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利用考试进行官员选拔。隋文帝正式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公元1905年,清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钱穆《国史大纲》
“过去曾认为科举制几乎一无是处,现在从事考试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又查了一些资料,感到原来的认识不全面。”杨学为《对科举的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论述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历史意义,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1974FAO在罗马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在1983年、1996年、2001年得到修正。学者们分析认为,粮食安全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涵:第一,从对象上说,粮食安全是对所有人供给;第二,从数量上说,粮食安全供给的数量标准是足够;第三,从质量上说,粮食供给是保障健康;第四,从时间上说,粮食的供给体现为在任何时候;第五,从购买力上说,应当让所有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

——摘编自谢莲碧、黄雯《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内涵的演变:从封闭到开放》

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粮食安全”的内涵。可说明、补充或反驳,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3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958年美国人伊罗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⑥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根据学者伊罗对(中美关系的划分,选择六个阶段中的任意一个阶段,说明伊罗的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阶段及观点;阐述过程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下列图示描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见下图)。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冲击”“反应”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分进行阐述,也可以对材料观点进行否定、修改或补充,要求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0字左右)。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后国际关系大事记

战后
初期
杜鲁门主义出台、马歇尔计划的提出;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中苏建交;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北约建立
20世纪
50年代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中苏关系恶化;华约建立
20世纪
60年代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美英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法建交;欧共体成立;美苏达成了举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协议
20世纪
70年代
美苏首脑会谈,举行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苏美达成为期5年的空间技术合作协议;苏联出兵阿富汗;欧共体的扩大;日本“全方位外交”提出;中美关系缓和到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20世纪
80年代
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签署;欧共体进一步扩大;东欧剧变;日美加强同盟关系;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
20世纪
90年代
苏联解体,冷战对峙格局结束

——据方连庆、王炳元等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实关联,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论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点,观点合理,阐述须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围绕“危机与抗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勇敢挑战和它自身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他说:“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他指责新文化的传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陈独秀对杜亚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经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他还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评论。(任选一种观点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认为:欧洲社会有三个转变,这些转变都是渐进的。一个“转变”是由君主制转向民主制,民主制中包括君主立宪。这几个世纪中,大体从16世纪开始,到19世纪时完成这种转变,转变了几个世纪。一个制度的建立是一步一步的,是渐进的。第二个“转变,是由农业国家、农业文明转到工业文明,这也是一个进程。文明,不管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再加上政治文明,都必然是一个进程,不是一下子可以怎么样的。第三个“转变”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影响了思维的模式,包括哲学思维的模式。这种思辨哲学的任务到19世纪时已基本完成。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从任意一个角度或从整体评析),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中国外国
1640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40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洪秀全写成《原道党世训》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年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年戊戌变法美西战争
1905年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