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历史进程的多元性的内涵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持全球史观的史学家们注重研究历史发展的空间维度的横向改变,他们认为,历史就是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向全球辐射扩散的过程。由分散到整体最能说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但是,世界的碎裂同样也是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必然现象。庞大帝国的解体释放出来的政治能量而弹射出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殖民主义的瓦解引发的第三世界运动导致了众多民族国家的兴起;现代化浪潮中涌现出了社会形态转型的不同模式和不同发展道路;民族矛盾、文化隔阂、宗教对立、文明冲突,形成了巨大的裂变张力。

人类历史是在全球一体化以及世界秩序和运行规则的合理化这两种力量或运动的冲突和协调的动态平衡中向前发展的。

——摘编自王玮《世界历史进程的悖论:整合与碎裂》

请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整合与碎裂”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曾与顽固派进行过一次激烈的论战,论战的中心就涉及了中学与西学的问题。梁氏分析了科举制长期存在,被统治阶级固守不放的原因。其认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均把学而优则仕作为追求的目标,而科举考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只要努力读书,通过八股考试,就能够获致高位,飞黄腾达。而由科举制产生的整个官僚体制则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根基,根基断,则统治不保,所以统治者们将其看作是守旧之命脉。但若科举不变,则有亡国的危险,所以梁启超对于废八股,变科举的态度十分坚决。

——摘编自张薪《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变革》

材料二   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大量地翻译和写作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方面的书籍,潜心研究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用的可行性。孟德斯鸠、狄德罗和卢梭等人相继都在他们的著作中一致赞扬中国的制度。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法国教育是以中国竞争的笔试为基础的,而以竞争考试实行文官制度的思想则来源于中国。不仅如此,在英国、西班牙等其它西方国家,学者们纷纷研究中国科举制的利弊,希望引入这一制度为本国的政府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以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孔杰《论科举制的西传历程》

近代中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任选一个立场,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阐明理由,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12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福明逝世,享年87岁。他作为主要撰稿人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在社会处于大变动时期,人们的思想往往落后于实际的变化。为了顺应和推动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像胡福明这样的知识分子或政治家不乏其人,他们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批判、也敢于质疑。由于他们的努力,束缚思想的牢笼才被打破,内容与形式因时而异的思想解放运动才得以实现。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等。


请以思想解放为话题,自拟一题目,用学过的历史知识作支撑谈谈你对思想解放的看法。(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4-02-09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大联考(3月)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掀起了一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他认为,纸上空谈“主义”是无用的,中国当前最为紧要的是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应胡适,认为“问题”与“主义”二者是相互依赖的,高谈主义不等于忽视现实问题,经济问题的解决才是一切具体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论战1920年和1921年,张东荪和梁启超分别发表文章,认为苏俄式的发展道路过于激进,中国缺乏建立劳动阶级政党的条件,也无法实现劳工革命,坚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发实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文回击,一场有关中国到底要不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不要进行革命的论战也由此展开。他们认为,中国虽有发展实业之必要,但要用社会主义的方法,资本主义道路带来的贫富差异、阶级等问题应作为前车之鉴,中国缺乏直接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至于中国没有无产阶级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渐进的改良,李达则认为改良“只是铲除社会问题的结果,并不能铲除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运用革命的手段才能根本解决中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攻击马克思主义,鼓吹绝对自由,反对阶级斗争。对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予以回击,陈独秀认为“劳动阶级据以铲除罪恶的国家、政治、法律,我们是不应该诅咒的”。蔡和森也主张只有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推翻一切反动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围绕建立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展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五四时期的“三次论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024-01-15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项城市2024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80年,中央电视台在引进的国外节目中,播放了可口可乐和牛仔裤的广告。同年,北京王府井的百货大楼的橱窗里,出现了松下电器摆放的“现代家庭环境”。


人们对于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外,更多的是质疑声音

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

国家即使恢复了广告,但北京是首都,也不应该搞什么广告!

广告宣传的是高消费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你们要把中国青年引导到何方去?

