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马基亚维利
(1469-1527)
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抛弃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不再从《圣经》和上帝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
孟德斯鸠
(1689-1755)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法的功能,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托马斯·潘恩
(1737-1809)
1776年发表《常识》,成为了北美人民明确的战斗纲领,并随后被吸收为《独立宣言》的精华。其一生都在跟独夫民贼以及君主制等强大的"传统"作战,并终身宣扬激进的民主共和思想。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毛泽东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8-22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2 . [启蒙运动时期的宗教观]

材料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拉开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序幕,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美]彼得·赖尔等《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就启蒙运动时期的宗教观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角度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8-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部分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4月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中国”与“大中国”

材料一   虽然中原王朝在西周时期已形成“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政治观,但在地理意义上,“四海”仍是狭小的空间概念。由于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原王朝对周边民族地区的经略,更多的是政治上的“绥服”“安边”或修筑长城抵御异族入侵。……与之相反,北方游牧民族或狩猎民族由于经济的单一性,迫切需要与中原建立稳定的经济交往关系。但是,在正常交换无法得到满足时,战争掠夺便成为一种非常手段,从而激化了民族矛盾。

——摘编自乌恩《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材料二   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具有“南朝”“北朝”是一家、“南朝”“北朝”都是中国的思想意识…作为分立对峙政权,金人承认金、宋分别是各自独立的不同政权,各有自己的国号,互为外国。但作为“中国”,他们又认为金、宋都是“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三   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有个提法值得参考∶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摘编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这一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角度多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部分)历史学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人物

评价

(清)赵翼

“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认为孝文帝一味学习汉族制度礼仪,以文治国,丢弃了鲜卑族的长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国势由盛而衰。

吕思勉

鲜卑无法永远凭借武力和汉族相持,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钱穆

凡历史上有一番改进,往往有一度反动,不能因反动而归咎改进之本身;然亦须在改进中能善处反动方妙。魏孝文卒后,鲜卑并不能继续改进,并急速腐化,岂得以将来之反动,追难孝文!

白寿彝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通过汲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优分裂原则”-创新在带有最优中间程度分裂的社会里发展得最快,太过统一的社会与太过分裂的社会都不占优势。欧洲在近现代的崛起,与它在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密不可分。这种分裂促成了思想的多元化、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推动各国竞争。正是这种“分裂”孕育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文明。进入封建社会后的中国,由于文化和地理的双重原因,它在很长时间里维持了超稳定结构,并在明清时代,形成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成熟的高度专制政体,“由此带来的国家体制压制了现代科学出现所必需的多数条件”。与欧洲和中国相比,印度则是另一个极端,它过于分裂而长期发展受限。

——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谈谈你对该作者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教授王学典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历程中,其工作重心有四次大转移:第一次为1921年到1949年的“以武装革命为纲,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第二次为1949年到1978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巩固政权为中心”;第三次为1978年到2012年的“以经济建设为纲,以脱贫致富为中心”;第四次为2012年至今的“以民族复兴为纲,以信仰、精神、伦理、秩序、规则重建为中心。”

——摘自《济南大学学报》20221


根据材料,任选一次党的工作重心转移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赞成或不赞成材料中的观点均可,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看法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言之成理。)
2022-03-19更新 | 335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学者王增福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并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学主导、与释道等诸家学说“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呈现出“顺时而生”“与时迁移”的长久生命力,体现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向度。

这些论述精准概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起与嬗变、合流与内化、变革与转型。释放出传统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信号,展示出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奋斗的历史担当和自觉境界。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包容态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向度”、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等选取任意信息谈谈你的看法并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层次分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