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掌握并控制了从欧洲经非洲到达亚洲的海上交通线,开始沟通了三大洲的贸易来往。印度尼西亚的香料、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印度的纺织品,开始通过海路运销到欧洲。与此同时,西班牙人控制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海运,美洲的白银、巴西的蔗糖源源运往欧洲。随后,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加入到这一殖民掠夺的行列中来,进一步推进了各大洲之间的贸易来往。到1775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已扩大到世界各地,将近2/3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阶段。这一时期,大约有数千万人口从欧洲移居到世界各地,这些移民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和先进制造业技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了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三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开展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阶段。

——摘编自朱丽君等《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国家的变化。
2024-03-15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2级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流士为了便于调遣军队,传达政令,除了利用赫梯、亚述原有的驿道外,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驿站附设旅馆,随时都有信差备马以待。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是所有驿道中最长的一条,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而一般商队却要走3个月。另一条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达大夏和印度边境。为了保护驿道的交通安全,在沿途各地区和沙漠的边界,在大河的渡江处,都修筑有防御工事和驻扎卫戍部队。

——摘编自谢玉珊、徐虎《大流士一世改革与波斯帝国的全盛》

材料二   影响帝国城市的另一个因素是罗马的道路系统。交通要道把整个帝国连为一体,从伊布拉坎(今天的约克),经由梅蒂奥拉努和君士坦丁堡的陆路,一直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最初,这些交通要道是为了军事和国家目的而开发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帝国早期,但是它们也被广大公民所使用。路上有3种类型的歇脚点:城市、过夜的旅馆和换马的地方。这些歇脚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大约是20罗马里(30千米),并且一般情况下每8到10罗马里就有一个歇脚点。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道路确实将罗马内部联系到了一起。由于人员和货物的经过,沿线城市更容易繁荣起来。

——摘编自【英】西蒙·普莱斯、彼得·索恩曼著

《古典欧洲的诞生——从特洛伊到奥古斯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道路系统的共同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古代帝国道路修建的影响。
23-24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承畴是清军入关之前归降的明朝高官,曾经以大明蓟辽总督的身份主持松锦战役,因为战败被俘而降清,后来在清军定鼎中原以及安抚各地人心方面出了很多力。清初,朝廷对像洪承畴这样的大批明朝投降者的加入是持欢迎态度的,很多投降者也深受礼遇,进而出将入相。公元1776年,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诏令给国史馆,要求专门开立一个传记门类,名叫《贰臣传》。所谓“贰臣”,就是有过变节历史的人,为变节者立传,以往从来没有过,在史书编纂上属于创新之举。乾隆皇帝还直接点名道姓地列举了一些人,作为传记编纂者选人入传的标准。第一个被点名的就是洪承畴。《贰臣传》所收录的人物,不乏像洪承畴这样有大功于清朝的人。这些人原本颇受清廷优待,比如洪承畴入清后也是官居高位,没想到现在却被挑选出来,还被打上了“贰臣”的羞耻烙印。

——以上材料摘编自胡阿祥、刘志刚《开编<贰臣传>的创意之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概括乾隆皇帝开编《贰臣传》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承畴等变节者在清朝待遇变化的原因。
2024-02-10更新 | 17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沈家本是晚清著名的法学家、法律教育家,亦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自同治三年(1864年)入刑部供职,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去世,除却八年外放经历,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法学研究与实践中。在沈氏心目中,法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希望通过改革者的努力,昌明中国法学,对内既可以政平讼理、保境安民,对外则模范列强、齐一法制,藉以收回领事裁判权。当列强入侵,晚清法律改革的序幕逐渐拉开,如何使法律成为国之利器,在沈氏看来,研究“西人之学”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建立新式法学教育,培养新型的法律人才。他提出了“兴学明法”、“预储人才”、“重设律博士”等一系列法律教育思想。在主持变法修律的过程中,沈家本把法律教育的理论付诸实践,他翻译西方法律文献、创办京师法律学堂、兴办北京法学会等尝试。沈家本也注重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法学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派员实地考察外国司法制度和法律教育概况,引入西方法律价值观念的同时,不超脱中国本土的现实国情;他也积极普及法律常识,加强法学基础教育,努力使民众明法、守法、用法。

——摘编自黄飞翔《理论与实践: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及当代鉴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法学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家本法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涵。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沙巴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隶属马来西亚管辖,素有“风下之乡”的美誉。但沙巴主权争端由来已久,其产生、演变不仅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后领土政策和利益关联,还与西方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密不可分。1962622日,菲律宾政府对沙巴地区提出主权索求,开启了菲英(马来西亚)领土争端的漫长历程。菲律宾政府一方面要求与英(马)政府进行对话,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欲拉拢其进行干预。面对英菲两个盟友之间的领土争端,肯尼迪政府态度暧昧,只以和平调停者的身份进行调解。约翰逊政府基本继承了其前任的政策,只是根据国际地区局势的变化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一方面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进行安抚和调解,另一方面积极动员两国的亚洲邻国参与调停。1968年菲律宾以法律形式肯定对沙巴领土的主权,使得菲马对立达到高潮。约翰逊政府置身事外的立场,激化了菲律宾的反美情绪。但美国政府出于其东南亚战略考量,自始至终都未对沙巴主权争端给予重视,这加剧了美菲特殊关系的疏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沙巴主权争端的主要立场,并指出该立场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巴主权之争对当时的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024-02-10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民间慈善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绝大部分地区都涌现了民间社会主持的慈善组织,尤以善会善堂为代表,其类型多种多样。18世纪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善会善堂,在发达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下,不仅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更是地方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步入近代,以教化为指归的慈善组织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于是新型慈善组织应运而生。维新运动兴起以后,突破传统善举范围的新兴慈善机构纷纷出现,如戒烟会、阅报社、不缠足会等。晚清时期以陈炽、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知识群体,纷纷倡议教工艺以救贫民的思想。在这种社会舆论的鼓动下,清政府逐渐接受了“教养兼资”的救助理念,并在新政时期作为国家政策提倡施行。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以及直隶、山东等省境内,普遍创建了此类新式教养机构。晚清以来,为了促进在中国的传教活动,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势力,都着意于将开办慈善事业作为传教活动的有力配合。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得以越来越深入地进入中国,教会力量随之得到了较多开展慈善事业的机会。

