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新石头记》作者吴趼人,光绪帝三十四(1908)年刊行的晚清长篇科幻小说,在书中,描述了贾宝玉在1901年复活,到上海、南京、北京、武汉游历的场景。以下是节选自书中的某些章节目录:
第五回求知识借新书瞎忧愁纵谈洋货
第七回一言不合怒绝狂徒满口忠言正则大舅
第八回闲品茗纵谈天足论禁猎惊及地反
第十回论文野旁及圆林考工艺遍游局厂
第二十五回穿鱼腹战船施猛力试电气海上发奇光
第二十六回闲挑灯主宾谈政体驾猎车人类战飞禽
第三十五回论竞争闲谈党派借农桑引出军操
第三十八回奇器发明偏谈仁术壮游已遍拟访文明

指出《新石头记》的史料类型,提取材料信息,就其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1-12-19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2021-2022学年高一12抽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1913年7月22日的一道命令中指出:“最初都督总领军民,率以 光复元勋,遂乃真除受事,等汉收之就拜,类唐藩之留后,威令本自不行,功过安从责课?厥后亟筹分治,民政别置长官;而乃简命朝颁,拒电夕告。”

——摘编自《时报》(1913年7月27日)


这一史料与当时历史事实是否相符?运用所学知识,对此进行阐释。
3 . [历史的“变与不变”]

小楚同学参加了以“历史的变革与延续”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展开相关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于不变之中,而寓变之制;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

——顾炎武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

材料◆赵宋官制虽承前代,如宰相大抵类似于唐,而宋则又以枢密使、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若外官,则宋与唐大有别。藩镇(节度使)之权既夺,大约统率所部者有安抚使、转运使诸官职。

——摘编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鼎革之义;对于临时政府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立宪派或旧官僚。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789年7月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之后,国民自卫军总司令拉法耶特侯爵将象征法国王室的白色与巴黎民众武装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结合,创设三色徽章作为国民自卫军帽徽。不久,法国国王到巴黎接受了三色帽微,表示对革命形势的认可。此后,红白蓝三色配置在全国流行,三色帽徽、三色服饰成为革命者的标志。几经演变,三色旗成为法国国旗。

——摘编自沈坚《三色旗和高卢雄鸡》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变革,有的同学看到了历史的延续,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0-07更新 | 2915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岁戊申(公元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江以南大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载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明)徐光启《甘薯疏序》

材料二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注:《金薯传习录》是一部引种、推广、种植和传播甘薯的农业科学史料汇编。


在探究“明代甘薯传入中国”这一问题时,你认为应该如何辨析和使用上面的材料?
2021-06-02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21届高三考前热身押题(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史料的运用,即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如表为某班为研究历史搜集的部分资料汇总表。

《山海经》秦始皇帝陵实景图《史记.秦始皇本纪》
《过秦论》泰山始皇刻辞秦半两
故宫平面图《明实录》军机处内景照图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我的前半生一溥仪自传》《故宫博物院本:身档案分类表》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
《当代中国口述史—我所知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央视大型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年)》

结合所学知识,遵循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原则,任选三种资料作为研究史料,就中国历史某一相关问题,自拟论题,并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1-05-01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务印书馆任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1月1日中华书局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书局开业后,即可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首先出版新编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在《中华初等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编者写道:“我国旗。分五色。红黄蓝白黑。我等爱中华。”1921年,陆费逵在《我国书业之大概》一文中对中西方民众读书习惯的差别分析如下:“(中国)国民智识太浅,舍此等(如《三国演义》)小说书外,他书不能阅耳。此刻欲补救此弊,有二途:一,普及教育,增加人民智识。二,发行代替小说的科学或文学书,以便人民购阅。”依据这样的理念,书局拟定了出版教育丛书的计划,到1945年,已出版60多种教育丛书,涵盖成人教育的各个方面。

1954年5月,中华书局实行公私合营,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渴求文化、渴求真理的时代,中华书局策划了许多大型项目,如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等,继续为文化学术界提供基本典籍。从2006到2010年,中华书局完成全套50种“中华经典藏书”的出版,如《论语》《诗经》《史记》等。2012年,中华书局迎来百年华诞。

——摘编自《庆祝中华书局成立一百周年·图说中华》

材料二   中华书局创办宗旨:一、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二、并采人道主义、政治主义、军国民主义。三、注意实际教育。四、融和国粹欧化。

——1912年2月23日《中华书局宣言书》


中华书局是如何践行其创业宗旨的?结合材料及所学加以解释。要求:从中华书局创业宗旨中任选其三进行解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4-2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京条约》关于关税原文是这么说的:“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 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为什么要议定则例?难道以前的关税是不确定的吗?经查史料发现,国家层面是确定 的。官府收关税是4%,还不是值百抽五,是四,但是有潜规则,外国商人在广州卸货 必须打点红包,这些费用会占到英商进出口货物的10%40%,,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当 时官员的胃口大小不一。魏斐德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行商为了保护他们自己, 1775年建立一种秘密基金,公所的每个成员要把他贸易利润的”10交作基金,在必要时用来应付官吏的勒索。”潸规则曲川很而,搞得外国商人无所适从,…,「因为在基督教文化中他们是很反感这个东西的。所以英国要求“明定关税”。打完仗5后,值百 如五以后结果是什么呢,广东的关机收入大增,比鸦片战争之前国库收入更多,原因之 一是进入国肆的关税的比例提高了,4%提高到5%:二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增加了 , 所以整体的关税收入大大增加了。

——《如何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依据材料信息,围绕“《南京条约》与关税自主权”拟出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摘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

材料二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 强侵略的加剧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 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 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注】每课课题之下所列,为本课子目内容。

——据2019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中一个单元,自拟合适的学习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阐释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2023-04-21更新 | 594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人类社会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的文明,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在物质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鼓励人们多花点时间思考:什么是“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人类而言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人类在权力与市场的夹击下如何做到增进团结、消除矛盾、协调社会?怎样提升公共道德?对文明的思考说来也简单,那就是重现“人文精神、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化的理论体系”,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动物,它还追求意义,追求崇高,过度夸大和消费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鼓励贪欲容易对人类价值形成误导;地球承载不了人类所有的欲望;罗马帝国的衰亡和中世纪黑死病都是对人类贪欲的惩罚。

——摘编自金雁《东欧剧变的思考》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1-12-10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遂宁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文化。这些丰富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的文化沃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价值观的历史文化基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宗,四海为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经历了历史的发展与考验,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中,习近平曾多次在国际场合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时代化的阐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观念、“一带一路”倡议等。

中国历史上逐步形成的郡县制度、土地制度、法律制度、货币制度、军事制度、监察制度等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及其在近现代直到当代的国家制度设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有许多制度还或显或隐地保留有传统政治制度的印记,如郡县制度、监察制度、科举制度等。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延续我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治理文化的母版,而是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接续实行的。

——摘编自王刚《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12-07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教研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