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0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10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 .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湖南图书馆编《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下)


提取材料信息,并说明其对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价值。
2021-03-02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介绍摘要“南海I号”沉船1987年发现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2007年整体打捞,2013年保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

沉船残长约21.91米,最大船宽约9.87米。船体结构较为完整,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中的“福船”类型。

截止至2019年,发掘提取的文物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其中既有船货,还有船上的生活用具及旅客所携带的贸易用具或随身物品等。同时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

发掘文物中瓷器约16万件套,金器188件套约2.8公斤,银器198件套约300公斤,铜器196件套(部分为铜钱铜环),铁器13件套,铅锡金属器60件套,竹木漆器98件套,石玉玻璃器26件套,铁器凝结物124吨。

“南海I号”上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几乎囊括了当时南方主要窑口与瓷器种类,大部分产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书。

沉船发掘铜钱数万枚,最晚年号为南宋早期孝宗时期的“淳熙元宝”款,发掘的金页和银铤铭文都与国内出土的南宋时期同类货币一致。

——摘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南海I号”南宋沉船对研究南宋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
2020-11-16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史料国家表现
社会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开始采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1
在会议过程中,不同统治集团之间矛盾重重,特别是在大州统治集团与小州统治集团之间,主要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部州和主要代表种植园奴隶主利益的南部州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通过理性的妥协,39名代表签字通过了这部宪法。2
从盘格鲁·撒克逊时代开始,经过深厚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一种务实与妥协的传统,并在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务实与妥协的传统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得近代民主政治沿着一种渐进的模式不断发展,并且成为许多“后发”现代化国家仿效的模式。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史料描述所对应的国家(要求写出2个),并分别说明这两个国家民主政治妥协的表现。
2021-11-04更新 | 354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龙岩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1913年7月22日的一道命令中指出:“最初都督总领军民,率以 光复元勋,遂乃真除受事,等汉收之就拜,类唐藩之留后,威令本自不行,功过安从责课?厥后亟筹分治,民政别置长官;而乃简命朝颁,拒电夕告。”

——摘编自《时报》(1913年7月27日)


这一史料与当时历史事实是否相符?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释。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至1914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材料二


1880至1900年间上海租界内华人的人口发展

——陈万雄《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

材料三

1850《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刊。
1871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电线接入租界。
18724月,英国人美查(Frederick Major)创办《申报》。
18799月,美国传教士创办圣约翰书院,后改称圣约翰大学。
1881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营业。
1882英国人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发电。
1893工部局收购电光公司,成立电气处。该年,英国人丹福士创办《新闻报》。
1902上海首次引进两辆汽车。
1903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东方杂志》。
1908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通车。第一家电影院虹口电影院建成。
1909沪宁铁路通车。
1911上海出现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一上海总会。陆费逵在福州路创立中华书局。

——刘惠吾《上海近代史》


以上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近代上海发展历史时,搜集到的史料。请你帮助他们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文化。这些丰富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的文化沃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宗,四海为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经历了历史的发展与考验,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曾多次在国际场合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时代化的阐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观念、“一带一路”倡议等。

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的郡县制度、土地制度、法律制度、货币制度、军事制度、监察制度等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在近现代直到当代的国家制度设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有许多制度还或显或隐地保留有传统政治制度的印记,如郡县制度、监察制度、科举制度等。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治理文化的母版,而是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接续实行的。

——摘编自王刚《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12-07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教研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禹贡》是《尚书》的重要篇章,记述了大禹功绩夏王室与周边关系、九州划分与五服制度等内容,分叙了各州境内山川、湖泊、土壤、物产的基本状况,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和贡道(水路运输线)等。《禹贡》在古代--直被当作虞夏时期的作品,但随着近代甲骨文的出土、研究,学界普遍认为,从文字发展的角度,在夏禹时就产生《禹贡》这样的煌煌巨著显然不可能。《禹贡》成书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过多人之手加工,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书中不可避免地掺杂了后世的某些政治思想语言及地理知识等,但它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关于夏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素材。

——摘编自岳红琴《<禹贡>与夏代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禹贡》对研究中国早期历史的价值。
2021-07-0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又持续的研究。

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

——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2021-03-12更新 | 868次组卷 | 9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民主思潮的发展,彰显了“思想”的价值与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人才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在此之前,人们主要是把民主与科学作为一种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或手段追求的。为此,人们在接受或宣传、介绍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学说时,往往有所选择,这就影响了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完整理解和系统接纳。如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有人说它们是民主政治的基石,但在“五四”之前,却没有得到国人应有的重视,除严复、梁启超等个别人外,几乎没有其他思想家宣传、介绍过。

--摘编自王奇生《新文化运动是如何“运动”起来的》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近代前期民主思潮演进的相关史实,就“思想的价值与力量”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