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耕器具、水利工程、交通货运、医药卫生等成为中国古代举国体制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国家一方面通过控制盐、铁、丝、棉等战略资源以及专卖权和铸币权,来避免私人资本、豪强的垄断。另一方面,通过严密的政府体系来动员广大人力、物力,实施赈灾、救济,兴建运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和军事要塞等重大防御工事。古代举国体制还重视“乡钟之治”,以弥补皇权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缺憾。

——据吴飞等《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材料二   

国制科技举国体制简况
美国二战期间,总统直接领导“最高政策小组”,动员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科学家和工程师联合攻关,实施“曼哈顿计划”。二战结束后,通过项目经理制在全国遵选科技人才,以研发合同动员市场资源集成创新,实施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大科学”攻关。
苏联二战期间,斯大林在国家国防委员会下设科技委员会,建立众多的研究所、实验室和科学城,形成了“管理—科研—生产”的联合体。二战结束后,制定了优先发展原子能、航天等战略,打造了“政—军—工—科—教”一体化的国家科技体制。
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整合全国科研机构,构建起以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为主干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体系,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等文件,成立了中央专委,专门负责“两弹一艇一星”的研发。

——张宇等《科技创新中的新型举国体制实施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举国体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体制长期延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苏联和中国三国科技中西体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我国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鲜卑民族的服饰具有游牧民族的明显特征:窄衣紧身,腰间束革带,左社箭袖,足蹬皮靴。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形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都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这种政治制度是北魏统一北方后建立统治秩序所迫切需要的。从另外的角度来讲,改造着装的旧俗,对于统治者而言也有着一种争正统的意味。自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以来,华夷之辨的重要辨识点就是服饰制度。太和年间,制定出了冠服制度。孝文帝不仅制定了汉魏冠服制度,而且自己亲身穿戴并赐新装给大臣官员们。与此同时,如有不遵循汉化服制的百姓,孝文帝便会斥责地方官员。北魏孝文帝确实是历史上一位将服饰改制进行到底的人物。

——摘编自李晶《北魏“孝文改制”中的服饰“改制”》

(1)根据材料并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服饰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服饰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服饰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诗(?—38年),东汉汲县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城里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杜诗晓谕萧广后仍不改梅,乃将其击杀,并把情况向皇帝奏报。后拜为成皋县令,又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公元31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正平和,“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力量少,收效多,百姓很便利。“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请求降职,“帝惜其能,不许之。”杜诗多次向朝廷举荐知名士人刘统等人,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杜诗病逝于南阳太守任上,死后竟然“家徒四壁,窘无田宅,丧无所归”。南阳百姓把他与西汉太守召信臣并称,称赞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召父杜母”就成了历代赞颂基层官员为“父母官”的最初源头。

——据《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杜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诗受到世人及后世敬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建立向苏联运送租借物资的“波斯走廊”,19418月苏联和英国军队攻占伊朗,19449月苏联向伊朗要求北部地区的石油租让权,遭到伊朗拒绝。苏联随即在其占领区策划“自治运动”,以此逼迫伊朗在石油问题上做出让步。苏军限制和阻拦伊朗宪兵、警察和军队维持治安,伊朗政府于19461月向联合国提起对苏联的控诉案。苏联的做法也引起美英的强烈不满,面对美英干预和国际舆论压力,苏联让步,宣布撒军日期。伊朗政府也做出让步,按照苏联的条件签署了苏伊联合石油公司协议。但苏军撤离后不久,伊朗右翼反苏势力日渐强大,镇压了南阿塞拜疆的自治运动,造成了“伊朗危机”,苏伊石油协议也被议会否决。伊朗危机的结果是苏联的势力被赶出伊朗,美国的影响则正在伊朗扩大,美国和西方彻底改变了对苏联的战略认知。

