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朝多元投入、多元主体建设的方向发展,政府应积极扶持引导民间图书馆健康发展,从资金、技术、机制等方面促进民间图书馆的健康有序发展。民间图书馆自身也要不断转变办馆思路,挖掘自身优势,携手各方力量共建乡村文化空间,为基层乡民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下表为我国民间部分图书馆的情况。

河北省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的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在村里开展多项活动后,村里的风气有了明显好转,读书氛围更加浓厚。孩子们之间互相借书交流读书心得,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多位村民因读书掌握了致富技能,村里多了大型养鸡场,每个养鸡场达到了40005000只的规模,北永安村成为养鸡专业村,每户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余元
河南省2008年,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李翠利由设置小书架到创办微光书苑,获得了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并帮助本村和附近村庄的5户家庭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带动朋友、乡邻共同营造乡村阅读环境和氛围,促进了乡村阅读环境的改善。如今,“微光书苑”藏书总量达到了5万册,发展“零门槛”读书合作的店有28家,借书群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微光书苑借着微弱的“书光”,改善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当地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摘编自傅宝珍《文化扶贫战略下民间图书馆的作用及发展策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促进我国现代民间图书馆有序发展的有效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现代民间图书馆的作用。
2024-05-0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三晋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已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记载。从秦至唐,政府主导下的城墙营建逐步成熟,由城外往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城墙——外城廓;第二层为内城墙,这里大多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区;第三层为皇城;第四层为宫城,是帝王居住、听政的场所。宫城城墙的质量、高度是最高级别的。城门的设置上,无论城墙的轮廓是何形态,城门都按方位开四门、六门或九门,体现了我国古代“礼制”思想以及儒家的四方观念。此外,城门外还加筑“瓮城”,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在一些水灾频发的地区,瓮城还可以减小对城内的破坏。明清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城内迁出,城外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城与乡之间的界线出现了“模糊地带”,城墙也不再是绝对的标志物了。

—摘编自王筠、邱厚梁《浅析中国古代城墙的发展及其作用》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作为城市象征物的城墙见证了我国城市空间的转型。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墙变迁的信息。

时间城市城墙的变迁
1907年杭州铁路自城外贯城而入,拆去清泰门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州拆城之始。
1927年苏州改造旧城门、增开新城门,并将与城门相连的道路开始拓宽改建。
1927年南京南京城墙“拆”与“保”引发社会各界争论。徐悲鸿发表《对南京拆城的感想》,反对强烈,直斥拆城是“续貂之举”。
1982年西安首次提出古城保护的口号,确定了“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造环城园林”环城建设方案。

—摘编自郭婷《城墙的命运—20世纪中国城市空间的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墙修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现代城墙变迁的主要方式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2024-0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基于自身立场,均颁行了自己的劳工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如1932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经过修正的《工厂法》和1931年及1933年共产党颁布的《劳动法》,其部分信息见下表。

法律法规

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发放形式

工资发放时间

加班工资标准

《工厂法》

以工厂所在地的工人生活状况为依据通用货币定期发放,每月两次延长工作时间应加给平时工资的1/3—2/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年)

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额现金(不得使用物品)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休息日和节假日,发双薪;额外工作,发双薪;夜间工作,按一定的比率增加工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3年)

由当地政府依据当地生活水平和职业等级,确定最低工资货币和实物每半个月发放一次;(临时性工作)工作完成时发放,且应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内发放2小时以内,增加50%;2小时以上,增加一倍

——摘编自衡芳珍《二十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的工厂法》

(1)根据材料,指出国共两党劳工政策中关于工资规定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共两党的劳工政策。
2024-03-01更新 | 130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同盛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四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国疆域如此辽阔,区域差异如此鲜明,但又同属于一个舞台平面,上演出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来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行政区划要细要多。下表为秦代到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具体如下:

时间北方行政区南方行政区
秦代29个郡15个郡
西晋12个州9个州
唐代5个道5个道
北宋10路14路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一五时期经济布局的这种内向的趋势,还注意照顾沿海地区的发展,使沿海地区的经济也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基本上属于一种区域(或地区)平衡发展战略的范畴。从投资比例看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包括工业在内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1.8%,内地占47.8%。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有222个分布在沿海地区,占32%。19521957年,内地地区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0.2%,沿海地区工业为17%。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全钢、无缝钢管、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警戒雷达、汽车、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大容积高炉设备以及新型机床等,现在都能生产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 《 一五计划:步履铿锵》


(1)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1-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09年,大型史料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正式出版发行。下表内容是《民国史料丛刊》中收编的部分史料及学者对其价值的推断。

史料内容史料价值
(1)《内政调查统计表》虽然收录得并不完全,但依然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中包括1932—1935 年全国以及各省医疗卫生机构、水利行政机关、农村经济的概况和灾害统计、土地变动、各省县管辖面积等数据从某一领域展现了社会发展面貌,对于理解某一领域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有直接的帮助
(2)《地方参政制度》讨论了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地方政府之民主问题、战时地方民意机关应如何设立、地方民意机关问题评议、地方行政与地方参政、地方民意机关的建立、省县参议会的工作等问题
(3)民国知识分子们的热议话题之一——《缩小省区草案》讨论怎样将当时的大省分割成数小省,以缩小行政区划,并确定缩小省区的原则、草案,附有“内地十八省统计简表”“边地十省统计简表”“缩小省区统计简表”“缩小省区属县详表”“缩小省区图”等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可作为当时知识分子思维活动非常活跃的证据

——摘编自孙燕京《史料与史学研究——〈民国史料丛刊〉的价值及其应用》

请仿照事例(1)(3),撰写(2)的史料价值,并据以上三则事例及所学知识,指出丛书《民国史料丛刊》在史料收编上存在的困难。
2024-05-02更新 | 76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不同地区的文献对玉米足迹的记载。

玉米不但是玛雅人的主要食物,更是深入到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之中,生养死葬,没有一样能少得了玉米;玉米之于玛雅人,正如水稻之于中国、印度,小麦之于埃及、巴比伦,甚至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在玛雅神话中,造物主用玉米创造了人类。

——【美】西尔韦纳斯·莫利《玛雅三千年》

玉米的到来,使欧洲南部的农村景观、农业传统、饮食习惯和整个生活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由于玉米种植方便、价格低廉,一方面为地主、佃农、放债者、土地领主和新的中产阶级带来了财富,另一方面日益成为普通民众的食物,尤其是在遇到饥荒时,几乎成了穷人们唯一的救命稻草。自从玉米被引入之后,欧洲的人口数量也持续迅速增长。

——章林《玉米:大刍草的7000年环球之旅》

玉蜀黍……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芭谷。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豚,秆干以供炊,无弃物。

——【清】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

1550年后,玉米逐渐成为非洲大西洋沿岸的主要作物。非洲酋长和国王们通过集中储存、分配玉米来实现权力的最大化……推进了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国家的产生。便于储存和携带的玉米也使得军事扩张和奴隶贸易等更容易深入内陆。

——【美】约翰·麦克尼尔《世界历史中的物种交流》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足迹”为主题,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4-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诊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