对此,《中国青年报》倡导青年“从这些五光十色的现代器具上激发起为现代化卧薪尝胆、艰苦创业的满腔热情。”为这些国外广告入华提供了一个最合理的说辞和解释。


结合材料撰写一则短文,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意义的商场伴随着18世纪的工业革命而渐具雏形。1852年在法国出现了世界第一家名叫“邦·马尔谢”百货公司,它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受到了人们的钟爱。当年营业额为45万法郎,之后逐年大幅度增长。“邦·马尔谢”的成功吸引了一批仿效者,在巴黎相继出现了卢浮百货公司(1855年)市府百货公司(1856年)春天百货公司(1865年)撒马利亚百货公司(1869年)拉法耶特百货公司(1894年)。西方经济学界把百货公司的出现称之为“零售业经营形式的第一次革命”。在这一时期,百货公司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市场,逐步发展为大型零售业。百货公司的优势具体体现在:拥有大面积营业场地,营业设施趋于完善;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实行综合经营,组织管理系统化;按商品品种、按部门组织进货和销售。

——摘编自赵涛《商场经营管理》

材料二   百货公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具有自我意识的全球性机构,它们与当时推动全球化的其他几股力量——世界博览会、蒸汽轮船、邮政服务和移民——共同发挥着作用。

——佛兰克·特伦特曼《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据法新社2020年报道,新冠疫情对法国经济的破坏效果越来越明显,零售业巨头春天集团1110日宣布,准备关闭位于巴黎(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勒阿弗尔、斯特拉斯堡和梅斯的四家分店。法国CGT工会表示,此次春天集团关店计划将涉及到450个岗位。而春天集团方面则对法新社称,针对员工的咨询活动还没有正式展开,预计将持续4个月,此外,关店计划将在20221月前陆续进行,428个岗位将受到影响。不过一些专家认为,疫情只是“催化剂”,其实这些百年老店早已面临结构性战略问题,转变经营思路才是出路。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百货公司的兴衰与未来”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论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11-14更新 | 146次组卷 | 3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新高考单科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乾道七年(1171),朱熹在福建省崇安县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经营管理办法,即《社仓事目》。淳熙八年(1181),朱熹在《辛丑延和殿奏札》中,当面奏请孝宗皇帝批准他的《社仓事目》在全国实施。此后,这个《社仓事目》被称之为“朱子社仓法”。“五夫社仓”也就成为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的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这个社仓法即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张品瑞《朱熹与社仓法》

材料三: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内民众食盐断绝。1928年,红军把打土豪时缴获的一些食盐送给李尚发。李尚发满怀感激地收下了这一瓢盐,可他一直舍不得吃,特意找来一只褐色的陶罐儿把它装起来。1929年第三次反围剿时,他将这罐盐藏在老杉树下。1949年,李尚发小心翼翼地挖出那罐食盐,1959年,他把珍藏30年的这罐食盐献给了井冈山博物馆收藏。

——摘编自《红色故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023-09-17更新 | 33次组卷 | 3卷引用: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2024届高三9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研究中国古代制度有两个视角,其一,作为“过程”的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运作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这里的“过程”其实包括两重含义——历史性和现实性。前者立足“长时段”,强调不同朝代间制度的关联,注重从制度沿革脉络探讨制度的形成,将制度形成视为历史性演变的结果;后者基于现实政治,关注诸如王朝的政策选择及倾向、不同政治集团的构成及性质、体制的传承及内外压力,乃至“话语”体系等对制度的影响,亦即重视实际运作中的制度面貌。其二,作为“关系”的制度史。所谓“关系”,既包括一制度与他制度相互之间的外在关系,也包括决定制度本身性质的内在关系。制订制度的人、形成制度的过程、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无不反映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正是各类关系与制度之间形成的“张力”,决定着制度运行的实际曲线。

——摘编自何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内容,围绕“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2-23高二下·河南商丘·期中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致来说,汉代张骞通西城之后、盛唐时代西域宗教文化汇集长安之日、元代建立横跨亚欧大帝国之时,以及明清时期西方商业及宗教势力纷纷东来之际,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四大高湖,此外还有小的高湖或低湖。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中西交流从未中断过,官方使节没有了,民间高贸关系犹存,陆上交通阻隔了,海上往来仍在。

——横编自张国刚《胡天汉月映西洋;然路沧桑三千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2023-05-01更新 | 71次组卷 | 5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