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革命”,也有文献将其称为“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过渡到采用机器的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广泛采用新技术以及由此引起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根本变革”。“产业革命”,最早出现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此文将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定义为“产业革命”。1984年,钱学森在《科学技术讲座》的演讲上将产业革命定义为“生产体系在组织结构以及经济结构方面的飞跃变化。它是因为生产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飞跃”。由此可见,《辞海》中有关工业革命的第二个涵义与产业革命的定义几乎相同,即工业革命不仅使第二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而且还将扩散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引发其他众多产业生产或组织方式发生巨变,并促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出现革命性变化。

——摘编自田露露韩超《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演进、趋势研判与中国应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百年”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大体上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维持至今已经走过了100余年。百余年来,在西方国家主导下,世界先后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而后又历经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形成了美国一超独霸与世界走向多极化趋势并存的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是国际行为体力量的对比变化,导致百余年间相对稳定的以西方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面临挑战。

——摘编自李鹏、李帆《论“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困境与根源》

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8-05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活动形成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联系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国际变量连续变化而导致的一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其发展的基本过程如下表所列。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建立了跨越大陆与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全球化趋势初露端倪
两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市场,经济全球化基本形成
两次世界战争的出现使得经济全球化进程陷入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活动发展更紧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推行市场经济制度等,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经济联系,全球化趋势得以迅猛发展,并影响到政治、文化等领域

——根据高晶、侯雪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冲击与挑战》整理

解读材料,围绕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2023-07-13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二中学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

——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

材料二   清初沿用明“一条鞭法”,丁银与田赋独立存在。随着清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频繁更换主人,加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一直非常尖锐,为增加人丁数量、稳定税收收入,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彻底将田赋与丁银合二为一,进一步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郝英∶《清初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后期到两宋时期赋役与户籍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济与科技革命战争或剧变新世界格局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据【美国】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整理

提取如表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28次组卷 | 66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单元复习过过过(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高考真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工业革命中普通劳工生活水平”的问题,在20世纪英国历史学界曾引发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1929年,克拉潘的《现代英国经济史(第一卷)》出版,书中提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劳工生活标准在实际工资、居住条件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以往“工人阶级的一切一切都每况愈下”的观念是缺乏实证性依据的。哈蒙德提出反驳:更多更好的食品与衣物代替不了工业化对生活质量的破坏。3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争论,并在五六十年代达到最高峰,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个对阵营垒。

乐观派悲观派
劳工的生活标准并没有因为工业革命而恶化,并从1820年左右不断得到明显改善。工业革命开始后,劳工的生活标准不断恶化,而且工业化本身即是导致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活标准指的是“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些可量化的物质性指标,如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水平、消费品结构等。生活标准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即生活的“质”的方面。“财富的大部分明显是劳工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以同样明显的方式落到了雇主的手中,用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在人们的感觉中十分酷似生活水平的下降”。
“改善”是一种一般趋势,是整个劳工阶层的平均状况。用实际工资的平均值来说明劳工的生活标准没有意义,因为它忽略了各地区和行业之间、熟练技术工人和占大部分比例的非技术工人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经济的持续增长必将带来生活标准的普遍改善。尽管工业革命期间人均产出不断增长,但收入分配的比例却不利于劳动阶级。

——摘编自徐滨《英国工业革命中劳工生活标准的争论与辩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 对材料中的观点(整体, 任意派别、学者, 或任意一点均可) 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予以说明。(要求: 看法具体明确,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的观点, 说明须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时期武状元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5个省份,总体呈现出以关中平原为核心向四周扩散分布的趋势,这反映了武举制度创立之初,并未像科举制度大规模推进,加之政令传递、交通通达等局限,武状元主要集中在都城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等地。

宋代时期我国武状元仅分布在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5个省份,空间上呈现出以浙江、福建沿海交接的区域为核心向外层层递减的圈层空间格局,核心为浙江温州和福建宁德之间。主要原因一是北宋对武举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加上高度重视武举制度,在临安以南的地区产生了武状元集聚区,如温州的平阳在这一时期就产生了15个武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明朝武状元空间分布密集区主要在苏浙皖地区,河北、陕西、青海、湖北、云南、广州、福建等省份的武状元分布较为零散。这主要是囚为明朝前期建都南京应天府,该地区成为当时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武状元的产生几率相对较高;中后期虽然定都北京,但经济中心已经南移至江浙地区,同时东南沿海存在倭患,当地习武自卫,浙江等出现了武状元之乡。

清代时期我国武状元空间分布的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次密集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内蒙古、宁夏、陕西、江西、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省份的武状元分布较为零散。

——摘自吴黎、马丽娜《中国历代武状元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武状元时空分布的时代性”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12-1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334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以前,统治者多尊崇周公。但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周公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孔子的地位是不断上升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孔子列为世家,与周公相同;但周公是王室贵族,孔子不是。可见,在太史公心目中,孔子与周公的地位是差不多的。

材料二   唐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子的加封(部分)

朝代

加封

宋朝

加谥为“元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

元朝

加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清朝

顺治皇帝追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皇帝亲题“万世师表”献于孔庙

——以上材料均据张岂之《中国通史》等整理

材料三   孔子生长于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围绕材料中任意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源自材料,史实准确,论证充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