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的另一个重大后果,便是世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密切了,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到18世纪后期,大陆之间的贸易发展规模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大西洋贸易尤其如此,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烟草、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因为种植场生产的是单一作物,所以种植场需要进口一切日常必需品。……这些种植场也要求进口劳动力,所以就导致三角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缩小到1919年前的水平。大危机使各国实际收入和物价水平暴跌,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出口国出口锐减,降低了出口国家的外汇收入,而每一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相应地缩减其国际开支并保护黄金和外汇储备。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都争取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以求国际收支平衡。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管制等手段。这些手段动摇了自由贸易体系的基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关贸总协定缔结后,多次进行减税谈判,这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相当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波动和经济动荡,增加了投资,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也促进了世界贸易。1986年与194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增长了36倍和38倍,同期国际贸易额已逾20000亿美元。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新编世界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殖民扩张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资本主义各国采取的贸易措施。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展的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初的统治者设计了一套概念全新的路制作为新的地方高级行政区划。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每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分别负责地方财赋转输、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和平抑物价、治安边防。四司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朝廷规定诸司若有违法不公行为,要互相举报。这些官员还负责对所辖地方官吏进行行政监督。各路或所辖州的情况,知州和诸司都要独立向朝廷汇报。北宋中期后,州县的各项权力逐渐转移于诸司之手.时人评价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朱熹则感慨说,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路制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制度设计。
2021-09-13更新 | 30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1届高三11月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性、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度萌芽,至秦统一中国最后完成。到元代,地方行政与中央一样,形成许多单独的行政体系,如在军事上统属于枢密院的镇抚卫所,监察上统属于御史台的肃政廉访(提刑按察)司,以及统属中央各专门职事部门的诸路匠人总管府、提举司和主管专门事务的局、所、司、库等,都独立于地方行政之外。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第二届大陆会议起草的《邦联条例》于1781年正式生效。从形式上看,邦联合国会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于一身,实际上“它只能执行这个邦联13个州中9个州同意的事情”。1787年制宪会议开幕,经过反复辩论达成协议:(1)中央的权力是明确列举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明确列举的权力不得受地方侵犯。(2)中央立法居最高地位,对各州法律有约束力,各州不得与之违背。(3)国会有权为行使宪法权力制定必要而又适当的法律。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主要区别,并说明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独立初的美国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上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46年,中央决定从1965年起用10至15年时间,在纵深地区(即“三线地区”,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起一个以国防工业为中心、工农业结合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工业基地。它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美国出兵越南、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关系紧张等),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调整。

1964年至1980年,国家在三线地区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的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贵州、川东山区、川中平原、汉中、秦岭北麓等地区。三线建设并不都是沿海工业内迁,还新建有如重钢、攀钢、酒钢为中心的三大冶金工业基地,长庆油田、六盘水煤炭工业等能源基地,以及大量配套的铁路公路(如成昆、湘黔、襄渝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

经过全面三线建设,到 1978年,中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40. 28%,其中西部重工业在1965年时已接近东部水平。1980年以后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

——摘编自王晓林《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归纳“三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评价“三线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穆宗长庆年间,以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与薛存庆封还诏书。穆宗派宰相劝谕弘景等人,云:“诏命已行,可放下。”弘景等“固执如前。”宰臣不得已,“请改授卫尉少卿。”

——摘编自《册府元龟》

材料二:民国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参议院为最高之机关,而国务院为责任之主体,总统所发之法律,命令及一切公文,皆须国务员副署,总统虽有任免文武官吏之权,而主张此项权利,必待国务院之副署,始能发生效力。其实权握于国务员之手,盖总统之地位至巩固,至尊严,除非常事件外,对于参议院不负责任。

——朱宗震、杨光辉《民初政争与二次革命》(注意:“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御任大总统孙文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刘仲敬《民国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给事中”所隶属的部门及职责,请用一句话概括此制度的积极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为制约总统权力而设置的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予以简要评价。
(3)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两类权力制约制度的本质区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2021-07-08更新 | 5960次组卷 | 49卷引用:2020年山东历史高考真题变式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2021-06-09更新 | 3823次组卷 | 27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都城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重要象征,中国古代把营建都邑视为“国之大事”。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记载: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洛阳甚而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都指挥使李怀忠献言道:“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后来,在晋王赵光义的进一步劝阻下,宋太祖搁置迁都之事。

材料二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划出个大概。第一条   从周朝至北宋时期,……第二条   从北宋至今,……。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下图为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等

材料三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

——摘编自刘沛林《中国历代核心区的迁移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君臣“迁都之议”针对的是怎样的社会局势?并指出古代都城选择重点考虑的因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都城开封在图中的位置(填写代号),概述西周至清朝三千年间主要王朝都城的迁移轨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后期核心区的突出特点。(联系具体史实进行说明)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专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保护技术成果的法律制度。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一些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萌发了鼓励国人发明创造、振兴实业的思想,从而将专利制度逐步引入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作为奖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措施之一;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等人在1882年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之后张謇创办的大生沙厂、张弼士在烟台开办的葡萄酿酒厂等企业也获得专利权;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