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指出“在当前情形下,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在此指导下,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国共合作和全民族团结,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材料二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必须迅速建立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以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制定和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逐步打消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幻想;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争取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工作,在国统区积极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在政治上号召“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以上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及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认识。
2023-02-09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康德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于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创建了路制。宋代统治者从唐代转运使的设置得到启发,将这一临时差使变成固定官职以转输地方财赋。宋初在方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和安抚司(帅司)。漕、帅、宪、仓四监司是宋代的重要发明,自郡县制成立以来千余年,各级政区都有单一首长,认为到了宋代才一反成规,分割事权于各平行的地方长官之手,使它们相互牵制,彼此监督,各向中央直接负责,其官员由中央朝官担任。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行省的职掌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刑狱等民政事务。成宗即位后,行省还具有了领本省军队的权力。行省在权力行使上要受到中书省乃至枢密院的节制。没有中书省和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认为行省官员一定时期内还有去觐见皇帝,尽述职之责。为保证行省官尽职,除由监察机构监督外,元廷还采取了省官互迁和奉旨宣抚的方法。元代行省没有重蹈两汉刺史、魏晋都督、唐节度使的覆辙,无疑应主要归功于行省制的特点。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路制出现的背景及其创新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行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套人民币票面图案简介

套次简介
第一套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其票面图案基本都是奔驰的火车、远航的轮船、雄伟的工厂、辽阔的田野,或者是正在车间、田间辛勤劳作的工人和农民。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发行,全套 11 种,其票面图案为汽车、飞机、轮船、拖拉机、火车、水电站等,鲜明地体现了工业化建设时期的时代特色。
第三套人民币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票面图案有:纺织车间、女拖拉机手、车床工人、炼钢工人、青年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生产劳动、人民代表步出人民大会堂以及武汉长江大桥等。
第四套人民币1987年4月份发行,100元券的正面是新中国四位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侧面头像。50元券的正面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列的头像。10 元券以下票面的正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的头像,每张票面二人。
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于1999年10月 1日,各面额票面的正面全部是毛泽东主席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在货币上印有国家领导人的头像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整理自汪锡鹏:《一部生动的新中国发展史——五套人民币图案中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民币及其票面图案发展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任意一套人民币及其票面图案进行解读。(解读须从该套人民币发行的背景、图案内容及其意义等角度综合进行)
2023-01-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10月,迫于形势,清政府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命北洋军队攻陷汉口后,通过英国公使向武昌军政府提出议和……武昌起义后,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时,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根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各种权利;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奖励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政治文明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 . 华夷之辨,又称“夷夏之辨”,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别的世界观,承认夷狄却有许多比中国优越之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中国不能拘泥于祖宗之成法,而应循用西洋之法以求逐渐富强,否则中国永远处于落后挨打的地步。这种交易进化的历史观,朦胧地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洋溢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指出这种观念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华夷”世界观的新特点,举例说明洋务派基于这种新世界观所作的努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清政府颁布《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规定“乐歌”即音乐为必修课程。

——摘编自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材料二   清末以来,学堂乐歌逐渐传唱于新式学堂。1902年,由留日学生沈心工作词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体操——兵操》),被广泛认为是近代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


——摘编自商务印书馆编《民国唱歌集》等


(1)如果你是材料一《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的起草者,你会为“乐歌”课设定哪些目标?
(2)假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某委员会,召集你参与讨论《男儿第一志气高》是否可以在学校传唱的问题,请写出你的意见及理由。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欧洲”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曾有着不同的内涵。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印第安人遭到了欧洲人的征服。1751年,伏尔泰将欧洲描述为:“一种大的共同体被分为几个国家……即使分裂为几种信仰,它们都有同样的公共法律和政治原则,这是世界其他部分不知道的。”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建立起了对自己文明优越性的确认,“欧洲”与“文明”在观念上被等同起来。

到了20世纪初期,特别是在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悲观主义”出现了,欧洲文明进步观受到了强烈质疑。一方面,像斯宾格勒关于“西方的没落”这样的悲观论调流行开来,另一方面则有一些思想家在反思欧洲文明的危机,并且呼吁“欧洲精神”。