——摘编自朱浒《从一尊到多元:晚清社会救济机制的结构性演变及其意涵》

材料二   19504月,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正式成立。救济总会是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的救济组织,团结并领导全国从事救济福利事业的团体和个人,协助政府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节约、劳动互助,以推进人民大众的救济福利事业。救济总会“以城市救济工作为主,以农村救济及福利事业为副”。195211月,救济总会工作会议提出:“各地城市救济工作应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通盘计划下进行”。“救济分会在组织性质上是人民团体,在领导关系上是属于当地政府,而在实际工作中,应成为民政部门进行城市救济工作的直接的得力助手”。19531011月,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就城市救济工作指出:“对无依无靠无法维持生活的残老孤幼和贫民以及游民等,应根据必要和可能按其有无劳动力分别予以教养、救济或劳动改造,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应设法使其在城市或去农村参加劳动,以自食其力。必须纠正那些想把城市所有贫民、游民等一下子包下来,都施以救济的错误观点”,并要求“继续整顿生产教养院”。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之后,我国城市社会救济事业发展日趋规范。

——摘编自任云兰《1949-1956年天津市社会救济政策的制定及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至晚清时期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并分析该时期的社会救济产生的影响。
2024-02-1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制度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司法表现。晚清司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企望通过修律新政以期挽救行将就终的晚清皇权统治,但其直接动因乃是肇始于收回因西方列强入侵而逐步形成的领事裁判权,从而维护固有的司法主权。1900年,刘坤一、张之洞鲜明地提出了“整顿中法”与“采用西法”并重的变法主张,由此揭开了清末司法改革的序幕。在司法改革方面,刘、张二人针对中国传统司法的弊端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在他们看来,“必事事皆有确实办法,庶可以仰裨圣朝尚德缓刑之治,而驱民入教之患可渐除矣”。至于“采用西法”,刘、张建议,“将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其中包括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并且特别强调制定这类法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摘编自公丕祥《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晚清司法改革动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司法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的司法改革。
2024-02-09更新 | 15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1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以纽约为代表的美国城市饱受公共卫生问题的困扰。各种环境污染为病原体创造了适宜的场所,乱丢垃圾为疾病媒介提供有利条件,而激增的城市人口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城市卫生防疫措施的滞后导致高死亡率,越来越多的居民强烈地意识到卫生防疫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了系统的城市卫生改革主张。各种公民改革团体在寻求解决垃圾问题办法的同时,也将其视为消除城市罪恶、腐败和疫病努力的一部分。这种进步主义的改革精神坚信能够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来改变行为。各城市兴起了以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和疫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城市公共卫生改革运动应用了当时被广泛接受的医学知识和新兴的科学技术。受英国环境卫生理念影响,19世纪40年代,美国城市的卫生意识开始觉醒,1894年,乔治·华林在纽约推行了一场街道卫生改革,使垃圾管理现代化,推行卫生教育,并将环卫工作转变为必要的城市服务,对美国城市的卫生状况产生了直接而持久的影响。华林唤起了美国公众对卫生科学的重视,在促进公众参与城市环境保护、提高市民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丽敏《进步运动时代纽约城市环卫改革(1895-189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纽约城市环卫改革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纽约城市环卫改革产生的历史意义。
2024-02-05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4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宗教改革时代最伟大的代表,时至今日,路德派仍然是新教中的主流。路德作品中不乏关于政治问题的思考,而且这些内容连同他们各自信徒的努力深刻塑造了早期现代欧洲的政治思想与实践。但路德始终自视为神学家,而非政治思想家。他坚持认为自己在政治问题上的看法是神学思考的直接后果,其权威奠基于对《圣经》中上帝之道的正确理解。路德提出的“因信称义”学说,从根本上颠覆了教会精神权力的神学理论基础,解放了个体基督徒的精神自由。在信徒与上帝的关系层面,这种自由排除了教会的中介性地位,使人直面上帝。在教会内部制度的层面,从这种自由所引申出来的“平信徒皆为祭司”的原则,彻底瓦解了教会内部的教阶等级体制。思想史专家菲吉斯曾言,“倘若当初没有路德,就永远不可能有路易十四。路德和路易十四之间是不是有联系,学术界内部或许有不同看法。但是,在近代欧洲早期,路德的政治学说对绝对君主制的兴起有着重要影响,这恐怕是不可否认的。

——摘编自梁涛等《中西政治哲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影响。
2024-02-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2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并一直困扰着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社会。一战后列强之间围绕殖民体系的存废与调整问题、如何处理挑战现存秩序的战败国处置问题,以及全球性经济与安全机制构建问题展开了持续激烈的矛盾冲突与新旧理念、势力的多边博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种种缺失与新旧理念、势力的多边博弈最终酿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最终从根本上突破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从实力地位对比上完成了历史的新旧交替,而且从观念和制度层面完成了历史的跨越。

——摘编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2024-02-05更新 | 43次组卷 | 3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2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