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方史料称: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缅甸使团百余人,携带大批礼物及金叶文,来到北京进贡——这是长达七年的清缅战争于1769年结束后,两国朝贡关系的首次恢复。

缅方史料称:因为1787年清朝皇帝派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团到缅甸,呈上了各种礼物,所以1788年朝贡的实质乃是一次回礼。(但在中方史料中无该使团踪影)

学者考据与推断:“这是由缅甸八莫土司和一些从云南来的商人一手策划的,因为他们特别关心全面恢复两国之间的贸易。他们先是让一些人冒充中国皇帝的使团赴缅,缅王以礼相待,旋即遣使回访北京。此时,土司和商人们便巧做安排,让使团翻译离开,换上自己的翻译。

这样,当缅甸使团到达中国皇帝那儿时,他们的翻译便解释说这个团是来进贡的。中国皇帝十分高兴,便下令全面恢复两国(朝贡)贸易。”

——摘编自高伟浓《走向近世的中国与“朝贡”国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从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白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无论着眼于贸易、外交等历史史实分析,还是着眼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方法分析,均要与材料有关联,言之有理)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

时间概况
1949文物部宣布故宫博物院新的业务方针是“要利用文物为教育人民之工具,以启发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并协助国家建设事业为工作之目标”
1950更名为“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8月,文物局召开筹备民族博物馆座谈会,称建馆的目的是“加强兄弟民族的团结”,馆址暂设故宫博物院。10月,中央军委借故宫午门、太和殿、景山大高殿等举办“战绩展览会”
1951更名为“故宫博物院”。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成立,借文华殿、传心殿和清史馆办公
1953陶瓷馆开放,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器以及陶瓷工艺参观学习中心。建成开放的绘画馆,作为国家规划的“中国古典美术的宝库”
1954建成国际友谊馆,以展示国际友谊为主题,陈列苏联以及其他民主主义国家送给中国的礼品
1959织绣馆建成开放,以中国织绣工艺发展史为陈列主题。展品中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49年后的新织绣工艺品,还有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织绣工艺品,以及农村的桃花绣品

——摘编自徐玲《1949-1961年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的历史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故宫博物院革命性改造”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6年,从日本舶来的“东洋车”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由于不需要什么技术,大量农民进城拉洋车。调查显示,到1924年时,北京有20%的人的生活离不开人力车。北京本有深厚的行会传统和基础,但人力车夫却长期没有行会。车夫与老板的矛盾都局限在个人层面,没有上升到阶层的层面。当有轨电车开进上海、天津,并开始向北京进发时,遭到“人力车”从业人员的激烈反对。1929年,以人力车夫为主的“旧行业”与电车工会甚至发生暴力冲突。此前人力车夫常被社会视为流痞一类,而这次公开的集体行动、集体反抗,使社会开始正视他们。中国共产党也重新重视起在北京人力车夫中的组织动员工作,不久就大见成效。

——摘编自雷颐《北京人力车夫与中国现代性转型》

阅读材料,围绕“交通工具与现代性转型”,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人翁:新中国成立初期识字课本中的工人形象建构。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毛泽东称赞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这一时期的工人识字课本记载了许多工人争做模范的故事,号召和鼓励努力生产,向劳动英雄、生产英雄和模范学习。

识字课本中的工人模范

课本

课文题目

模范人物

成长故事

《识字课本》

《创造新记录》

赵国有

创造新纪录的生产英雄,被提拨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生产部副部长。

《职工识字课本》

《孟泰仓库》

孟泰

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识字课本》

《劳动英雄刘英源在“七一”大会上的讲话》

刘英源

曾在外国人创办的工厂过着受压迫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参加生产,改进生产方法,被评为劳动英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拨为厂长,当选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代表。

