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据成书于1939年凤冈及门弟子(凤冈书院乃梁士诒在籍设帐授徒之所)编纂的《三水梁燕孙(士诒)先生年谱》记载:“(1914年8月)先生于某夕,奉袁总统电话,趋府后,袁谓欧洲大战,祸及远东,目前所最紧要之事件,当从何着手?先生曰:“国库虚空、欧洲战起,外债绝不可靠。今日应称欧战、镑价起落、汇兑困难等种种理由,先行停付各国赔款。所有关税、盐税一律提储于中国之银行。在我国已宣言中立,词严义正,各国亦无如我何也。我国趁今日日本为动兵之前,密与英国约,彼居其名,我居其实,即日与德使磋商,刚柔并施,一面派兵前往围守青岛,强彼交还,迅雷不及掩耳,使日本无所措手。青岛若下,日本又何说进兵?此不特防日本之侵略,且以杜将来之后患也。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倖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于和议中取得地位,于国家前途,深有裨补。”袁曰:“容吾思之。”此一夕谈,不知东方之既白。”

有学者质疑该记载的真实性,试分析其质疑的理由。
2024-05-1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5月模拟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数十个世纪以前的古代开始,尼罗河河谷的居民开始有了书面记载的历史以后,文明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进行的。从尼罗河走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土地,然后是转向克里特岛、希腊和罗马。地中海,一个内陆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而地中海沿岸城市是艺术、科学、哲学和知识的发源地。

综合上述材料,围绕“西亚和北非的古代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这一话题,依据材料,结合史实,多角度说明上述观点。(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传世文献记载中,湖北随州是周朝时期随国的国都。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该地发现了13座曾侯(国君)的墓葬,因此有学者提出“曾国即随国”的观点。以下为相关证据:

组别序号史料   出处相关信息
第一组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编钟的铭文先祖南宫适因功受封南土,在曾地建邦。
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并穴合葬墓铜缶的铭文楚王将女儿芈加嫁至随国。
第二组曾侯与墓编钟的铭文曾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南宫适的封国。春秋时期吴国伐楚,在吴破楚入郢之战后楚昭王逃奔曾国。
《左传·定公四年》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
从两组证据中选择其中一组,对“曾国即随国”的观点加以论证,并说明该组证据优于另一组的理由。
5 .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记载(部分)

出处内容
《礼记·深衣篇》(西汉)上衣用布四幅,表明一年有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代表一年有十二月;袖口圆弧,领子方正、意味着公正;背缝垂直,体现出诚直。
《太平广记》(唐)玄宗女寿阳公主嫁后宫诸王皆服胡服。
《宋史·舆服志》绍兴五年,高宗谓辅臣曰:“金翠为妇人服饰,不惟靡货害物,而侈靡之习,实关风化……宜申严禁。”

——摘编自张玲《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符号内涵及制度规范》等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一点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6-05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证》记载:“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杜审言《送高郎中北使》:“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卢照邻《上之回》:“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摘编自刘洁《从唐代边塞诗看唐代的民族政策》等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14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4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资料记载,我国茶文化源自于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要求茶人做到“精行俭德”。唐代裴汶在《茶述》中写道:“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认为饮茶能使人心性平和。苏轼在《叶嘉传》中形容茶为“广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折射出他本人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认为,茶也能够“致清导和”。

18世纪时,下午四点钟开始、配备茶水和点心的下午茶在英国皇室和贵族阶层流行开来。英式下午茶重点并不在“吃”上,而在于借此打发时光,享受生活中的那一份愉悦与自得。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五彩茶具》中描述主人公们享用下午茶的环境:“草地上摆着两张白色的油漆雕花桌子,周围有不少式样不同的花园用椅。垂直的一种上面有花花绿绿的坐垫……”贵族们在这样恬静清新的环境中品味的不仅仅是点心和茶的香气,更是贵族们精致慢生活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许慧敏《跨文化视角下中英茶文化的比较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文化进行简要评价。(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在政府、士绅等力量的推动下,通过征用族产,改造乡村中原有私塾、庙宇等设施,乡民集资兴学等手段,新式教育进入中国乡村社会。庙产兴学成为一股社会潮流,弥漫全国。山东《泰安县志》记载当时该县共有学校348所,其中93.68%的学校校址设在原来的道观庙宇。但是却出现破坏、劫掠新式学堂,攻击与新式学堂相关人员的“毁学”行为,见下表。

19041909年间典型“毁学”事件一览表

时间地点引发“毁学”事件的原因受波及的学堂名称
19048江苏无锡当地米业界及守旧势力反对官府增加用于办学的米厘。崇安寺三等公学、东林学堂
1904四川广安州当地习绅、僧侣仇视“庙产兴学”。旱灾发生,绅士借机造谣污蔑新式学堂。广安州学堂
1905江西乐平县当地官绅勾结以兴办学堂为名抽收捐税,农民负担加重。乐平县小学堂
1906河南永宁为筹集扩充学舍所需经费,知县下令限期向民众摊派,匪徒借机造谣生事。-
1907广东大埔县新式学堂学生对神灵的态度行为等与百娃传统的神灵信仰间的冲突。反对“庙产兴学”的士绅借天空不下雨造谣事。湖山初等小学堂
1907四川开县民众反“洋教”斗争。岳溪场、南门场、严家场、广福场、仁市场等学堂

——整理自东方杂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


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述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紧扣材料,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24-02-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2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香槟集市是中世纪最著名的集市。9世纪开始,一系列集市出现,经过一再特许和核准,开放时间不断延长。香槟地区的集市都归香槟伯爵管理,为规范和调节集市期间各种商务纠纷,集市内设有集市法院,从这里可上诉于王国最高法院。

香槟位于从佛兰德斯到意大利的商路上,东方来的香料、丝绸等经意大利商人之手到香槟再输往西欧各地。佛兰德斯的呢绒也通常在香槟集市上集散,运往意大利和东方。香槟集市云集埃及人、英国人和德意志人等经商。为便于交换,香槟集市发展了“钱兑商制度”。这种制度起源很早,随香槟集市成长发展起来。

香槟集市约在12世纪初始见于文献记载,13世纪臻于鼎盛。1286年,香槟伯爵的女继承人嫁给法王腓力四世,伯爵领地随之并入王室领地,被法王勒索大量钱财。百年战争以及威尼斯人开辟的新商路,使香槟集市失去了昔日繁荣。到14世纪初,香槟集市衰落。不过,香槟集市在中世纪商业史上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提取材料中有关“香槟集市”的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古时期具体史实分别予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明确,运用史实准确,阐释清晰)
2024-03-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 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 北非传播。 11世纪, 欧洲糖价昂贵, 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 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 (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 到18世纪中期, 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 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蔗糖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