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日常饮料的由来


啤酒
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很长时间内,它一直是城市社群中最受欢迎的饮料,因为水的质量并不太可靠。20世纪真正成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朗姆酒。

咖啡
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咖啡与茶、巧克力一道,推动了对另一种“异域”产品——糖的需求。
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
跟许多流行饮料一样,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摘编自【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沈贤元译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并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材料二: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摘编自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高潮时间引进对象手段规模
第一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借贷,以货物偿付结算;引进技术设备的同时强调自力更生共计102.3亿元,按20世纪50年代年均美元比价折合40.4亿美元
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延期、分期付款、补偿贸易43化美元引进方案,总投资的200亿元
第三次20世纪70年代末各类国家大规模借贷,开办合资企业,境外发行外债,出现设立特区思想78亿美元计划,总投资600多亿元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单边主义一度大行其道,美国不顾包括西欧主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似乎受挫。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在90年代初宣称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在这种单极论盛行下,基辛格头脑冷静,在1993年告诫世人,由于共同敌人和威胁的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日本、德国或欧盟及中国必将崛起,美国尽管还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

——摘编自人民网学术论坛《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共和之声震撼中华


上表为两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6次组卷 | 37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9-20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名校
8 .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教材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由梁斌创作的《红旗谱》,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下文摘录的是该书主人公、共产党员严运涛其中的一封家书。

父亲,母亲:

敬禀者,儿自远离膝下,即来南方参加革命军。在军队上过了半年,又到军官学校学习。学校是官费,连纸笔服装都发给,现下,刚从学校毕业,上级叫我当了见习连长,父亲!你们会为我高兴吧!从此以后,我要站在革命最前线,去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政客,铲除土豪劣绅!南方不比北方,到处是欢欣鼓舞,到处看得出群众革命的热情,劳动人们直起腰来了。你们等着吧,革命军到了咱们家乡,一切封建势力,一切土豪恶霸们都可以打倒!离家时,没有告诉老人家们,请原谅!我工作很忙,不多写了,问奶奶,忠大伯好!

此祝阖家均吉,儿运涛谨上。

1926年7月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这封家书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论述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时段)“新中国”一词内涵的历史发展脉络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为改变清王朝危机,设想在巴西建立和管理殖民地时首次提出了“新中国”的概念,希望通过向外移民来挽救民族国家危机;梁启超也提出了“新中国”一词,这源于其对戊戌变法失败的思考。
1907年美籍传教士威廉﹒蒲鲁士作《新中国在演进》一书,揭示某些洋人活动的殖民性、有害性及其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冲突,并从这些冲突中凸显“新中国”出现的必要性。
1910年陆士谔写理想小说《新中国》,该书以幻想形式对未来新中国进行了设计和构建,希望建立一个立宪民主的现代化新中国。
辛亥革命时期《新中国报论自由真理》中提到:“人群之自由者文明也,外国惟文明故人群之自由胜。”
五四运动前后国人纷纷提出建设“新中国”,各种“新中国”构想的呼声覆盖全中国,特别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观的推动下,“新中国”一词的涵义进一步深化,囊括了民族独立的内容。
1921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概念和实践两方面深化了“新中国”的内涵,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新中国”一词的无限能量释放出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时间(时段)提取信息,围绕“‘新中国’一词的内涵”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