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的瓦解、东欧国家的剧变、南欧的政治发展,表明“普遍史”存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所有的社会渐渐趋向一致。人类社会渐渐趋向“均质化”,所有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均越来越相似,如建立中央政府、追求国家统一、推动都市化、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推广公民教育、形成大众消费文化等。西方式民主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西方式民主体制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不再会有更新的形态出现。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今日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材料   即使是相隔数代的人,文字材料仍能使文明得以延续。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由古可知今,由今可知古。“谁把思想局限于现在,谁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密芝勒在《人民》一书的开篇如是说。在密芝勒之前,莱布尼茨就已着手研究历史,他说:“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我多次读过或叙述、描绘过战争,可在我亲身经历可怕而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前,我又是否真正懂得“战争”一词的全部含义呢?军队被包国,国家遭惨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亲身感受到1918年夏秋胜利的喜悦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胜利”这美丽的词汇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呢?最终,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

——摘编自[]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围绕“古与今”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昨日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晚期,有英国学者提出“文明使命论”。他们认为,英国所代表的欧洲文明在海外的统治推动了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步,将亚非带离野蛮时代,为亚洲和非洲带来和平、人道和符合文明标准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论断下,亚洲和非洲文明被欧洲统治者贴上懒惰、不诚实、欠缺原创性,没有任何发明的劣等文明标签,欧洲文明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准方式。英国政府允诺一旦亚非这些地区经过改造达到宗主国的文明标准便准许其独立。近年,有学者指出,人类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同质化,而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要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必须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及其对应的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坦诚交流和互学互鉴,才能让各个文明的智慧充分迸发出来,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困难与挑战贡献力量。

——摘编自周欣平《文明的交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任一观点予以评析。(要求:明确列出所评观点,评析时须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127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导致美军各战舰皆受到重创,这场袭击一共持续了105分钟,致使美国遭遇到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打击。美国珍珠港遇袭的消息瞬间传到了全世界,一时间,世界各国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摘编自陈钦《赌徒胜利珍珠港事件为何让全世界大国政要陷入狂喜》

请你推测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任选两个即可)可能做出的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判断理由。
昨日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克林德碑之变迁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决定宣战,并照会各国使节,让他们在24小时内离京。德国公使克林德拒不撤离,反而要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当他乘轿带领士兵路经东单牌楼北面时,与巡街的清军发生冲突,克林德从轿内开枪,军官恩海开枪还击,克林德当场被击毙。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19018月,清政府派醇亲王魏让签士臣.赴德国赔礼道歉。从1901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克林德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

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战败投降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胜利消息传来,人们认为克林德碑是国耻,就把它拆除了。这时候,协约国责令德国把已拆除的石牌坊材料,移到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再建一座新的牌坊,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当时,协约国战后的宣传口号是公理战胜,强权失败,石碑坊遂被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1952102日,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了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大会决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为此把中英文公理战胜文字镌去,刻上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鎏金大字。

——摘编自王森《奇耻大辱——克林德碑的由来和变迁》

以历史观察员的身份,围绕“克林德碑”变迁这一主题写一则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三)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历史中,有许多东北地区的革命事件、奋进精神等东北元素。某课题组拟建立“党史中的东北元素资料库”,特向社会征集党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东北元素。

请围绕“党史中的东北元素”,结合所学知识,向该课题组推荐一个专题,自拟专题题目,并阐明推荐理由。(要求:题目明确且包含时间尺度,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图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革命生长的空间,通过加强地方党组织和新型革命军队建设有效嵌入基层社会动员群众,通过创建和领导苏维埃政权,重构了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群团组织和群众武装构成的新的组织体系,开创了以群众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基层社会运行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领域建设党组织,建设民主政权,改造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各类群团组织,建设国营企业,合理设置机关事业单位,建设各种形式的群众组织、合作互助组织,把全体人民都组织到单位中来。

——摘编自刘一博《改造基层: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路径与成就》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学有着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点,同时,它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儒学包含了中国人最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美好的愿望。在儒家学者一次次的努力下,儒学坚持了它本就拥有的内在气质,在面对一次次的冲击和挑战的过程中,它被儒家学者们不断改造,从而完成了教化百姓的重任,也成为历代统治者希望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在儒释道合流的过程中,儒学坚持了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性,在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有利元素后,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蜕变。

——摘编自张琳惠怡《儒释道的合流——以佛教传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儒学的发展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4-06-03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申报》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表2是1924年到1927年间《申报》呈现的广州镜像。

时间报道内容
1924年4月21日广州平民教育事业近日组织已略完备,定期本月12日举行读书大运动,择定第一公园为露天市民大会,并开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
1925年6月9日广州市教育局直辖80余校,请求发薪……市教育经费,中等各校欠发八月,小学校欠发七月,教职员穷窘已达极点,无从维持生活
1925年12月28日广州国民政府推行新官制改革:包括常务委员会的人数;废用委员长之名称,而用主席之名称;国民政府下设军事委员会和政治委员会;设立财政、军事、民政、市政、商务、教育、建设、农工七厅
1926年1月20日广州各界群众举行反对日本出兵东北示威大会,并发表宣言,以扬民气

——摘编自金宇《<申报〉中的大革命时期广州城市形象》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报道内容,概述其反映的这一时期广州城市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4-06-03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