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1911年,中国出现了一种文明史上似乎反常但却是很自然的现象:一个王朝在面临大崩溃危险的时候,出于自救意识,会对世界文明大潮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顺应”。清政府首先在经济领域实行政策转轨的动员参与,为此实行奖励实业、扶植工商的政策。1905年成立商部,以保护、开通工商业为宗旨,学习西方,制定和颁布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律》等。1904年-1908年中国出现了办厂高潮,使用机器动力的工矿企业增至549家,主要行业增长速度达15%_-20%。同时社会精英人物痛感专制政体的中国若不顺应世界文明大潮,迅行立宪,国将不保。内外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推行钦定立宪运动,并在1909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此外,清政府在这一时期推行西方文明的教育制度之决心是前所未有的,但却未能“同化”改革所造就的各种社会力量,反被新兴力量所淹没。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政府“顺应”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政府“顺应”世界文明大潮的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几千年来办教育无章程、学校无体系……1862年,洋务派建立京师同文馆,1898年,光绪批准梁启超拟出的《京师大学堂章程》。1901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派人赴日考察后拟就《钦定学堂章程》,从蒙学到大学层次递进的学校系统方案面世,后因故未能实施。1903年6月,清廷命张之洞主持修成《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该学制包括《奏定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等22个法律性文件,它以日本学制为媒介,将西方教育制度全面引入,包括学校教育系统、教育内容、管理方式、行政体制等。它强调各等级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瀹(yue疏导)其智识,练其艺能”。学制颁布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涌现,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增加到3788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024988人。

——摘编自刘虹《<癸卯学制>百年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析“癸卯学制”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癸卯学制”的颁布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
2021-08-1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阿富汗因四分五裂的山地地形历来被称为“帝国坟场”,但实际的命运却是大国强权博弈的角斗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自决”的时代变革大潮席卷全球,阿富汗改革派政权宣布国家独立,并写信给英国印度总督,不再承认英国掌控阿富汗外交的特权。英国不顾战后国内经济的困难,纠集30余万英印军人,于191953日发动了第三次侵阿战争。阿富汗社会对于外人插手部族内部事务是极度反感的,这种反感具有一定的主权特征,外人插手部族内部事务可以被类比为干涉他国内政,无论意图是什么,这种干涉本身就不可接受。跟之前两次的战争一样,英国一开始凭借着先进的军事装备,一路高歌猛进。但是没过多久,各种袭击英国军队的小分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围攻驻扎官的营地、火烧其官邸、刺杀驻扎官员等,陷入到阿富汗人民的反抗泥淖中寸步难行。而同期印度境内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如火如荼,英军实在没法再在阿富汗耗费更多人力物力。19211122日,英阿双方签订和约,英国最终承认阿富汗的独立主权。有资料显示,英方牺牲巨大、代价深重,损失1700多名军人,包括参加英军的印度人。

——摘编自《名副其实的“帝国坟场”:英军三次入侵阿富汗为何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第三次入侵阿富汗战争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富汗成为“大国强权博弈角斗场”所带来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苏联已经在卫国战争中取得了优势,反攻已是必然,所以英美都要首先考虑到阻止苏联进一步在欧洲扩大自己的优势。英美盟军为履行美、英、苏首脑在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协议,决定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登陆,向纳粹德国的军队发起反击。7月24日战役结束时,盟军共投入288万人,5300多艘战舰和近1.4万架战机。德军投入的兵力达51万人。战役中,盟军共消灭德军11.4万人,击毁坦克2117辆,飞机245架。盟军方面约有12.2万将士牺牲。艾森豪威尔在诺曼底登陆后说:“毫无疑问,诺曼底战场是战争领域所曾出现过的最大屠宰场之一,那一带的通道、公路和田野上,到处塞满了毁弃的武器装备以及人和牲畜的尸体。我所见到的那幅景象,只有但丁能够加以描述。一口气走上几百码,而脚步全是踩在死人和腐烂的尸体上。”此后,盟军继续向欧洲腹地推进,在3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解放了法国和比利时等国,并攻入德国本土。