《工人识字课本》

《给奖大会》

17个妇女等模范人物

从名字都没有,被欺凌、被压迫的妇女成为特等模范人物。

——摘编自熊秋良《主人翁:新中国成立初期识字课本中的工人形象建构》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工人主人翁形象的构建”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024-06-0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浏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6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钱玄同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发表在《新青年》上。文中指出汉字在学与用上诸多缺陷,并说汉字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他主张先废除汉字。陈独秀赞同其废除汉字改用罗马字母的方案。鲁迅认为人类未来最终会使用同一种共同语言,当前文字简化与拼音化是为之后世界语的使用提供基础与准备。他的《阿Q正传》中主人公的命名上出现字母的使用,是对汉字拼音化的一种回应。然而,作家巴金在他的《病中集·汉字改革》一文中指出:“我年轻的时候思想偏激,曾经主张烧毁所有的线装书,今天回想起来实在可笑。”如果汉字走向拼音化,“这样我们连李白、杜甫也要丢掉了。”这种充满历史感的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刘婷《时代的神智—汉字形与意的思辨》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字拼音化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外力冲击下的中国现代化思潮和运动表现出一种回应外国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说,这种回应的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拯救民族危机。有的论者以此特征,把中国的现代化称之为一种“防御式的现代化”、即一种被动的现代化。在近代中国,西方的侵略的确是构成中国现代化的两大障碍之一(另一障碍是中国的封建主义)。所以,这种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动力或目的的现代化运动乃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使然。“防卫型现代化”的特征对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判断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就是因为“防卫”的需要,“民族主义”或“文化本位”的情结始终制约着近代中国人对现代化价值的选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碍了近代中国从对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深入而客观的了解,因此也在较大的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现代化思潮与运动的深入发展。

——摘编自王继平《晚清中国现代化思潮的文化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就材料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完整,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船只满载着货物从合浦郡徐闻县起航,抵达东南亚一带,最终抵达黄支国(印度)。国外的“山深水宝,翠玉之珍,蛇珠火布之异”通过海上航线被运输到了中国。

唐代

在唐朝时,中国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东南亚国家。当时外国人使用了大量金银支付所购买的物品,对岭南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从8世纪中叶起,中国陶瓷逐渐成为流通到海外的重要商品。

宋代

宋朝政府鼓励阿拉伯商人来广州与泉州等地贸易,海上丝绸之路有所拓展。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埃及制陶技术有所发展。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

元代

元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中国的很多港口城市成为当时联系世界各国的纽带,有数百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人与货轮来到中国繁华的港口,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明清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明代中叶,明朝在福建漳州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出海贸易。西班牙殖民者开辟了大帆船贸易航线,把中国的生丝和丝织品转运到美洲大陆、欧洲。

新时代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陈玉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等

围绕“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这一主题,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

——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热度与时代”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三)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第一个女火车班组、第一个女拖拉机队、第一批女航空人员、第一批女摩托车运动员、第一批女坦克车手、第一个轮船女驾驶员、第一个女推土机手等纷纷涌现,女司机以群体姿态出现,其形象成为现代媒体和文学艺术广泛宣传、大力塑造的对象。

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在观看了苏联电影《巾帼英雄》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当一个拖拉机手那是多么光荣。”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偶然看到了苏联火车女司机的照片,燃起了她做新中国火车女司机的愿望。在苏联专家亲自培训与指导下,田桂英等从普通工厂女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火车女司机。

他们的事迹被改编成电影。《女司机》《马兰花开》书写了来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走出家庭,在社会主义交通工业建设中,克服体力、文化、技术上的重重困难,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性别偏见,一步步锻炼成为能够熟练地驾驭现代化大机器的女司机的故事。

国家不仅扶持与培养这些勇敢踏入男性垄断行业的妇女,而且给予她们很高的荣誉。田桂英、梁军等都被推举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安排到专门学校进一步学习深造,逐步成长为所在行业的领导干部。她们的事迹不仅被《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国妇女》《群众日报》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有的还进入教科书,画成连环画,拍成电影,印上了人民币。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5070年代女司机形象长廊里,最大的群体是女拖拉机手。驰骋在丰收大地上的女拖拉机手,在深层意义上接续传统性别观,潜在地满足人们对“女性气质”“女性特征”的理解与认知。

——改编自刘传霞《新中国初期女司机形象的生成与多重文化意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女司机形象。(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5-3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