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近代史上的文字改革运动,从晚清时期就开始了。从运动的整体情形看,它实际包含四项内容:施行汉语拼音、使用简化字、写白话文、推广普通话。四项中的每一项,又可以单独构成一场运动,四项内容在实际运动中往往结合在一起。运动大体以辛亥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文字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在文学革命的框架内,借着五四运动的强大气流,迅速升腾为席卷全社会的潮流。“五四”后的文字改革运动,不但得到了北洋及国民政府的认可,而且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与弘扬。整场文字改革运动,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的目标。文字改革运动将汉字改造成为了一套科学符号,使其真正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掌握,堪称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大盛事。

——摘编自李洪岩《浅议近代的文字改革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特点。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还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商路不畅和转运成本过高造成的商业危机则是一个直接原因,以上因素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同时,欧洲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知识的进步、皇室的支持表明新航路开辟的主客观条件也已具备,远洋航行是可行的、有希望的,这些都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

——摘编自田丰秋《浅议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不仅有经济的往来,还有文明的交流。就以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例,四大发明问世后,逐渐走向了世界,对改造世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就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力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了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构成了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021-04-2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临泉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协商民主”的概念,但也存在着许多蕴含或体现协商元素的实践。朝堂议事机制就是我国古代王朝统治者们所实施的一种听政议政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各个王朝统治者们为解.决事关国家或民族重大问题,以及其他统治事宜而开展商讨的一种决策机制。虽然这种机制涉及的仅仅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少数人,是一种内输式的、精英阶层的协商,但仍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除了这种发生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传统协商机制之外,还有诸多发生在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协商机制,主要包括官府与百姓之间对话的官民对话机制、民间人士评议治国事宜的庶民议政机制、谋士说客建言献策的游说论证机制。这些机制发生与存续的政治环境多数是专制统治制度,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但是这些机制的运行也确实为广大百姓谋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合法合理的利益。

——摘编自杨守涛《我国古代协商传统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协商政治”是从追求“议会协商”开始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对其政治体制进行了一次革新,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来挽救其败亡的命运。谘议局与资政院就是立宪改革的重要举措,它们是清政府试行议会、开放政权的第一步。谘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满足了新式士绅阶层参与政治的愿望,为“制度化容纳民意”提供了参考和实验平台。清政府被推翻后,承担向议会政治过渡职责的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终止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乱象丛生。社会对以武力为手段的革命空前崇拜,认为革命是“救亡图存、解决内忧外患的根本手段”,而勃兴于晚清后期的“协商政治”精神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语境中被湮没,之后又在早年国民党的一党训政体制中彻底沦为边缘角色。

——摘编自周巧生《近代中国“协商政治”的制度渊源探究》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注意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将协商融入政治生活中,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通过有效协商开展合作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协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达成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共识,从此“政治协商”承载了国人对战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协商会议虽未落地生根,但这种集众家之长、和平协议国是的传统却被中共和民主党派继承下来,并在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发扬光大,直至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摘编自张晓《浅议中国的协商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协商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协商政治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实行协商民主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制君主政治是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国家政治形态,是16——18世纪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及文化等各方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席卷整个西欧的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彻底否定了超国家的基督教神权帝国的神话,为专制君主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时代契机;法国封建主义母体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成长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趋壮大,构成了专制君主政治存在的现实基础。而法兰西民族观念的凝成和法国近代世俗君主专制政治理论的兴起,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有力地促进了专制君主政治的发展。然而,近代法国专制君主政治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专制君主政治必然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政治所代替。

——摘编自朱耀辉《从人文层面看法国专制主义君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材料二   随着法国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动荡与摸索之后,现代代议体制终于在法国确立下来。第三共和国奠定后,法国政制理论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之间要有一种平衡或均态的思想,成了创制法兰西第三、第四和第五共和国宪法时期政制讨论的基调。关于代议制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卡尔.施米特做了精辟的概括:代议制“既非特殊的政体,亦非特殊的政府形式,而是将不同的政府形式和立法形式付诸运用并加以混合的系统,其宗旨是要维持不稳定的平衡……通过混合和平衡,这种制度遏制了一切形式的专制主义一不管是君主制的专制主义,还是民主制的专制主义,抑或是议会本身(即贵族制和寡头制)的专制主义。”

