书。及至宋代,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刻书印书之风大兴,社会上书籍量剧增,宋太宗建立专门藏书的崇文院,并亲自前往观书。宋徽宗设立专管外借书籍的管理人员,名曰“库子”。元朝先后设立宏文院和艺林库,专为收藏图书之用。明朝更设立了“国家图书馆”文渊阁,并派专人到民间采编图书。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图书馆理念,康乾盛世的《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正是受此影响而成。

——摘编自马科《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评述》

材料二   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书籍被大量保留在修道院和大教堂的图书馆中,这些图书馆又称寺院图书馆,几乎成为当时欧洲唯一的图书馆类型。其中,教堂图书馆还兼具学校的职能,所以对图书馆的重视程度更超修道院。寺院图书馆大体上按照学科对书籍进行分类,有馆藏目录,图书馆之间还可以馆际互借。中世纪的图书一般都是羊皮书,靠人工抄写复制,增加了其珍稀程度,因此被图书馆以链条锁于书架。这个时期的图书目录较为简单,类似于财产登记簿。中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大学图书馆全面兴起,欧洲大学图书馆建设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大学“总分馆”模式,即由中心图书馆和各学院图书馆组成的运作体系。在印刷书籍问世以前,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量都比较少,因此书籍格外珍稀,一般不许外借。但大学图书馆藏书在利用率上远超寺院图书馆,使图书中的知识发挥价值,服务于科研和教育。

——摘编自马科《中外图书馆发展历程评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西欧图书馆发展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图书馆发展的影响。
2024-04-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