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民主的“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

材料   小明同学参加了以“民主的思想与启蒙”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为了使这项社会契约不致成为一纸空文,它就不言而喻地包含有这样一个约定,即:只有它才能使其他约定具有效力;谁拒不服从公意,整个共同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公意……没有这一条件,任何社会约定都将是荒谬的,暴政的,而且会遭到严重的滥用。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转型中是起了实际作用的。梁启超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孙中山曾把《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制成小册子,作为兴中会的革命宣传品随身携带散发,并赠给了日本友人南方雄楠。

——摘编自李存山《对中国文化民本思想的再认识》

◆法国革命……它比那些较早的大变动引起更多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并影响了世界的更大一部分地区。法国革命不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胜利,而且标志着民众的充分觉醒。……为什么这一巨变会发生在法国呢?其根本原因是:启蒙运动的故乡法国,直到拿破仑登台后才由一个开明专制的君主统治。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通过研读上述材料,有的同学看到了民主的思想启蒙,有的同学看到了民主的社会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因果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1500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相隔绝,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1760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初期发生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871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继而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世界被瓜分完毕。这个过程以1500年为起点,是由于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使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同时,基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一唯物主义原则,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论证将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理由。(围绕材料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对比表


历史时期
(公元年)
中国人口/万人中国人均收入中国GDP西欧人均收入西欧GDP中国所占份额
1500103003503607983849.2%
175026000377758102870714.3%
18203810032512041234141420.6%
1900400002931173306762426.3%
1913437142971298368784055.0%
19365079632116134525110104.2%
19535879629717455664148242.9%
197082992424352310925324312.6%
19901143339681106916797527764.2%
2010134000529170895254797813114.0%

说明:人均收入和GDP均以1990年价格为基准人均收入单位为美元,GDP单位为亿美元。

——摘编自杜君立《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


根据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中外具体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理由充分,逻辑清晰)
2021-03-1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是治史的基本方法,有横向和纵向、单向和多向、宏观和微观等类型。中国传统史学自古就有历史比较法,但那些都是简单、个别和偶然的比较,而且对域外文化很少表现出兴趣,他们关心的所谓"天下"实际上不超出中国范围。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留心中西历史和文化之差异,并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如梁启超撰写的《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各国宪法异同论》等,认为从中国和欧洲历史比较中,可以"知今日现象之所由来",并提出"凡天下事,必比较而后见真"。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比较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符合题意且明确,即具备可比性;阐述史实合理且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的霸权源自于殖民化和工业化打造的强大经济基础,但其经济实力优势在19世纪末就逐渐丧失。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870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到一战前夕被美国和德国超过。特别是与美国相比,经济实力差距更是十分巨大。二战之后,英美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且英国欠下美国大笔债务,甚至连国内重建都需要依赖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英国仅凭自己的羸弱的国力已经无法保住英国霸权的基础,只得向美国开放其势力范围,用接受美国的投资和贸易为条件换取美援。

美国在与英国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和国家利益为前提,确定了霸权转移的非战争性质。美国尊重当时的国际体系和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能够在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由后起的头号强国取代原先的头号强国。英国在面对美德两种霸权挑战模式时,显然更倾向于接受前者,而排斥后者。对英国而言,德国的武力挑战模式不仅不能接受,而且直接威胁到了英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

英美之间基于共同文化和血缘纽带的特殊关系虽然不能排除早年的冲突,但在面临诸如纳粹德国和苏联阵营的外来威胁和挑战时,却能本能地紧密地联合在一起,并在霸权转移中采取和平的模式和路径。

——摘编自《英美霸权转移的历史考察》(《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材料提供了英美霸权交替的诸多因素,其中蕴含了诸多的历史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外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6 . 从公元前700年左右开始的城市化是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比】马克·安托罗普《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


图中反映出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0-06-25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2021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7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4-25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新教材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也是近代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他是“西学维新”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思想经历多次转变。这既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不断探求救国真理的折射,亦是中国近代社会艰难变迁历程的真实写照。

容闳的个人经历简表

时期主要经历
1860年前1828年出生于广东香山;
18351845年在洋人创办于澳门、香港的学堂学习:
1846年赴美留学;
18501854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放弃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机会毅然回国
186018981860年前往天京拜会洪仁玕,考察太平天国后离开
18641865年受曾国藩委托赴美为江南制造总局采购机器
1872年倡议留关幼童计划,“教育教国”,后被任命为留美幼童计划副监督,将共120人的留美幼童计划付诸实施。
1881年留美幼童被清政府中断批回,容因挽救该计划失败
189819121898年参加保国会,与康有为、梁启超频繁会商维新变法亭宜
1900年乘“神户丸”赴日,在船上认识孙中山,心仅革命
1908年促成孙中山与美国友人制订革命的“中国红龙计划”
1911年底,欣闻辛亥革命爆发,称“中国人民正处于自己主权的最高峰”
1912年,寄语长子“愿冀回报祖国”,421日逝世于美国,享年84

——摘编自周靖程《容闳维新思想的四次转变》(有改动)


材料提供了容闳人生经历的案例。请围绕“时代下的个人”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21-03-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四)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国家思想之变迁对比

中世纪近代
国家由教派之统一为最要。凡异教、无教之徒,不许有政权,且虐待之……教主之位,在国王之上;教士之位,在平民之上,常享特权,免常务。宗教无特权。国家有保护“信教自由”之责任,无论何种教令,不得禁止凌害之……法律下,一切阶级皆平等,教士不能有特优之权。宪制下统治者能以权力临教会。
因封建制度之故,国权破碎分离,自神而王,自王而侯、伯,自侯、伯而士,自士而市府,逐渐推移,法律之组织极散漫。国家者,自国民而成者也,但中央统制之权仍存于国家。国民基础,其范围日趋广大。法律亦以国家统一之精神,施平等于全体。
代议选举之权,由身份而异,贵族及教士占非常之势力,法律亦因阶级为区别。选举之权,达于人民全体……法律通全国而为一。

——摘编自德国学者伯伦知理《国家学》


从材料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更一样悠久。从远古的船舶史前刳木为舟起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见下表)。

时代类型
舟筏时代独木舟、筏、木板船、桨、蒿和橹
帆船时代地中海的古帆船、北欧和西欧帆船、飞剪式帆船、中国帆船
蒸汽机船时代早期的蒸汽机船、“大东方号”蒸汽机船、蒸汽机船、汽轮机船、柴油机船、油船和散货船、大型远洋客船
柴油机船时代船舶大型化、船舶专业化、船舶高速化、船舶自动化、船舶内燃机化

——摘编自梅泉海《船舶发展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或两则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