——摘编自韩伟华《从混合政制到代议制政府:近代法国对最佳政制之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专制君主政治确立的背景,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弊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法国最终确立的新政体性质并对其作简要分析。
2022-01-0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封建时代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大一统”政治时代。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元朔二年,梁王、城阳王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其弟。武帝立即批准,并下诏“诸侯王分与之弟邑者”,朝廷均予批准,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可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诏令的实行,“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结果“则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诏令措施的特点及后果。
2021-12-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11月三新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经济性贫困的解决主要是贫者自身及其宗族邻里的责任。两宋政府“不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贫困人口急剧扩大,部分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已经存在的贫困问题。宋朝政府:首次将贫困干预纳入到政府的社会责任之中,并以法律诏令的方式予以确认,其标志是宋王朝根据居民财产界定了“贫民”标准,出现了类似现代社会贫困线的概念。政府直接对贫困予以行政干预,如减免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欠债以及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等。宋朝还建立了义仓、福田院等福利设施与机构,发放口粮、收养遗弃的幼儿等。宋朝提倡民间互助,并颁行“安恤法”等法令予以推广,令近亲、乡里养恤“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劝导社会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贫民,推动了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

——摘编自张文等《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

材料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贫困问题日益严峻。普鲁士政府于1842年颁布了《济贫定居法》,将贫困分为无助贫困、非自愿失业的贫困等,对于流浪汉、乞丐与自身懒惰、不愿意工作之人,施以严厉的惩罚。1853年,德国的工业城市埃伯菲尔德出台新的济贫政策,建立了“埃伯菲尔德体制”,主要强调“个人主义”即个人通过工作来彻底战胜贫困。它依靠友好的自愿监管者管理受济者,受济者则通过自己辛勤工作战胜贫困,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政府救济,突出个人在战胜贫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济贫方式对受济者是否值得救济,主要依靠城市济贫机构的救济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埃伯菲尔德体制中自愿监管者有权评判受济者是否需要救济,并监控他们的行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埃伯菲尔德体制取得了初步成功,到了90年代已增至40多个城市采用埃伯菲尔德体制。

——摘编自徐继承《社会转型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贫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济贫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德国反贫困政策的变革及其背景。
2021-11-17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A10联盟2022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首创察举制,至汉武帝时,察举制度基本上定型。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吏经过考察,将能者、贤者举荐给朝廷,朝廷经过一定的方式考核任用或直.接任用。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即“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摘编自邓中平《浅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曹操死,曹丕称帝,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到了西晋,虽仍以此为选官制度,但在执行上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变化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6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制定的革命方略中对于议会政治作了具体的设计:凡为国民皆平等,皆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此外,孙中山还提出了五权宪法以作为议会政治的补充。在五权宪法中,孙中山主张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再加上监察权和考试权,而监察权本为议会之权,孙中山将其分立出来,其目的在于避免议会专制,以实现行政独立。

——摘编自潘景林《晚清议会政治思潮的进步意义及局限性》

材料二   西方国家议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有一些特有的东西。在国家政权体系中,西方国家议会是法定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与政党的关系上,西方国家的议会是各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必经途径,是各政党争权夺利的场所;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是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的法定渠道。在组织运行上,西方国家议会贯彻以权力分立为基础的均衡制约原则;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则实行以权力统一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摘编自李秋生《正确认识西方国家议会的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议会政治方案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方案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新发展,并简析其发展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隋唐时代的道路从自然状态来分,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如果从社会性质来分,则可分为官路和私路两种。官路和驿路都是由官府修建和管理的交通干线。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驿路则指设有驿的遁路。唐代很重视对官路的维护和管理。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其中官府组织人工开凿的官河出现的频率最高。隋朝所修的大运河最具代表性。唐代以后,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摘编自毕宝魁《隋唐生活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影响。
10 . 历代王朝重视调整选官制度以适应统治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实行世官制。王朝主要行政长官都由国王的至亲担任,这些人身兼二任,既是自己封地的主人,又实施受任于王朝的行政长官。“公有公门,卿有卿门”,当贵族因其罪过被国剿灭或削夺封号时,才能同时失去其官职。嫡长子以外的贵族子弟的封号是世代递降的所以有许多贵族子弟最后沦为平民,与此相联,其行政官员也依次递降。所以有许多贵族子弟最后沦为平民,与此相联,其行政官员也依次递降

——摘编自林新奇《中国人事管理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前134年),正式颁布了察举的命令,命令每郡国要向中央察举人才。东汉时期,被察举者有一年任期,只有胜任者才能转为正式官员。若不胜任,就要被撤换顺帝采纳左雄建议,用贤才必须经过严格考试,一考儒家经典,二考文书、表奏。“诸生通章问,文吏考笔,得考选。”公府初试后,还要在端门(御史台)复试。

——摘编自王文新《中国领导力提升系列:领导选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世官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与此制度相关的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汉改革察举制的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东汉察举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