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3-1861年俄国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历史事件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国家预算赤字达7.96亿银卢布,超过每年国家赋税收入的2
赫尔岑创办《北极星》《俄罗斯之声》《钟声》,旨在报效“精神上的祖国”,“唤醒人们沉睡的意识”
1856沙俄在欧洲的34省播种面积比1852年减少35%,谷物出口只及战前的1/3
1856~1861各种针贬时弊的手抄本、改革方案、地下文学纷纷出台,象征解冻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农民(农奴)“争自由”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18612亚历山大二世批准的《二月十九日法令》,农奴制被废除

——摘编自张广翔《俄国1861年改革新论》

材料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实现了农民人身自由,但《1861219日宣言》(沙皇对《二月十九日法令》的解释性说明)为农民描绘的美好景象并未实现。因为改革派主要为皇室成员和改革派贵族官员,他们主张带土地解放农民,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支持。沙皇最关心的是继续维护专制制度。法令执行中为地主留下了充分和灵活的解读余地。1861年改革后,农民习惯了村社共耕共责的生产生活,对村社精神的体认与吸收逐渐内化成他们的独特气质。农民缺乏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改革后农民从个人农奴制进入集体农奴制仍符合农民的精神归属。农奴制改革开启的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发展定向体现出实用主义倾向,为3000多万农民带来自由为资本主义关系和国家经济现代化扫清了道路。但改革具有不彻底性。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皇“为农民描绘的美好景象并未实现”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022-01-10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冬季的长津湖地区围歼战中,毛泽东和彭德怀准确判断美军动向,志愿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诱敌深入,以打引结合、先阻后撤的方法,集中兵力,着眼地利,巧妙选择战场。第9兵团15万大军于极短时间内从华东地区经山东等地长驱北上2000余公里,并在“联合国军”的严密防范之下,严格伪装,巧妙行军,在预定战场以伏击战形式实施作战,迅速掌握作战主动权。面对装备优良的美军,第9兵团摒弃正面平推阵法,进攻时由攻击力强悍的第27军从正面猛攻,擅长穿插迂回的第20军则从侧后实施迂回,极大地弥补了装备火力的不足。美军害怕夜战,依赖空中火力,志愿军则常常利用黑暗抵消对手的空中优势。长津湖之战期间,当地气温最低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第9兵团指战员们衣着单薄,粮弹缺乏,忍饥受冻,仍坚守阵地。新兴里战斗中,第27军第80师第240团第2营第5连冲锋时受到敌军火力压制,全连呈战斗队形卧倒在雪地,最后全部冻死。

——摘编自赵延垒《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津湖地区围歼战制胜原因论析》


(1)根据材料,指出志愿军第9军团参加长津湖战役所面临的困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志愿军第9军团取得长津湖战役胜利的原因。
2021-12-13更新 | 262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高三12月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方面书籍925种,撰著《本草纲目》(纲日本来是史书之一体)。《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约190万字。书中关于“疟疾寒热,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的记述,曾助力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获得“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称誉。

——摘编自王家葵《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材料二   《心血运动论》是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于1628年公开发表的。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哈维设想“通过血液循环运动在人体内进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之后,哈维对动物体作了更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经过几十年不懈地努力研究和大量事实为依据,最终完成了《心血运动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人们上千年的关于心脏运动和血液运动的经典观点,提出血液是循环运行的,心脏有节律地持续搏动,是促使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的动力源泉,彻底打破了统治西方医学界长达1500年之久的“盖仑血液潮汐理论”。该书的出版震惊了当时的医学界和生理学界,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摘编自郭继宏《哈维“心血运动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本草纲目》和《心血运动论》的特点及其成书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本草纲目》和《心血运动论》的共同社会价值。
2021-12-1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军事战略向全方位的全球战略转变。基于此,美国在一 战后的国际裁军运动中,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在“裁军”的口号下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海上力量,取得了对其他大国的战略优势。接着美国通过对拉丁美洲的“睦邻政策”,缓和了长期以来与他们的紧张关系。然后又于1933年承认苏联并与之建交,实现了美苏关系正常化,这为后来形成反法西斯同盟创造了条件。同时,美国军方还针对即将到来的世界战争,提出“世界大战将在美国甚至美洲以外的地区和别国的领土上进行,美国军队将在战争后期参战”的看法,并判断美军将能以最小的消耗、轻而易举地获胜,并乘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据此,美军制定了与法西斯国家作战的“彩虹计划”,该计划成为美国在二战中军事战略的基础。后来战争的进程验证了美国军事战略的正确。

——摘编自陈海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军事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战略转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战略转变的影响。
2021-11-2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月令》记载:“季春之月,遇荒政,布德行惠,赐贫穷,赈乏绝。”在汉代,地方官吏要向朝廷上“籍簿”,官府通过这项工作摸清年老者的相关情况,作为救济扶助的依据。北魏孝文帝下诏“满六十而有废痼之疾,皆于别坊遣医救护,豫请药物以疗之”。唐代,里正根据“手实”进行核查,经核查后由官员按照各户资产的多少、丁口的强弱将其划分为9等,执行不同的税收标准,由于年老、伤病等会受到照顾,为防止有人弄虚作假,相关官员还要特别检阅人丁形貌,称为“团貌”。宋代,范仲淹父子开办的“范氏义庄”,设有义宅供贫困族人借住,并给予口粮;宋英宗在京城汴梁的东西南北各设置一所四福院。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扶贫”》

