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47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3)据材料三,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
2021-01-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元史·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北朝中后期,选官已经重视才干,而不全凭门第。隋文帝发扬此风。那时的吏部主管官卢恺,坚持以门第高低来选用人才,受到“除名为百姓”的处分。

材料四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请回答:
(1)李斯主张建立郡县制,根据材料一指出他的理由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元朝那些手段作为行省制的有效补充?
(3)材料三反映出北朝中后期选官制度产生了什么变化?隋唐两代是怎样适应这种变化的?
(4)根据材料四,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此后明清两朝又如何加强皇权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西方思想文明在对话中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思想文明不断地丰富、发展、多元化。仔细阅读以下几个研究主题,回答相关问题。
【主题一:早期东西方思想文明的“遥相呼应”】

材料一   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

人物观点
荀子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乱则国危,治则国安。……故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急逐乐而缓治国者,非知乐者也。
彼特拉克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或把天国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主题二:孟氏学说的“墙里开花墙外先香”】

材料二   孟德斯鸠的政治学说“墙外先香”(最先实践于美国),源于它的适用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作支撑。在与英美模式相似的商品经济与社会文化可以亲和的社会,它的学说相对可以实现。相反在社会历史文化专制土壤深厚,商品经济还没有建立的国家里,想通过激进的革命来对社会进行改造,而离权力约束和制衡的道路会更远,中国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走通便是绝佳的例证。

——摘编自尹志学:《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启示》


【主题三:近代东西方思想文明碰撞与中国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他们的实践活动既与时代的脉搏相吻合,也将文明本土化的层次与境界提升了许多。

——文池《思想的灵光》


(1)材料一中荀子和彼特拉克的幸福观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分别反映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所述最先实践于美国的是孟德斯鸠的哪一思想主张?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辛亥革命宪政之路没有走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实践活动的特点。
2021-01-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材料二   希腊神话产生一千多年后,在西方文学中得以发扬光大,其中的美神阿佛洛迪忒,成为彼特拉克笔下美丽的劳拉,而爱神厄洛斯的世界则是《十日谈》抒情笔意所在……希腊神话中,诸如海神、冥王、战神、农神、太阳神、智慧女神等,多数在外形上无异于人类,他们既需要膳食、休息,也有虚荣心,嫉妒心,个性张扬,放纵原欲,尽情地享受现实世界生活。

——《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希腊神话后来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
2021-01-0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的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游彪著《新编中国史: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越来越明确。

——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材料三   1904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作了具体规定。癸卯学制共22个章程,不仅包含了各级各类学堂,使学堂环环相扣,级级递升,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癸卯学制”周详全面、灵活实用便于现实操作;中体西用符合统治阶级的思想,又使西学的合法性得到公认;学制系统与行政系统分开使分工与责权明确,便于学务的发展;第一次把女子教育列为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后来,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之宗旨。

——摘编自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材料四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干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
2021-01-0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021-01-02更新 | 2331次组卷 | 4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7月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基因和政治文化传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韩愈的思想比较粗糙,还不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20世纪上半叶,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建国。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

材料四     时间流淌,新中国的一个多甲子,伴随着梦想一步步夯实。前三十年艰辛的探索,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有过跌倒,有过起伏,有过意气风发,有过尘土满面,但大国的气象就在这探索里走出来,复兴的气概就在这跋涉里走出来。到今天,回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眼前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接近,脚下的方位已经越来越清晰。

——节选杨凯《中国梦的方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学到了宋代走向“精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具有怎样的阶段性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后三十年不懈的跋涉”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理论成就?
2020-12-3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材料二   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638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1676设“南书房”,备顾问,参预机务。
1729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1859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秦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1861应西洋各国需要,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1901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材料中的“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指出两种制度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分析清代中央机构变动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
2020-12-3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2020-12-3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对官员进行德化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反腐败的立法工作,注重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官员行为。《唐律疏议》以国家大法的形式,把有关惩治贪污犯罪的规定作为法律固定下来,对官吏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等进行界定……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组织和监察制度的确设计得十分精细严密,监察机构在纠举不洁、惩恶扬善、澄清吏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实查处了不少贪污受贿案件。

——摘编自张乐贤《浅析中国古代治理官吏腐败的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防范官员腐败的对策并对其评价。

材料二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溶共”政策,对共产党干部拉拢腐蚀,根据地出现了腐败现象。为此,根据地通过《为人民服务》等经典篇章以及整风运动等对党员干部进行反复教育。……还在政权建设中积极践行“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主张,并按照“三三制”原则组建各级政权,发挥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各级政府还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等相关法规,惩治腐化变质、规范权力运行。根据地还进行了“以俸养廉”的尝试,并通过“干部考绩”和“行政督察”的探索,以“发扬民主政治,提高行政效率”。上述措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陈东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探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实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20-12-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