1973年,欧共体官方就发表了一份《欧洲认同宣言》,该宣言试图界定欧洲的认同性。欧洲的特性被认为是基于如下一些共同遗产:重视个体的生活态度、代议制民主的原则、法治、社会正义、尊重人权等。自此宣言之后,在欧洲共同体官方和欧洲民间,“欧洲认同”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和辩论的议题。

——摘编自邝杨《欧洲观念的变迁:1492—199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与“文明”在观念上被等同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悲观主义”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认同宣言》带来的历史影响。
8 . 东西方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也承载着国家、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

材料一   下图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观和内部,位于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始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后遭破坏。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于532年—537年重建,由物理学家伊西多尔及数学家安提莫斯设计。教堂布局属于以穹顶覆盖的巴西利卡(古罗马)式。大穹顶直径32.6米,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撑在4个大柱墩上。穹顶底部密排着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幻影,仿佛造就出光芒万丈的天堂。与大理石的希腊建筑及混凝土的罗马建筑不同的是,教堂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内部用镶嵌画装饰,内容为圣经故事,早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已采用小块石膏做镶嵌。拜占庭人考虑墙壁承重,以彩色玻璃作镶嵌,这繁荣了叙利亚玻璃制造业。玻璃反射光彩,在阳光照射下达到虚无缥缈的效果。1453年奥斯曼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教堂内所有壁画被全部用灰浆遮盖,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四座尖塔。

——摘编自张军利《从圣索菲亚教堂解析拜占庭文化的根源》

材料二   下面左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公元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右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后世开凿的卢舍那大佛像。


北魏时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大衣半披肩,衣裙贴身露肌,表情较严峻。宾阳中洞释迦牟尼坐像,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与云冈石窟相比,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显现出典型中原文化特点。北魏之后,龙门石窟继续扩大,卢舍那大佛即是一例,公元655年大佛像龛开凿,历经20年完工。卢舍那,梵语为毗卢遮那或毗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造型匀称,身体颀长丰约,丰颐秀目,仪容庄严典雅,肩背宽厚大方,胸腹富有生机。稳重的坐势和静观默想的姿态,既有男性的雄伟庄严,又不失女性之慈祥与温和。大佛的头向下俯视,可与礼佛者仰视的目光相交流,与超凡脱俗的北魏佛像相比,更具人情味。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马静《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

材料三   世界遗产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保护”是处于第一位的。遗产保护面临着来自经济、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

——张芳芳刘旭玲《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宾阳中洞呈现中原文化特点的原因。概括卢舍那大佛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3)圣索菲亚教堂、龙门石窟分别于1985年、200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就两处文化遗产的保护分别提出不同建议。
2022-09-0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一些国家的国歌产生于特殊时期,承载着特别的历史使命,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下面是四个国家的国歌歌词,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德国国歌《德意志之歌》(部分歌词)
德意志,德意志,您高于一切,高于世间所有万物!……统一、权力、自由,为德意志祖国,让我们用心灵与双手,兄弟般地奋发努力!

——形成于1841年

法国国歌《马赛曲》(部分歌词)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猛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

——形成于1792年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形成于1934—1935年

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部分歌词)
啊!在晨曦初现时,你可看见,是什么让我们如此骄傲?在黎明的最后一道曙光中欢呼,是谁的旗帜在激战中始终高扬!烈火熊熊,炮声隆隆,我们看到要塞上那面英勇的旗帜,在黑暗过后依然耸立!

——形成于第二次英美战争时期1814年


(1)比较法国国歌和德国国歌的异同。
(2)中国国歌与美国国歌分别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2-09-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2   秦朝形势图

图3   西汉形势图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长城,包含了春秋战国至明共12个中国历史时期的遗存,历经数代戍边军民艰苦营造、开荒屯田,屡经战乱破坏但仍被不断修葺、巩固、扩建。长城不是一条单纯的墙体,而是由一系列设施组成的防御工事。战国秦汉时期构成了烽燧、屯田、仓廪、邮驿交通和野战驻军五大体系。长城地处农耕与游牧的边缘交错地带,长城以南温暖的气候和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游牧民族千方百计地进入这里。自战国秦汉时期,长城沿线就有马市存在。明长城在长城沿线设立九边重镇的同时,在长城南北交通要道上建设了一批著名的马市和关城。近代以后,长城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山海关、平型关等长城沿线英勇御敌,赋予长城更多的精神内涵。

——摘编自王绍东《论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西汉各时期长城的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化遗产——长城的历史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