材料二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扶贫工作。明确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贫困问题复杂多样,只有贯彻精准扶贫方略,才能确保扶贫举措对症下药,取得实效。在党精准扶贫方略引领下,从开展建档立卡、选派驻村干部,到推进分类施策、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从因地制宜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到严格落实“六个精准”明确要求。全国各地找准穷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2017年,湖南安化,黑茶产业摆脱粗放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河北阜平,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落实,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走出深山,迎来新生活。……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

——摘录自《人民日报》(2021022607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济方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当代扶贫与中国古代救济相比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意义。
2021-11-20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的天下观念把 “中国”定位为至高无上、至大无外的中心。中国既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中心”,也是文化意义上的“首善之区”。在统治疆域上,历代王朝直接管辖的郡县区域为核心区域,但同时通过朝贡、羁縻、土司、册封等机制吸纳周边的藩部或属国,天下体系长期呈现为一种中心清晰、边缘模糊的状态,中国的“内部”与“外部”不存在明确的界线。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等

材料二 从 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中国社会对于世界秩序的认知发生了颠覆性改变。19 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伴随着中西方在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撞击,现代地理学开始在中国得到普及,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学习科目。在晚清知识分子编写的地理教科书中,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得到了新的呈现。首先,其强调中国并非世界之中心,而只是位于亚洲东南部的一国。其次,晚清地理教科书明晰了中国的领土范围和边界:西界“距亚洲之中枢,与英俄两国属地相接”;东界“东隔东海,与日本国相望”;南界“南临南海,接法属之安南,及英属之缅甸,西南隔大山,与英属之印度分界”;北界“自西而北而东北,包中国之三面者,皆俄国之属地也,唯东北部之南境,隔鸭绿江,与朝鲜国相连”。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论证传统中国疆域的治理特征。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比较传统中国疆域治理与近代中国疆域治理的不同点。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疆域变化的历史意义。
2021-12-24更新 | 299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期国家时期,治国犹如治家,以安定、和睦为先。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下,社会的每一分子通过血缘关系这一纽带联系在一起。礼之用,和为贵”,诸子百家均认为社会成员之间应和睦相处,不争、讼。自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所说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一观点,“成为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以贯之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成为千百年来司法活动和诉讼实践的行动指南......""无讼理想的渊源也包括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感应相通,合而为一,天道自然和谐的秩序应该为社会秩序所效仿。

材料二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秩序的井然有序是为政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中国古代社会亦然。统治阶级鼓吹构造一个无讼、狱空的理想社会,从具有神秘色彩的《周易》所谓的,终凶”,到后世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忍让、不争,都极力反对争讼。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无讼的目标,采取各种手段劝民息讼。清代某地地方官的《劝民息讼告示》说:“本府不忍见你如此,所以苦口劝你”,若进行诉讼家产先已典卖空了,你的身子先已折磨坏了”“抽杖收卡”“败了身家,送了性命。此外,审判程序严格(形式化)、诉讼成本高等,也是劝诫民众息讼的理由。调处息讼是州县官的政绩和大计(考察地方官)的重要指标。因此州县官对于自理案件,首先着眼于调处,调处不成时,才予以审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建峰《古代民事司法领域怜贫扶弱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无讼”理想的思想渊源及其产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热衷于追求“无讼”的原因及其常用手段。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法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式微——重整——式微的起伏过程。15世纪中叶以降,旧钱、制钱都被允许流通。在通货紧缩与政府铸钱稀少的背景下,铜钱私铸行为屡禁难止。16世纪中后期,明朝全面重整钱法却不断遭遇挫败,制钱多被排挤出税收领域,行钱地带狭小等问题突出。18世纪,清政府对于铸钱制度不遗余力地坚持,对制钱铸造管理采取中央两局为主、各省为辅的分散铸币方式。通过增减制钱投放来调适银钱比价、调整税收领域的银钱搭配方式和比例等措施,清政府间接对白银进行“软”调节。从币材的采购到铸币过程的管理再到制钱的投放供应,清政府建立了严密的管理制度,制钱在不少地区取代白银成为新的本位币。不过就整个环节而言,清政府对于铜钱的制度管理面临较大困境。18世纪后期以降,钱法再度走向式微。

——摘编自仲伟民、邱永志《十六至十九世纪中日货币流通制度演进路径的分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制钱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制钱制度改革的作用。
2021-12-12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高三12月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摘编自西汉《盐铁论·刑德》

材料二   北魏高祖太和十二年(488年)诏: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古代律法)。

——摘编自《魏书·刑罚志》

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

——摘编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材料三   设计存留养亲制度,使子孙能够尽到对直系尊亲属的养老送终义务,有力地维护了家庭关系的稳定,并进而通过构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家族伦理关系,来促进社会大环境的稳定和谐……传统的“无讼”思想,在当代表现为通过调解制度来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杨鹏程《礼法结合: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基本线索》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司法审判标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高祖时期判案标准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官兵、民众组成抗日义勇军,他们在东北地区的抗战揭开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大规模的抗日义勇军斗争失败后,中共东北党组织积极筹备组建统一的抗日军队。1936210日,中共决定将所领导的东北抗日部队一律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吸收其他抗日武装参加。自1936年初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陆续编成11个军,兵力达2万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关内大肆入侵,将东北作为重要后方战略基地。由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击,日本关东军疲于应付,从而严重影响了日本“北进”苏联和“南进”太平洋的侵略计划。根据日伪统计数字,东北抗日联军与日伪军发生大小战斗66611次,消灭了18万日伪军,牵制了70多万日本关东军。

——摘编自王玉秀《东北抗日联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北抗日联军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