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教化与国家治理】

材料一   私学除有与官学相同的教化形式外,由于它本身的一些特征,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影响。秦禁私学是教育史上的倒退,而汉朝官、私教育结合的方式无疑是统治术上的智慧。史料中也常见私学的老师、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以及游侠、豪强、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这胜过形式意义上的教令和劝说,而且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民,势必固化为乡民内在的理念。在汉代,地方官吏的示范也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据《后汉书·李膺传》说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思成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

——摘编自王育《秦汉乡里教化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教化的客观有效性是十分明显的,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性格的生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传统社会发展的后期,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化活动成为了固化社会发展的障碍,导致社会发展滞后。古代的教化只有教化主体的主导性而无教化对象的主体性,教化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或者干脆就是怀着功利的目的,形成了对人的普遍压抑,不利于社会的革新、思想的进步,从整体上有碍于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另外,古代教化之下的人们普遍“重德性,轻知性”,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也不符合科学精神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王永祥《中国古代教化方式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乡里教化的主要形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教化的价值与局限性。
2 . 汉成帝以后的历代法律均规定:90岁以上,或8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不论犯什么罪,一概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到了明清,法律却明确规定,90岁以上犯有“谋大逆”(犯上作犯,危害君权)罪行的,不得免除刑事责任。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时
A.礼刑并用原则被废弃B.审判量刑趋于严苛
C.刑法的人治特征增强D.君主专制大为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57 年4 月28 日,周恩来在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说:“我们不是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吗? 香港应该化为经济上对我们有用的港口。” 中国当时不急于恢复香港的主权是
A.基于“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方针
B.为了维持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C.团结英帝国主义打击美帝国主义
D.推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方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其经济章主要内容是:1.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本此目的,以实行计划经济,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扩大战时生产;2.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通水利;3.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并发展各地之手工业;4.推行战时税制,彻底改革财务行政;5.统制银行业务,从而调整工商业之活动;6.巩固法币,统制外汇,管理进出口货,以安定金融;7.整理交通系统,举办水陆空联运,增筑铁路、公路,加辟航线;8.严禁奸商垄断居奇,投机操纵,实施物品平价制度。

——《国民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档案》

材料二     1938年初,国民政府在《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中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同年,蒋介石电令工矿调整委员会,“筹划战时工业,以川黔湘西为主”,从而形成以西南为中心发展大后方经济的战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这一经济政策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2021-12-0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材料   (波茨坦)会议决定设立一个由英、苏、中、法、美五国外长组成的外长会议,以进行关于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置日本的方针,并通过一项决议,即《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因为当时苏联尚未参加对日作战,所以没有签字。公告是以中美苏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的……19458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在公告上签字。这样,公告就成为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公告宣布: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日本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必须消除……日本政府表示拒绝接受公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茨坦会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怎么看待《波茨坦公告》?
2021-12-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7—18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现象,儒学家们经常以超世间的“道”和“世间”的“势”相抗衡。这体现出当时的儒学家们
A.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反思B.借鉴了道家和法家思想
C.对近代民主理论的探索D.对西方民权思想的宣传
2021-12-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石,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三宝:粮食、器物、财富)绝,虞(虞 : 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周书》

材料二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史记》

材料三 “夫释农桑之事,入山海,采珠玑,捕豹翠,消蔲力,散布泉,以极耳目之好,快淫侈之心,岂不谬哉?后世淫邪,增之以郑、卫之音,民弃本趋末,技巧横出,用意各殊,则加雕文刻镂,傅致胶漆丹青、玄黄琦玮之色,以穷耳目之好,极工匠之巧。夫谋事不并仁义者后必败,殖不固本而立高基者后必崩。王者行之於朝廷,匹夫行之於田,治末者调其本,端其影者正其形。”

——(西汉)陆贾.新语校注[M].王利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

材料四 “盖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清)薛福成.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汉初怎样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三概括陆贾有关农商的观点。材料四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对待商业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说明这种转变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对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启示。
2021-12-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引自《共产党宣言》)这段论述表明
A.现代资产阶级是生产、交换方式变革的产物
B.无产阶级队伍是从市民等阶级阶层中得到补充的
C.扩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
D.工人革命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
9 . 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再次修改选举法,明确规定我国城市与乡村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历史上曾出现过城乡代表的比例是8比1、4比1、1比1……城乡选举人大代表人口比例的变化反映出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政治渐进式发展
C.城乡差距逐渐消失D.已实现了全民普选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与唐朝相比,北宋科考取士方式已占主导,考中得意、落榜失意现象已成普遍。这种现象
A.深化了儒释道三教合流B.有利于科考制度的完善
C.促进了士商合流的产生D.加速了门阀政治的瓦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