——摘编自《硝烟诺曼底》


(1)根据材料,指出美英开展诺曼底登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诺曼底战役的特征及其影响。
2021-08-17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6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孕育着最初的养老形态。养老在古今中外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推行孝道,秦朝法律严惩危及父家长权威的不孝行为。秦朝继承了先秦传统养老思想,又有所发展,如孝道要绝对服从于“忠”等。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高祖刘邦推行三老制度,惠帝宽政待民,设孝悌力田之科,文帝时重申“受誓法”,汉武帝诏令“举孝廉”,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由孝劝忠,使孝道有了新的意义。汉朝政府还大力推行三老教化和乡饮酒礼,通过养老礼仪和教育进一步巩固养老观念。

——摘编自尹怡朋《秦汉养老政策研究》

材料二   中华民族在夏商周时期盛行家庭养老,西方社会在希腊城邦时期就缺少家庭养老所依托的客观条件,中西方家庭养老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方从早期就明显相异的家庭模式。中国夏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式大家庭,上至天子以孝治国,下至庶民以孝齐家。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其他诸子百家均提倡尊祖续后的孝道,而西方同时期苏格拉底与普罗塔戈拉关于道德和幸福的争论中几乎与尊祖续后的家庭观念不沾边,柏拉图甚至还主张老人公养、儿童公育。明清时期祠堂族长的族权式家庭仍然盛行,人们的家庭观念浓厚,以致于西方早期来华的传教士都对中国家庭中多代共居共财、父慈子孝的状况赞叹不已。在工业化初期,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同样是淡薄的,在养老方面,老年人通过退休协议将农场或作坊交给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也不是偶尔的事情。

——摘编自张海川《中西方家庭养老比较与构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探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时期推行尊老养老政策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家庭养老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2021-07-06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高中教科研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英国文官是一类特殊官员,他们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不参与党派政治,不与内阁共进退。1660年,以枢密院为核心的政府文官制度固定下来。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上升,但国王乔治三世及枢密大臣通过赐官晋爵控制官员来干预议会活动,且接受官员行贿;英国两党轮流执政期间,将政府官职赏赐给本党成员,编织上下关系网,造成官吏频繁变动;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政府的管理低成本、高效率,国家管理的工作日趋复杂,行政改革提上议事日程。19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现代文官制度改革,1853年,在《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常任文官制,将竞争机制纳入人才选举中,除少数高级官员,所有文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考试注重文理基础知识而不是强调某种专业技能,根据文官的业绩进行考核,根据才能和勤奋程度决定升迁。1870年,格拉斯顿政府颁布第二个枢密院令,对文官的待遇、分级、晋升等细节作出具体规定,文官制度渐趋于完善。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英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目的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专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是一种保护技术成果的法律制度。近代国门被打开之后,一些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必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萌发了鼓励国人发明创造、振兴实业的思想,从而将专利制度逐步引入中国。

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在其《资政新篇》中,最早引入西方专利制度思想,作为奖励和保护私人投资兴办新式工商业的措施之一;近代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洋务运动期间,郑观应等人在1882年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之后张謇创办的大生沙厂、张弼士在烟台开办的葡萄酿酒厂等企业也获得专利权;1898年在康有为的新政建议下,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次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的进步作用。

——摘编自姚秀兰《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等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专利制度引入中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59年,英国人李泰国被任命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后,海关被帝国主义把持,自此在中国度量衡史上出现了海关度量衡。1915年,北洋政府确定本国度量衡与米制兼用,然而由于政局不稳等原因,新制实际上未能在全国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用制(与米制有最简单之比率而与民间习惯相近者为市用制)普遍通行于全国。1984年,国务院发布命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同时选用一些非国际单位制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今后,法定计量单位将成为我国唯一合法的计量单位。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近代和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现代中国度量衡制度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
2021-08-17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协作区2016届高三一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传统科学思想的特点在秦汉时已相当明显。为了建立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要求知识与技术为富国强兵服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在我国古代,凡是与农业关系密切的知识技能都占有明显优势,编制历法、授民以时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天文学家只不过是皇帝的文职公仆而已而文化更低、更下一层的技师和工匠也无疑同样具有这种官僚性质

材料二     宋代的科技发明非常多,尤以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著称于世,并获得广泛使用。有宋一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愈加巩固。而自唐中叶以来,土地国有制度(均田制)瓦解,庶族地主经济及小自耕农经济不断壮大,土地买卖相当自由,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些因素直接间接地促进了与农业有关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宋代理学思想盛行,辩论成风。所谓穷理、所谓格物致知,也鼓励了相关知识的探究与体系化。科举推行贡举,取士不问门第,即便出身低微,士人的发明创造也有了更多机会被注意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肖巍《科学:思想史、方法论与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