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时所记笔记纲目。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国际国内背景
2.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的签订
4.战争的影响
二、太平天国运动
1.爆发的原因
2.金田起义与胜利进军
3.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4.运动转折点:天京事变
5.运动的失败及评价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经过:两个阶段、两次签约
3.战争影响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战争经过
3.战争的影响
五、义和团运动
1.运动爆发的原因
2.运动概况
3.运动的失败及影响
六、八国联军侵华
1.侵华原因
2.战争经过
3.战争影响
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发生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的标题或内容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022-03-21更新 | 323次组卷 | 6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4488次组卷 | 6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为某书中有关中国近代史部分的目录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5课____

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课辛亥革命

19课____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0课____

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24课____

根据目录前后的内在逻辑,选取目录中的任意一处空白处,编写该课的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标题予以阐释。(要求:补充的标题符合历史事实;阐释可以从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角度论述)
2024-01-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每个国家打开国门接纳彼此,世界市场的开拓让许多国家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的国家渴望彼此进行文化间的交流。但一些西方大国凭借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对外推行文化侵略与文化霸权,它以否定原有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观念、鼓吹自身文化的先进优秀作为主要手段,并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一系列方式来伪装侵略的本质,以达到把整个世界“西方化”的目的。

——摘编自李培森《论当前文化侵略及应对策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侵略”,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7-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西方国家的政体选择】

材料 从政治理论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情,对这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确实具有重大影响。但相对于政情对政体实际选择的约束作用来讲,国情对政体选择的影响尽管很强,但强不过政情对政体选择的直接作用。

说到底,国情仅仅是一个国家政体选择的政治的文化背景条件。前者是一种政治文化的、背景性的因素;后者则是现实的、直接作用于当下政治决断的前台性要素。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政体选择,究竟应当主要基于政治的思维,还是基于文化的思路,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据任剑涛《政体选择的国情依托: 康有为共和政体论解读》等整理


结合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代表人物主张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康有为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一位改革思想家,从改革背景、改革思想、改革措施等角度评价其改革的影响和局限性。
2021-06-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曾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受到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关于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问题,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持否定态度,说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的作用不大,甚至成为阻碍科技发展的思想因素。另一种认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作用较大,有促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

——摘编自范楚玉《儒学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儒学与科技”提出一个具体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提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 2016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摘编自吴楠《民族精神调查报告》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族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意味着妥协。在政治中,我们需要选择最不坏的方案,因为它是可行的方案,我们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结果了。而道德的正当意味着不能妥协,我们必须选择出正当来,用不着去管是否可行。”健全的政治实践与良好的政治理想之间始终存在着张力。站在21世纪,回望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就政治妥协发生的背景看,大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就政治妥协的政治动机来看,妥协一般都是权宜性的、策略性的,妥协不过是达到更好地斗争从而消灭对手的手段;从妥协的程度来看,各方的让步都是十分有限的。总之,“妥协是政治的灵魂”。

——祝天智《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分析材料,以“政治妥协”为主题提炼出一观点,并运用近代民国时期的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