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从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为止,这一时期的地中海东部地区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该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文化对后来罗马文化乃至近代欧洲文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希腊化时代的文化虽然在许多方面受之于古典希腊文化的影响,有的甚至是古典希腊文化的原样移植,但因历史遗留的社会、经济、政治土壤的不同,它就必然要在与这片土壤相适应中发生变异,也必然要与生长在这片土壤上的原有文化相汇合,彼此吸收交融,形成具有这个时代特色的文化。

——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与罗马》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01030日,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在波士顿为他史无前例的第三个总统任期进行竞选造势演说的时候,对他的听众做出如下承诺:“你们的孩子不会被派上外国的战场。”他的演说被视为捍卫了美国的中立政策,承诺让美国置身于欧洲战事之外,听任战火延烧整个欧洲大陆,德国几乎击垮了英国。

——伊恩·克肖《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

材料二   二战期间,……美国的意识形态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作用不断凸显。美国的民主制度和集体安全、民族自决权等理念远超英国,使美国更具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建立一个有助于国家利益实现的新霸权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国际战略的根本目标,其核心是建立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行新型殖民主义。

——黄金辉、魏倩《大变局下英美霸权转移的路径及其启示——以美国国际战略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二战前后美国国际战略转移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的瓦解、东欧国家的剧变、南欧的政治发展,表明“普遍史”存在。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所有的社会渐渐趋向一致。人类社会渐渐趋向“均质化”,所有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国家均越来越相似,如建立中央政府、追求国家统一、推动都市化、建立合理的经济制度、推广公民教育、形成大众消费文化等。西方式民主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压倒一切的意识形态,西方式民主体制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这就是“历史的终结”,因为不再会有更新的形态出现。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私立南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日内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5月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冷战后国际体系的重大演进

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政治结构中两极格局的瓦解和霸权争夺的消失,整个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在国际市场获得统一、资本技术可以更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得以充分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升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国际经济结构国际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环境更加稳定,这为很多中小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选择,提高了它们从国际经济合作中获得合理收益的机会。
国际技术结构国际技术结构的多样化与全球生产的扩展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地的沟通和协调非常便捷,为新兴国家参与全球生产并进而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历史机遇和便捷途径。

——摘编自查晓刚《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日内更新 | 10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测历史试题

6 . 材料   即使是相隔数代的人,文字材料仍能使文明得以延续。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由古可知今,由今可知古。“谁把思想局限于现在,谁就不能了解当今的现实”。密芝勒在《人民》一书的开篇如是说。在密芝勒之前,莱布尼茨就已着手研究历史,他说:“必须在事物过去中找到它的根源,唯有了解事物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其实际状况。”

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情景,要依靠想象力才能拼接成形。我多次读过或叙述、描绘过战争,可在我亲身经历可怕而令人厌恶的战争之前,我又是否真正懂得“战争”一词的全部含义呢?军队被包国,国家遭惨败,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在我亲身感受到1918年夏秋胜利的喜悦之前,我是否真正理解“胜利”这美丽的词汇所包含的全部意义呢?最终,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借用日常生活经验,并加以必要的取舍,赋予新的色彩来再现历史。

——摘编自[]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围绕“古与今”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阶段简介
1917年十月革命后~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阶段由三个各不相同的时期组成。十月革命后,苏俄出现排除中央对各种经济行为进行严格管理的机会,因时局影响未被利用。1921年,苏俄开始部分地承认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有制。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领导层制定了三级计划并研究了预算体制
20世纪20年代末~1951年巨大的成就和许多错误甚至罪行……文化繁荣和恐怖古拉格同时并存。国民经济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结构进一步强化
1952~1964年尝试提高农业经济,开始发展住宅建设,人们从公社房搬到单独的住宅。在国际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1965~1975年指出了计划体制的不足,还对经济职能进行了深刻变革。20世纪70年代,野心重新取代了健康的经济思想,改革陷入停滞
1976~1985年开展强化劳动纪律、反酗酒运动及反腐败斗争;在减少计划指标数量方面虽然也在继续努力,但态度并不坚决
1986~1990年扩大各加盟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性;接受西方指导,出台“500天计划”,以迅速地向市场过渡;放弃苏共的领导地位

——摘编自列·伊·阿巴尔金《苏联经济的命运、矛盾及其发展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苏(俄)联经济”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作为历史事实,可以特指符合文化发展本性的全球化,指全球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各种范围、各种程度、各种途径的交往与碰撞,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融通,达成某种价值共识和价值共享,促成全球性的人类文化繁荣。

——摘编自董海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指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地理环境就是存在,是物质,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从本质上和总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葛剑雄)认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决定或不决定两种。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类的早期,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地理环境的时候,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逐渐减弱。

——摘编自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历程,如表所述。

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00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文明核心,并向周边辐射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化初创期和奠基时期。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秦汉时期文化大一统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多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以宏博和辉煌著称。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突出
宋辽西夏金至元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化不断出现,先是中学西传,后出现西学东渐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中华文化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原因分析、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