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世纪,一系列的发明带来了一种新生产方式——工厂制度的产生。这些发明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几乎使我们难以——详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三个原则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第一个原则就是以机器——快速、规则、准确而且不知疲倦—替代人的技能和努力;第二个原则就是用没有生命的动力资源替代有生命的动力资源,特别是引进了能够将热转化为功的发动机,从而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并且几乎是无限的能源供应渠道;第三个原则是大量使用新的并且更加丰富的原材料,特别是用矿物资源替代了植物或者动物资源。这些改良就构成了工业革命,它们使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而且凭借着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工业革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也改变了国内、国家之间以及文明之间政治力量的平衡,使社会秩序革命化;而且大幅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摘编自H-J哈巴库克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4-04-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程美东《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材料二   研究当今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将之放置于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来考察。下图为学者归纳的中国现代化的3种阶段演进特征:


——据仰义方、武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路径》


根据上述材料,选择整体或其中一种阶段性演进特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结构完整,包含论题、史实论证以及总结提升。)
2023-07-0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印度工业衰退。

1800-1850: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05-1849:默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并提倡工业化。

1831-1848: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835-1918:美国企业家安德鲁·卡内基在世。

1839:英国迫使埃及终止对棉花工业的保护。

185378;佩里驶入东京湾。

19世纪中叶:着重军事技术的日本工业化。

1860:农民革命控制大片中国领土;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1861: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1871:德国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

1868:日本的明治维新。

1877-1900:日本对外贸易额增长10倍。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钢产量两倍于英国。

1895:日本在争夺朝鲜控制权的战争中打败中国。

                                 —摘编自[]非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上述材料是19世纪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归纳不少于两个阶段特征。示例:“科技快速发展的世纪”,考生归纳的阶段特征不能与示例重复;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会受到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文化共享资源互补互惠肤色相同或相近共同的历史命运官方形态推进
文化共享的类型可以归纳为族源型、语言型、宗教型、民俗型和官方意识形态型。在相当规模的区域内,各民族会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区域内的资源相关部分加以利用,而且和其他民族形成长期稳定的资源互补互惠关系。但因资源争夺和竞争也经常造成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冲突。在某些情况下,肤色变成了一种族性特征,成为一种社会界限。如在长期的殖民掠夺的过程中,形成了种族主义,形成了“文明”与“野蛮人”对立的观念。各民族共同的历史经历和历史命运对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国通过多元文化和各种措施推动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


围绕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对上述材料中的类型进行论证。(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类型展开论述;中外关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4-02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2022届高三下学期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A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时,某学者提出了近代中国经历从“沉沦”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基本规律,并以此为据对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进行归纳。

阶段特征
1842年到1901近代中国历史不断“沉沦”的时期
1901年到1920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
19211927近代历史明显出现了“上升”趋势
十年内战时期“上升”与“沉沦”的交织,“沉沦”因素略占优势
抗战时期主要是“上升”因素起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是“上升”与“沉沦”相交织,“上升”因素起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张海鹏《唯物史观与民国历史人物评价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任选一个阶段,并运用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阶段及特征,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钟义信在《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一书中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归纳为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根据科学一技术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理论和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 .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暤,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1943年,《三民主义歌》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请任选其中两首中国国歌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上表国歌变迁中提出论题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8-07-25更新 | 297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五百年来,各国因势因时而不断崛起,留给世人无尽的思索。


   结合材料的提示及所学知识,为英国或中国的崛起归纳提炼出恰当的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符合主题)
2018-10-1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