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摘选自史书所载唐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人物事迹
唐太宗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魏征贞观十三年,阿史那结社率作乱,云阳石然,自冬至五月不雨,征上疏极言曰:“臣奉侍帷幄十余年,陛下许臣以仁义之道,守而不失……今旱之灾,远被郡国,凶丑之孽,起于毂下,此上天示戒,乃陛下恐惧忧勤之日也。……”疏奏,帝曰:“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
李元轨李元轨,武德六年始王蜀,后徙吴。太宗尝问群臣曰:“朕子弟孰贤?”魏征曰:“臣愚不尽知其能,唯吴王数与臣言,未尝不自失。”帝曰:“朕亦器之,然卿以为前代孰比?”对曰:“经学文雅,汉河间、东平也。”帝由是遇益厚。
徐坚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武则天时年号),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摘编自《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1-14更新 | 15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书籍中的教化思想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 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孟子滕文公上》“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着信”
《汉书》十二年三月诏,“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
《后汉书》在乡以下,又五里正、伍长、父老等,其职能也主要是"劝导乡里,助成风化"
《吕氏乡约》
(北宋)
“谓居家则争父兄,教子弟,待鎏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使仆0至 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 之类,皆为无益”

——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我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韬(1828—1897)的思想主张

阶段

主张

墨海书馆时期

18491862年)

1849年秋,他进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辑。在他看来,西人“藐视傲睨而不为礼”,与西人通商“即大害之所在”,长此以往“华风将浸成西俗,此实名教之大坏也”,“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已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西国所行者……近于杂霸之术,非纯王之政”,“政教一体”和“君民同治”为立法大谬者

流亡海外时期

18621874年)

1862年,王韬因受太平天国运动牵连,被迫流亡海外。王韬首先批评了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虚骄之气,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利用西方之利,师其所长,学习内容多为历算、格致、轮船、织具等。1867年后,他游历英国和参观议院后,称其是“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的重地

重回故土时期

18741897年)

他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阀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英不独长于治兵,亦长于治民,其政治之美,驳驳乎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摘编自李栋、杨莹《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韬思想观念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包拯在知谏院等任内,多次提醒宋仁宗:“临决大政,信任正人。赏者必当其功,不可以恩进,罚者必当其罪,不可以幸免。邪佞者虽近必黜,忠直者虽远必收。况幅员至广,官吏至众,黩货暴政,十有六七;若不急于用人,以革其弊,亦朝廷之深忧。”包拯认为,宰相必须是“能尽心救天下之弊,敢当天下之任者”;御史府是“朝廷纪纲之地,为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夫转运使、提点刑狱,在乎察官吏之能否,辨狱讼之冤滥,以至生民利病、财赋出入,莫不莅焉。事权至重,责任尤剧,设非其人,则一路受蔽”;“盖刺史、县令,耳目接于民事,惨舒攸系”;“如州县之职不举,按察之吏又不以闻,则朝廷无由而知,是一方之民有终无告者矣”。

——摘编自董伯庸《试论包拯关于整顿吏治的主张》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包拯奏疏对研究宋代政治的史料价值。
2022-01-01更新 | 15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四校2024届高三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