——摘编自沈志华《走向冲突:石油租让与苏联在伊朗的目标——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朗危机”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朗危机”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冶(1192年—1279年),字仁卿,自号敬斋,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他自幼聪敏,酷爱读书,对数学和文学感兴趣。李冶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战争频仍,但李冶长期生活的山西与河北北部却比较早地恢复了安定。他早年在元氏县求学,先后拜文学家赵秉文、杨云翼为师,为他日后撰写数学著作奠定了文学理论基础。他潜心研究数学,总结了前人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完善天元术,并撰写第一部系统讲述天元术的著作——《测圆海镜》。晚年,他在封龙山下著书讲学,提倡顺应人性和因材劝学,教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为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摘编自郭秋红《华夏骄傲——中国古代数学家李冶》


(1)根据材料,概括李冶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冶能成为数学家的原因。
2023-03-2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6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移民始于日俄战争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妄图迅速造成日本人口的优势,实现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关东军还要求日本移民一边耕种一边作战,随时协助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日本移民还强占或以极低价格强行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大批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因为水土不服,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逃亡。后期,由于移民侵略机构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移民的政策。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其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摘编自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侵华战争间向东北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英国患“英国病”了,在1948—1979年的31年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5%,远远低于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10.2%降至1978年的4.3% ;同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2.4%降到6% ;1957年全球贸易的一半是用英镑支付的,而到1977年仅为20%;50年代后期,英镑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储备总额中占1/ 3,70年代末却只占1%多一点。为了医治“英国病”,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英国经济开始回升,但总体经济地位仍然只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退回欧洲。但代价极高,接受了欧方几乎一切条件。现在它不再是帝国了,它回到了欧洲,但它留下的历史遗产却是长存的。

——摘编自孟瑞《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与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国病”恶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夫人医治“英国病”的措施及效果。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所倡导的礼的精神和有时是礼的具体规范,被直接写入法典,与法律融合于一体的。这一过程始于汉代,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深化。公元653年,《唐律》制定颁布,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最终完成。道德习俗(礼)以实在法(法)的形式,具有了正式的法律效力;或者用另一位学者的话来说,实在法(法)作为自然法(礼)的具体化有道德规范的作用。

——摘编自莫里斯(美)布迪(美)《中华帝国的法律》

材料二   为了适应社会客观实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武汉国民政府司法部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首先,司法部宣布举行法官考试。第一试测国文和三民主义,第二试测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宪法;口试为最后的考试,注重测验应试者的政治态度。其次,司法部创办了“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目的是给司法人员灌输革命知识,而关于法律问题的讲座,则占很少时间。此外,司法部还整改了原来分设的审检机构:审判方面,在中央设大理院,在各省市设高等审判厅和地方审判厅;检察方面,在中央设总检察厅,在地方设高等检察厅和地方检察厅等。但是改革很快就不了了之。

——摘编自黄晓东《大革命时期的司法改革》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综述汉唐法律儒家化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汉国民政府司法改革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地位及颁布的重要意义。
2023-03-27更新 | 310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在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要抓紧做好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他提出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找出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可能含油区。他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后找油田。1954年,他在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一陕北盆地,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提出应该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的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摘编自钱学森《光辉的旗帜——李四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开展大规模石油勘探工作的背景和李四光对此做出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石油勘测工作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2023-01-16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期改革从1977年到1992年,这一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政策不放行,20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不可能搞得那么快,而且一下子铺到全国。没有政策的跟进和各级领导人的认可、默许甚至支持,最终到高层形成政策,也不可能顺利实施。所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各种力量的结合,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本身发展的丰富性、复杂性。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发展和扶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自发的,我们同意一个观点,就是随机行走和有限理性的结合。地区竞争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当时,羊毛大战,烟叶大战等等,竞争很激烈。地方政府成了有限责任公司,等于说成了市场主体。张五常认为,地区竞争是最好的制度。国内经济学家不认同,认为市场越发育,改革越深化,政府越应该往后退,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摘编自萧冬连《从历史学角度解读中国的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期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期改革特点的成因。
2023-01-16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